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吴志翔:今天我们能不能不攀比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38 中国青年杂志

  通常我们在比较中感觉自己的“进步”,但“攀比”却像个臭蛋,正一点点毒化着周围的空气。繁华尘世,何处是我 们的坐标?光怪陆离,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几乎令每个人一生都在探索。在相互的比较中怎样才能找 到自己真正需要的,并坚持下去?也许放开“攀比”的人生,会更“高效”和轻松一些吧!

  攀比的心理与其说让人厌烦,不如说让人怜惜。因为攀比除了可能带来昙花一现的虚荣心满足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挥 之不去的无能感,一声疲惫的叹息,一颗隐隐作痛的心。

  攀比让人的心里隐隐作痛

  文-吴志翔

  攀比之心,人皆有之,古已有之。其实我们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不受攀比之风感染的免疫力。从进入群体生活开始,我 们就主动或被动地置身于一个比来比去的情境中。李小小同学得到的小红星比我多,甲班的流动红旗比乙班多,邻居王大头家 买电视机了……几乎所有人都热衷于把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建立在这么一种狭隘的“比较学”上。连一些号称睿智的哲学家也不 能幸免,比如叔本华当年就一定要跟黑格尔“比人气”,结果老黑的讲座总是爆满而他的课堂上从来没有超过三个听众。他的 郁闷可想而知。

  而我呢?当然也郁闷过。当有一天我发现身边的同事都买了汽车换了房子,也会忍不住心里蠢蠢欲动时;当我顾虑自 己在单位里的职务是否低于资历能力以及“他人”的期望,从而宁愿硬着头皮用失去自由的代价去争取一个职位时;当我开始 学着寻找各种依据来“证明”自己物质方面的相对弱势可以由另一方面的收获加以补偿和抚慰时……我其实已经被一种“攀比 ”心理所缠绕。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喜欢攀比未尝不是出于一种竞胜之心,可以激励一个人努力去追求自己尚未达成的目标。我接触 过很多中小学教师,他们都认为如果在班级里形成一种“暗中较劲”的氛围,那么所有人学习的自觉性都会大大提高。攀比源 于对自己、对现状的不满,而“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语)。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给人价值评判上的暧昧感觉:所 谓“知足”可以是心境旷达,也可以是不思进取;所谓“攀比”可以是浮躁庸俗,也可以是执著上进。

  但是,攀比的心理虽然内在于生命,却也有着内在的缺陷,在现实的语境里,它甚至可以算作是一个人性的弱点,因 为它会让人失去一份享受生活的平衡和安然。在攀比的过程中,人总是一意想要追逐别人有的东西,而又往往苦于得不到,身 心遂皆被驭使着,气喘吁吁地拼命赶,好不容易赶到一个点,必定又有人在前面远远地招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永远存在的 。当被别人“攀”的时候,得到的是一点可怜的优越感、满足感,但这种建立在级差之上的所谓“幸福感”是倏忽、相对而又 脆弱的,也许很快就会被“比”不上另外人而滋生的嫉妒、怨恨和弱势感所取代,心理会在瞬间失衡,快乐也逃得无影无踪。 我并不认为喜欢攀比的人有什么道德上的欠缺,但是我想那种让自己的人生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恐怕也是不爱自己的。攀 比的心理与其说让人厌烦,不如说让人怜惜。因为攀比除了可能带来昙花一现的虚荣心满足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无 能感,一声疲惫的叹息,一颗隐隐作痛的心。

