联体女婴“红圈”死亡留下医学新课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1日14:47 新民晚报 | |||||||||
带着众多好心人的努力与牵挂,“红圈”女孩还是走了。昨天下午3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式对外宣布: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联体婴儿”中的静萱已于两个小时前不治身亡。此时此刻,距离静萱与她的同胞静妮手术分离不足4整天,距离两姐妹的周岁生日还有整整一个半月时间。 检验我国临床抢救水平
“红圈”女孩留下了一个罕见的病例,也让我们见证了一次创造医学奇迹的不懈过程。 大范围联体同时合并多器官畸形!据检索,如此复杂的婴儿分离手术,在全世界尚未见过报道。为了寻找尽可能理想的手术方案,专家们还曾多次利用学术活动机会和电子邮件交流,与国际同道进行广泛探讨。从上周四分离手术“惊险10分钟”中侥幸逃生之后,“红圈”女孩的命运变得更加难以把握。即便是一名无畸形非联体的正常婴儿,静萱患有的严重先天性心脏病也足可致死,这就使得最近4天来为她争取术后存活的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显得举步维艰。 面对多脏器步步衰竭带来的险象环生,医院全面启用了包括国内首次使用的国际顶级装备在内的抢救手段,综合检验了我国当今临床抢救所具有的最高水平。 义不容辞尽力救治 也许是畸形太过重,也许是分离太过难,也许是生存几率太过低,有人开始对诸如联体女婴“该不该生”、“值不值弃”等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然而,若以这个台州“联体女婴”的故事作出解读——一对夫妇在怀孕22周时被告知胎儿可能有明显缺陷,他们选择了坚持妊娠;在产下证实是联体婴儿后,夫妇俩选择了送医院抢救并最终选择了由医生实施分离手术——就我们国家现有的法律条文、道德规范以及医疗操守而言,“义不容辞”显然就是儿科医院的态度,“尽力救治”就是医学专家不二的选择。 当然大家还尽可以设想我们的产前诊断技术能够更加精准,设想我们医生与病家的沟通能够更加到位,设想我们的有关诊治原则能够不仅仅定为一切由患者“知情选择”…… “红圈”女孩应该能为这样的“大命题”提出一些思考吧?! 过度介入干扰患儿家人 同样值得记录的,还有关于“公众环境”。说来简单,任何一名女性、一对夫妇,身为“联体婴儿”的当事者,她或他们一定会遭遇来自社会、家庭、文化、传统、心理、经济等等的各方压力,而且一定会措手不及。 但不幸的是,一些媒体在整个报道过程中许多过早、过度的“介入”动作,除违背了起码的职业要求,实际上也大大增加了患儿家人的精神负担。事件之初,有“围追堵截”当事人一切吃喝拉撒的;分离手术至今已好几天了,还一直有冒充亲戚在监护室“探班”的! 难道我们有关“红圈”女孩“蓝星”女孩等等的报道,更多关注的不应该是医学、是亲情、是爱心吗?本报首席记者施捷 相关专题:上海分离联体女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