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夫与土默特学校的历史渊源(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2日16:18 内蒙古晨报 | |||||||||
土默特学校教学主楼 (资料图片) 土校院内的大成殿,曾是乌兰夫等人开展革命的地点 晨报记者 谭浩摄影 内蒙古晨报报道(实习记者 张志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学校原名“土默特高等小学校”(以下简称土校)。乌兰夫同志在土校度过了四年的求学生涯,从事了四年的教书和革命工作。他的子女也曾在此读书求学。可以说,这个革命家庭与土校有着不解之缘。 ★爱国斗争始自土校
1919年,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爆发后,一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开始在呼和浩特酝酿。 1921年9月,乌兰夫、李裕智、吉雅泰等人联合发动归绥中学(备注:即现在的呼市一中)、土校等学校的学生,掀起了一场砸日资电灯公司的爱国斗争。同学们扛着铁锹、镐头等工具游行示威后,首先捣毁了该公司开办的电话局,接着又捣毁了准备安装的发电设备,又沿路把已埋设的电线杆子一根根地砍倒锯断,这一行动受到群众的热烈支持。他们还进行了多种抗日宣传活动。 1923年夏,乌兰夫、多松年等同学从土校毕业。同学们恋恋不舍离开了他们可敬可爱的老师,离开了母校。后来乌兰夫的子女也曾在此读书求学。 ★土校成革命据点 1934年初,乌兰夫回到土校工作,他以教员的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活动,除担任庶务主任外,还兼教历史和地理两门课程。 乌兰夫利用上课机会,向学生们讲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和富饶壮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的爱国思想和抗日热情。不久,奎璧也来到土校利用教师身份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讲授卫生课。乌兰夫、奎璧团结进步教师,启发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此时的土校已成为共产党在内蒙古西部重要的工作站,党的许多重要文件就藏在校内文庙大成殿的天花板上。土校大成殿也成为乌兰夫、奎璧等同志秘密活动的一个据点。 他俩利用职务之便,给师生们订阅了《大众生活》、《生活杂志》、《中流》、《知识》等进步书刊,向师生们宣传抗日思想,同时还组织学生歌咏队到街头说唱抗日救亡歌曲,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乌兰夫派李森担任联络员,经常往来于百灵庙和土校之间交换情报。在中共西蒙工委三人小组的参与和领导下发动了百灵庙暴动,打响了内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奔赴革命圣地延安 1937年10月,日寇侵占了呼和浩特市。乌兰夫、奎璧、克力更等同志离开土校,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土校处于停课状态。 1938年7月,党组织指示坚持在敌占区开展地下斗争的恒升回土校工作。恒升来到土校后,任蒙文专修班的教师。1939年,恒升担任学校校长。在此期间,他受组织指示,将党的重要文件《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秘密翻译成蒙文,刻印后在群众中散发,宣传党的抗日政策。 当时,延安成为全国有志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乌兰夫、奎璧、克力更等同志都已各自从抗日前线来到了延安,师生们在延安再次相聚到一起。 ★“文革”中土校成了“土家店” 文化大革命(简称“文革”)中,土校这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曾为中国革命事业和新中国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的民族学校被关闭解散。与此同时,乌兰夫被打成内蒙古头号“走资派”,土校被称为“土家店”、“黑窑子”。戴有各种头衔的“文革”宣传队进驻学校,数十名蒙古族教职工被批斗,学校图书被焚毁,教学仪器被砸碎,教室被拆毁,从1968年至1978年停办了十年。 ★土校复校后的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停办十年的土校复校了,并从单一的小学扩建为小学、初中、高中合一的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夫同志亲笔为土校题写了“土默特学校”的校名。土默特学校被自治区、呼市列为首批两级重点民族学校。 乌兰夫长女云曙碧同志后被聘为土校名誉校长,她无私地为学校捐赠图书上千册,每年还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为土校购买图书。 1990年1月12日,乌兰夫长子、原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布赫来土校视察并亲笔题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四有人才”,把自己落实政策的收入捐赠给了土校,建立了民族教育奖学金(称“布赫奖学金”),用以鼓励那些品学兼优的蒙古族学生。 1998年,云曙碧又将父亲的一万多元稿费充实到民族教育奖学金。这一切都充分体现了这个革命家庭与土校的不解之缘和绵绵深情。 本报新闻热线: 0471-3339111 0472-6986666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