  攀比之“陋”在于,人们所比的总是那些最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谓“最硬的指标”必定是完全疏离精神价值的 。一大堆人聚在一起叽叽喳喳,暗中比的往往是谁赚的钱多,谁住的房子好,谁出过哪个国买过什么名表之类,而在攀比的“ 话语场”里,一个早就被预设的前提就是,所谓的“生活质量”无非是由这些实在之物搭建起来的,是由“高档”消费品、“ 高贵”消费方式而非创造和劳动体现的。从来没听说有谁在攀比哪个人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哪个人独自品茗时的心境更悠然 。因为那是很“虚”的,没有“量化”的刻度值和“物态化”的直观,自然也是没法炫耀同时根本不需求炫耀的。而攀比心理 的顽固之处在于,它绝不可能会在某一天像浮士德那样发出一声:“真美啊,停一停吧!”所以攀比心理就不断延伸、升级, 比完车子比房子,比完地段比装修,比完自己比家人,比完风度比职务,比完孩子的小学成绩再比孩子上哪所中学哪所大学再 比是否送出国留学再比……比到自己垂垂老矣,即使还有什么可比,也没什么人在意了。攀比的一生就此落幕。

  攀比之“狭”在于,人们所比的对象总是那些离自己比较近的人。同学、同事、邻居之类最容易成为攀比的靶子。如 果真的有竞胜心,真的是胸怀大志,就应该跟霍金比智商,跟霍英东比财富,跟霍元甲比武功才行啊,但是跟他们比哪里体验 得到“比较优势”所产生的那点快感呢?攀比之“丑”在于,人们并不见得会因为攀比的念头而生出无穷动力,而是逗留于那 么一个心理旋涡却跳不出来,只对现状不满,却并无升腾的力量,抱怨、牢骚、精神胜利,逮住一切机会在比自己更弱势的人 面前显示优越获得心理安慰,就像阿Q偏爱摸尼姑光头,死活要与小D较高下,实在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甚至连身上的虱 子也要比个大小一样;还有就是把在攀比中取得优势的希望寄托在“放大的自我”,即父母、爱人、子女身上,所以会嫌弃贫 贱的爹娘给自己“丢脸”,会埋怨自己的丈夫“没出息”,会责怪成绩不佳的孩子“不争气”……真是何苦来呢?

  攀比不是罪过,但攀比心太强必然烦恼丛生。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在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的欲望对象面前患得患 失,将永远也体会不到人生最值得珍视的内心和平。苛刻一点地说,执迷于攀比心理,恐怕是一个人内在虚弱的表现,因为当 我试图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建立个人生命的价值感的时候,我事实上并不清楚我自己的价值重心在哪里,我没有“非我莫属”“ 解缆放船”的心力,没有“不依畔岸”“纵横任我”的气魄,也从来没有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聚会中的男女,比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拿手中占有的物质来打击对方,这样可以增加自信,满足虚荣。当朋友也成 为一个比较平台,不是拿来用的,就是拿来伤害的,那就太可怕了。

  当朋友也沦为攀比的对象

  文-徐丹

  晚上在网上挂着,一个朋友在MSN跳出来问我干吗呢,我说正孤独呢。他说为什么孤独,我仔细想了想,应该是工 作的停滞不前,老友的难得联络,生活的渐渐封闭吧。

  后来我们讨论起来,是不是朋友之间应该多聚聚,可又都觉得,现在的聚会很难找到以前单纯的感觉了。有人说如今 人们去聚会兜里都揣着合同。虽然有些夸张,可实质的意思是,人和人的关系是用各种各样的事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像从前那 样,用友情在维系。要说今天咱来个怀念童年的主题聚会,很大的可能不是这个有事就是那个有事,永远聚不起来。当然也不 能责怪大伙功利,实在是大家生活的压力太大,没法子。

  不过真搞了个聚会吧,童年或者同窗的那点事一会儿也就说完了,剩下的就是开始互谈现在和展望未来了。这个环节 是我最害怕的。总有一种人,他会先找出对他有用的人,使劲套磁,大谈找项目搭台合作双赢的可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你 得对我发生作用。等该说的说尽了该留的联系方式留完了,突然看到还有些犯不上套磁的,总不至于冷落了这些人吧,于是男 士大多说说工作的内容或者职位,比较一下事业、成就等,女士则喜欢比自己丈夫是做什么的,住多大的房子等。无论男女, 目的可能只有一个,就是用房子车子这样的东西来打击对方,这样也可以对自己起到作用,就是增加自信,满足虚荣。我有个 哥们儿对“朋友”的定义有个特狠的诠释:朋友就是拿来用的,要不就是拿来伤害的。想想都会觉得可怕,或许我说的有点言 过其实了。

