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东视广角:死墓危机(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18:58 东方卫视《东视广角》
东视广角:死墓危机(组图)
海葬的轮船

东视广角:死墓危机(组图)
宾馆式的室内葬

东视广角:死墓危机(组图)
这里的墓地远远望去就是一块草坪,所以这里的墓葬被称为草坪葬

  东方卫视《东视广角》4月5日播出“死墓危机”,以下是节目内容。

  接下来是今天的广角关注。又是一年清明到,又是群众扫墓时。入土为安,树碑立传,这些中国人最传统的丧葬理念,如今受到了现实的严重挑战,统计数字表明,按现在的墓葬形式,上海80%的公墓,在四到七年内,就将进入“死墓”阶段,不能再入葬新的骨灰。7年之后,上海就将面临无地可葬的严峻局面。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死墓危机呢?一起来看广角记者的报道。

  (现场:演奏的乐队,抱着鲜花的家属,海葬的轮船。)

  【字幕:清明前夕 吴淞码头】

  这是一个普通的周末,但是对于眼前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580多人来说,却有些不同寻常。今天,他们将陪伴自己的亲人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而这段旅程的终点将是大海。

  (市民:3512因为我的父亲是海员,他比较喜欢大海。)

  (市民:我觉得这种方式是回归自然,对自己对父亲,我觉得这种做法非常好。)

  这是今年的第三次撒海活动,将有145位死者的骨灰溶入大海。船舱里这位张先生,来自无锡,今天,他带上了老伴和两个女儿,来送别自己的老父亲。

  (张先生:2126我跟他们讲,我将来老了(去世),你也把我送到海里面去。不要我们死人跟活人抢土地面积。我已经这样的想法了。)

  张先生退休前是机关干部,他的父亲生前要求不保留骨灰,因此当他过世后,张先生为父亲选择了海葬。不过这个决定在家庭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女儿:妈妈就认为这是老祖宗,因为我们以前家里有祠堂的,总觉得这是老祖宗能保护自己。觉得海葬了以后,那份形式,就是清明扫墓的形式可能就会免掉了什么的。所以她有一点想不通。)

  去年底,无锡市组织市民,报名参加上海组织的海葬活动,张先生悄悄报了名。

  (张先生:当天登记来了,就打电话到民政局,就登记了,统一参加海葬。)

  为了做好家人的工作,他特意选择了一个特殊的场合,宣布了这个决定。

  (女儿:2238这一个话题其实几年前就说过了,但是这一次正式提出来的时候就是决定了,吃年夜饭的时候。)

  (张先生:2238在吃年夜饭的时候。甚至我也交代他们,我今后你也把我海葬。)

  尽管十分意外,但在张先生的坚持之下,他的家人逐渐接受了他的这个想法。

  (女儿:2441以前的观念就是土葬,我们换一个思维,由于人口太多以后,这个土葬占用了很多的土地,我们现在要保护环境,保护我们有限的土地的资源。)

  (黑转)

  在将近一个小时的航行后,轮船在长兴岛和横沙岛之间的海面上停泊下来,这里是长江入海口,死者的骨灰将在这里被撒下大海。海葬的地点都是经过严密论证,精确测量的,骨灰在这里下沉后,将被长江入海口大量的松软泥土所覆盖,不会漂向其他海域,造成海水污染,因此这是最彻底的"入土为安"。

  (女儿:2441人的生命就是起源于大海,我们现在(让亲人)回归到大自然当中去,我觉得是我们这一种心愿。)

  (殡葬管理处负责人:如果说对整个资源消耗上最有利于土地的,当然首选海葬。)

  海葬,是目前最理想,也是最前沿的殡葬方式,因为它完全不保留骨灰,为了鼓励人们选择海葬,上海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海葬的补贴措施。

  (海葬事务处负责人: 3154:2004年的上半年,都是补贴150元,到2004年的下半年就改为200元,并且对那些特殊人群,比如说市劳模,残废军人这些先进分子增加补贴200元,多今年3月14号,就把那个海葬的那个补贴从200元提高到400元。)

  但是,这种完全不需要土地的殡葬方式,毕竟同中国人“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相差太远,显得有些超前,为亲人选择海葬的市民,往往会面对来自家族内部和社会上的非议。

  (海葬事务处负责人:(有人会说)你们这些不孝之子,把爸爸妈妈就这么扔掉了。这也就是一些压力,还有,现在这个阶段是多子女的阶段,也就是多子女当家作主的,家里如果有一个子女反对的话,这事情就办不成。)

  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目前选择海葬的市民,一半是思想开放者,一半则是家庭贫困者,海葬的真正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葬事务处负责人:(选择海葬的人员)数量不是很多,就拿2006年来说,撒灰的总数是多少呢,是1613人,也就是占全市死亡人数的1.6%,这个比例太小了。)

  自从1991年3月上海举办首次骨灰撒海活动以来,共举行海葬近百次,撒进大海的骨灰一万多盒,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海葬人数最多的城市。但毕竟大部分人,目前还不能接受这种方式,那么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吗?

