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老宅拆成2000多件运至上海修复重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14:34 新民周刊
老宅拆成2000多件运至上海修复重建(组图)
外观已完成修复的五号楼展露徽派古宅风

老宅拆成2000多件运至上海修复重建(组图)
王卫的御用木匠陈海梁

老宅拆成2000多件运至上海修复重建(组图)
园林中另一幢正在修复的老宅:主体木结构已完成重建

  “大件600件,小件2000件,每一件都是工艺品。”

  撰稿/梅璎迪(记者)

  上海宝山区罗店镇以北3公里的一片空地里,老木匠陈海梁正蹲在一堆刻有“鲁班文”的“烂木头”里埋首翻找。他要找到“厅二后H2”的木柱,然后填进另一堆已经搭建好的木头的缺口里。

  这简直就是一场巨型拼图游戏:按照图纸位置,在一大堆陈旧的木料中找到那一块。陈海梁这次玩的不是模型,他的的确确是在复原一幢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徽派古宅楼。放上这根“厅二后H2”木柱,古宅楼厅堂的后部结构就将露出全貌。

  这幢古宅楼在上海卫斯嘉园林被称作“五号楼”,也是这个园林内正在拼建的三幢古宅楼之一。在这片占地1200亩的北郊园林空地里,这样的古宅楼还有20多幢,除了少数几幢已修复重建,绝大多数依然暂时以“烂木头”的形式堆放在空地上。

  “五号楼”的故事

  2007年3月下旬,卫斯嘉园林里“五号楼”的重建修复已工期过半。黛瓦粉壁,马头翘角,徽派老宅的风格清晰可见。屋外,三五工人正抄着碎石搅拌水泥,准备修复大门前的石阶。在这工期完成之前,几块垫着泥石堆的竹篾铺板将是出入宅院的主要通道。

  拾步走进内厅,空间豁然挑高,6米高、15米宽的厅堂完全由木梁榫头凑搭而成,不费一钉,数十根盆口粗圆木柱顶天支撑,横椽立柱间精雕细琢,栩栩如生,和稍嫌“木讷”的外墙鲜明对比。据传,当时建造这座宅子就耗时3年。

  百年光阴,修复重建的老宅一如当年建造时精神。宅中每一根木料都由上等楠木制成,历经风雨,《博物要览》载:楠木“水不能浸,蚁不能穴”,宫殿及重要建筑之栋梁必用楠木。正因如此,“五号楼”成为园林20多幢老宅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

  卫斯嘉园林总经理王卫和“五号楼”的结缘始于2005年下半年。

  那年,王卫得“线人”报,在安徽、浙江交界处的一座小山村里发现一处难得的清末民初建筑,“楠木厅堂,中西合璧”。放下电话,王卫难掩心中喜悦,几日后便召集起建筑师、艺术家一干人等,跟随“线人”前往山村实地踏访。

  一路盘山蜿蜒曲折,行至半山时已无路可通。王卫率众人弃车徒步,沿山间土路攀爬半日后,终于在一座隐蔽的村落间见到了这幢楼。

  外观老宅,墙色已然灰黯。和传统徽派建筑封闭式墙面不同,正门两侧的墙上开了三扇大窗,窗顶外部另建半圆型拱雕。“一看就是西洋建法,但拱雕中却又刻着八仙过海的人物石雕,中西合璧,亦古亦今。”宅子上下两层,建构完好,屋后部分墙面已经坍塌,几根木柱斜角支撑勉力维持着剩余部分。

  王卫对这幢老宅“一见钟情”。他告诉屋主“要把这幢老宅全部买下来,搬到上海按原样修复重建”。吃惊、愤怒、沉默、拒绝,一如王卫预料。祖祖辈辈以此为生的老宅,是断然不愿卖与外人的。

  谈判来回进行了多次。屋主是位当地医生,祖上是药商出身,子孙几代也以行医为生,也许是因为这样的家世,老宅出让的协商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商战气息”。王卫说,他最后告诉他们,老宅子在上海会得到修复性重建,和原来绝对一模一样,而他们一家人也可以随时来上海看老宅,“如果不方便,我们出资邀请你们来上海”。就这样,老宅终于易手。付出的是七位数的代价,“足够他们在这片宅基地上建任何一座更舒适更宽敞的新房子”。

  办妥了所有手续,接连而来的是老宅的拆除工程。这是一项相当精细的体力活。需要小心保护的是嵌进墙壁的百年木梁、交错紧扣的木榫结构,垮烂的泥沙墙灰和砖瓦墙壁则是要用重锤拆除的。问题的关键是,一般人并不清楚哪些“文物”就藏在等待重锤的墙壁里,也不清楚巧插妙扣的榫头机关是如何连结的。

  王卫没有在当地招募木匠,他有一班“御用”木匠,陈海梁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来自号称“木匠之乡”的东阳、衢州地区,年龄都在60岁以上,是为数不多依然健在的真正传统木匠老手艺人。

  10位老木匠带去拆老宅的不是重型铲机,不是大型吊装设备,这些原本可让拆除工作稍显轻松的现代机械,都因山路崎岖而毫无用处,即便是装料运输的卡车,也都只能停靠在半山下,拆卸下来的老木头只能一根一根依靠人力抬下山。

  陈海梁跟随王卫拆过的老宅子不下10幢,他最担忧的是两件事,一是屋宅拆前的测绘、“鲁班文”的标注,另一个就是人身安全。拆解一座老宅子,先要从屋顶开始,灰瓦毡布一概舍去,重要的是下面的木梁、榫头。每拆下一个部件,就要在上面标注好文字,“厅二后H2”之类,每一个字就是一次定位,表明了它的位置,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榫头代号。“错一字差千里,一幢房子就拼不起来了!”所有被拆下的部件按区域分堆摆放,当地招募的工人不允许参与拆除工序,他们必须按照木匠的指挥按编号顺序将木料搬至山下,在装上卡车前还要用蛇皮袋将同一编号的部件统一包裹,整个过程“千万错不得”。

  拆完屋顶之后就是房屋的主体结构,从两侧往中间拆。整幢房子中难度最大的是拆除横梁。古建筑中,大户人家常用“牛腿”横梁,重达千斤以上。在没有现代设施的帮助下,老木匠就用一种“油葫芦”的借力工具。在横梁上先绑上麻绳,另一头绕过几个滑轮由众人拉紧,随后松开横梁两侧的固定木柱,拉紧的绳索慢慢放松,将横梁逐渐下地。“下横梁最是麻烦,一个‘油葫芦’拉不动就用两个,有时候还要在中间搭个架子托把力,弄不好砸下来……”陈海梁低着头不敢想象。

  其实在拆除老宅过程中“陷阱”密布。木匠站立的高墙、木柱就会经常发生垮塌。看似牢固的墙体,内中填埋的泥沙早已松动,有些木柱成为蚁穴,虚张而空洞,一有闪失就会跌坠。陈海梁自几年前拆房摔伤,现在每拆一座老宅子前,必先要烧香拜拜当地的土地公公。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