  其实我觉得,无论和谁比,不过是计划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这个时候,还不如和自己比,也就是说和自己的过去比 。郭德纲有个相声说,你往上比烦恼无穷,往下比人就开心了,但我觉得这只是笑谈。鲍勃迪伦最著名的歌《像一块滚石》, 似乎有点往下比的意思,第一段的歌词大意是:“有那么一个时候,你曾经衣着光鲜,你那么优越,给那些要饭的扔钢儿玩儿 。有人提醒过你,迟早会栽跟头,而你嘲笑他们。现在你不再像从前那样高声讲话。现在你再没有以往的傲慢,当你为了下一 餐而费心竭力,一个人无家可归,像一块滚石。”这个歌词就像子弹一样,击中了许多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告诉他们如何去 尊重他人,如何去尊重生活。

  最后讲一个往上比的笑话作为结束。

  红灯亮了,一个男人驾驶的福特格拉纳达轿车停在了一辆劳斯莱斯轿车旁边。

  他们的车窗玻璃是摇下来的,于是驾驶格拉纳达的男人冲着驾驶劳斯莱斯的男人喊道:“嗨,你汽车里有电话吗?”

  驾驶劳斯莱斯的男人说:“有啊,当然有。”

  “我也有……看见没?”

  “是的,很不错的电话。”驾驶格拉纳达的男人又问:“你车里有传真机吗?”

  “是的,我有。”“我车里也有!看见没?就在这儿!”

  这时红灯马上就要变绿了。格拉纳达里的男人说:“那么,你的车后座有双人床吗?”

  劳斯莱斯里的男人说:“没有!你有吗?”

  “是的,我车后座有双人床——看见没?”

  这时绿灯亮了,格拉纳达轿车绝尘而去。

  劳斯莱斯里的男人不想被人比下去,于是他立刻去了汽车改装店,让他们在汽车后面装一个双人床。

  两周后,改装工作完成了。他兜来兜去,寻找那辆格拉纳达。

  终于,他发现那辆车停在路边,于是靠着它停下来。

  格拉纳达的车窗全都雾气,这令他感到有点不知所措,但他还是从新改装的劳斯莱斯上走下来,敲了敲格拉纳达的水 汽模糊的车窗。

  格拉纳达里的男人过了很久才把车窗玻璃摇下一条缝,露出一双眼睛朝外看。

  驾驶劳斯莱斯的家伙说:“嗨,还记得我吗?”

  “是,是,我记得你。怎么了?”

  “看看这个——我在我的劳斯莱斯里装了双人床!”

  格拉纳达里的男人说:“什么?你把我从沐浴中叫出来,就是要跟我说这个?”

  每个人都应该作“拨云见日”的努力,不仅是为了生活的美好,更因为人生只有一次,无法重来。比或被比,都不是 寻找这种美好生活的正确途径。

  比或被比,都不是寻找美好

  生活的正确途径

  文-参数

  一日与同事闲聊,他说很羡慕我在这个城市里有很多的同学,可以经常地聚聚,不那么孤单。他说自己本来也是有关 系不错的同学,但每次见面该同学总是询问他的收入状况,并要作番比较。这么多年对方的收入由低而高,对待他的态度也经 历了一个从“仰望”到“俯视”的过程,这种感觉让他觉得不堪重负,久而久之,也就不想再往来了。

  事无不巧,前不久我的大学同学小陶说他见了另一个同学:他说以后“同窗叙旧”此类活动还是避免的好,他说那个 同学见面后就开始打听彼此或其他同学的状况,然后慨叹和自贬一番。他们大学时上下铺,原以为见面有另一番不同……