  过场------------------------------------------------------------

  这是一片 没有土的墓地。

  (0904工作人员:有的客户甚至走进来一看是壁葬,就走出去了,就走了。

  这是一种 不占地的方式

  (1441玫瑰园负责人:他们没有看到过有像这样子,一个宾馆式的室内葬

  0955工作人员:不是入土,就在室内,而且一层层叠起来的)

  位于川沙的玫瑰园,是上海目前最大的室内葬公墓,这里每一个安放骨灰的房间都经过精心设计,哀伤舒缓的音乐,整洁肃穆的环境,陪伴着每一个长眠于此的逝者,也给前来祭奠的家属,与传统墓地完全不同的感受。

  (0626市民:这样干净又豪华型的房子,自己心里有一点踏实感,有一点人

性感。)

  这个占地5200多平米的室内葬公墓,可以安放八万多穴骨灰盒,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墓穴只有0。06平米还不到,对于土地资源奇缺的上海来说,这种墓葬方式,很有些针对性。

  (玫瑰园负责人:按照国家的规定,每穴是最高不能超过1.5平方米。这样子实际我们只用到土地的1/25都不到,这正好是国家倡导的殡葬改革接替葬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由于这也是一种没有入土的安葬,对于不少人来说,依然无法理解。为了让他们接受这种革命性的墓葬方式,管理部门投下巨资,专门建了祭奠堂,用优美自然的环境,让人民来寄托哀思。

  (1150玫瑰园负责人:保洁是宾馆式的一种保洁方式,不停地在清扫。保安是24小时的巡逻,保障了客户有一个比较舒适、安全的环境。那么对于客户来说,他到这地方,不用一种很阴森的可怕的这种氛围,可以不受风吹雨打的烦恼,在这里休息,追思自己的亲人。这种,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一种理念。)

  但是,种种的努力,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目前这里安葬的墓穴数目,只有六千个左右,只占全部穴位的8%,`这中间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公墓建成时迁来的部分农村墓地。

  (1844玫瑰园负责人:他们理解的就是人死了就是要到土地里面去。这中间一个观念的转变我觉得需要一个过程。)

  专家指出,大约 80 年内,上海1600 万常住人口,将相继转入地下。届时,如果按法律规定的人均占地1.5个平方计算,墓地将蚕食上海2400万平方米土地,这还不包括绿化、道路和各种服务设施的占地。目前的公墓,是第一次殡葬改革的结果,如今已经成为城市化的障碍。为缓解目前土地逐渐减少的压力,一场二次殡葬革命正在上海展开。

  清明节前一天,刘先生一家来到位于青浦的福寿园公墓,看望离世一年的母亲。

  (刘先生:我们想平时利用人比较稀少的时候,那我们就可以来祭拜一下。)

  这里的墓地远远望去就是一块草坪,所以这里的墓葬被称为草坪葬。同传统目的相比,优雅、节俭是它给我们的印象。

  (公墓负责人:064338墓园负责人:小多了,一般的话,一个传统的墓可能要好几平方米,这样的话它才0.4、0.5,而且还有阳光可以直接下来,你看多好,阳光直接晒到各个碑上。)

  刘先生选择这里安葬他的母亲,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绿化给他很深的印象,阳光、草地、花朵,完全不是过去心目中目的肃穆甚至有些阴森的感觉。

  (刘先生的妻子:因为悼念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要我去悼念她一定要在一种很严肃的氛围。对不对,应该我们活着的应该不要太压抑吧。)

  (刘先生:我们想就是说对于我们的妈妈走了以后,我们想给她一个安静的环境,//因为她在生前的时候,比较喜欢安静,喜欢干净,那我们想这个环境比较适合她。)

  目前的公墓,是第一次殡葬改革的结果,为缓解目前土地逐渐减少的压力,上海正在大力提倡"不保留骨灰"的二次殡葬革命。

  (064338墓园负责人:它主要是体现了一个与自然相融,而且是以自然为主,人不要占了很大的面积去浪费土地。这种老百姓还是挺喜欢的。)

  在墓园的路边,我们看到一丛丛绿地,可能你想象不到,这里也安眠着许多灵魂。

  (063728工作人员:以树代木,大家远远看过去就是一片绿色的绿叶,一片树。就是在环保上这是一个创新。骨灰深埋在下面,没有骨灰盒。没有骨灰盒的话它的占地面积实际是,可以说是没有占地面积,它就是一棵树,以自然的形式存在在墓园里面。)

  清幽的小径,茶花树整齐排开,树下有一个个的小标号,树根之下埋有骨灰,这是新式的树葬,目前上海的树葬累计为2500穴左右。除了树葬,这里还有草坪葬、花坛葬等多种新型的节地墓葬形式,而且正在慢慢被市民所接受 。

  (公墓负责人:这个七八年我们是在节地方面动了很多脑筋。包括有草坪葬,花坛葬,有植树葬,还有些小型艺术墓的一些葬法。这个几年应该说我们的市民慢慢开始接受。)

  上海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年死亡人数呈增长趋势,这对土地紧缺、寸土寸金的上海来说,显然压力不小。要化解"死墓危机",关键的出路在于要破除四个观念上的"死结"。一是墓穴越大越好;二是骨灰保存周期越长越好;三是单一保存骨灰;四是轻视人生文化。如果我们广泛采用节地葬、花坛葬、室内葬等等,平均占地不到0.2平方米,那么,公墓就不会出现"满园"之忧;到那个时候,

上海人大可不必"忧葬"了,而可以达到"死有所葬"的境界了。

  编后话:上海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年死亡人数呈增长趋势,这对土地紧缺、寸土寸金的上海来说,显然压力不小。看来要化解"死墓危机",出路在于要破除四个观念上的"死结"。 一是墓穴越大越好;二是骨灰保存周期越长越好;三是单一保存骨灰;四是轻视人生文化。如果我们广泛采用节地葬、花坛葬、室内葬等等,平均占地不到0.2平方米,那么,公墓就不会出现"满园"之忧;到那个时候,上海人大可不必"忧葬"了,而可以达到"死有所葬"的境界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2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