  “相见不如思念”,真的是有些戏剧化了。比较本无可厚非,有比较才能找到差距,也是开始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第一 步,这就是当年我们常说的“比、学、赶、帮、超”的由来。只是前人也早给我们提了个醒,“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这说明单纯的比较不可取,比之后的行为才更为重要。可惜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只停留在“比”的层面上。比吃比穿 比收入,比住比行比阔气,比一切能比的东西,其结果不是把别人“比”掉就是自己被“比”掉。

  我们有“围观”的陋习,也有相互打听隐私的毛病,不仅希望别人的生活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常常也会不自觉地把自 己的生活晾出来。这样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攀比”,造就了无谓的痛苦或盲目的自大。而且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成了自己生 活的“奴隶”,把“主人”这一职位让位于旁人。说话做事为人处世处处都想着“拔份儿”,像《大腕》里说的:开一日本车 ,都不好意思跟邻居打招呼!在相互攀比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像一张写好并贴出去的大字报,总想看到有很多人在它面前交 头接耳、议论纷纷,自己好躲在幕后沾沾自喜一番;相应的,如果那是别人的“生活”,自己也很乐于充当那些“看客”,品 头论足、指指戳戳。这样做的结果,无非是心理的“满足”,或自寻的烦恼。

  “乱花渐欲迷人眼”,城市的拥挤令我们的内心私欲膨胀,只顾贪婪地攫取而忘了自己的“胃口”会被撑坏。我们自 卑,仅仅是因为眼红别人的西装革履,虽然自己不是蓬头垢面;我们自悲,因为没有

豪宅名车,尽管自己并非上无片瓦下无立 锥之地。浮华名利,让多少曾经单纯的心灵疲于奔命;灯红酒绿,让多少曾经清澈的眼睛黯淡无光!“假作真时真亦假”,因 忘却而迷失,因迷失而攀比,因攀比而或自喜或自卑,直至或浮躁或沉沦……一条并非必然却不可忽视的人生轨迹,让人不寒 而栗。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显而易见的,这是一个没有圣人的时代,而我们更不能以此来苛求自己和他人。但是 或许应该相信,在我们今天苦苦执著与追逐的生活里,触及之处不可能全是金子,而是泥沙俱下,需要细心挑选;在我们所不 能排遣与超然的烦恼之外,还是有一种淡然与洒脱的,在这种生活里,不需要攀比,尽可能地避免盲目,不为虚荣心所奴役, 不轻易为外物驱使,坚持自己的信念,执著于内心简单和真实的生活理想。你得承认,这是一种美好,而且值得我们追求。

  对别人要厚道,对自己要人道。别人的好,不羡慕;自己的好,也不炫耀。

  不比较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文-杨杰

  “不和任何人比较”——这是两年前我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

  当时,我发现周围人有一种倾向——喜欢谈论别人的成就、收入、房子、车子、衣服、化妆品……这些作为茶余饭后 的谈资,未尝不可。如果仅仅是说说而已,说什么不是说呢?

  值得注意的是,谈论这些话题的语气和隐约表露出的复杂心情——自豪、艳羡和失落,不相干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仿 佛一杯美酒,加了点醋,又放了点糖,味道怪怪的。

  我自诩是个超脱的人,常常置身事外,沉默不语。然而,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之后,忽然发现,这种情绪竟然也熏染了 我,渐渐觉得自己样样不如人。与那些既让人羡慕又令人嫉妒的人比,一点所谓的美梦成真,算得了什么呢?于是,有了“革 命尚未成功”的慨叹,敦促自己不断努力。可是,闲谈中总有更优秀的角色出现,难道我注定是失败者?

  更可怕的是,看别人的角度也跟着变了,见到一个陌生的人,会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框框:工作怎样,收入多少, 单位如何,家境是否殷实,衣服是什么品牌,包包值多少钱,鞋子哪里买的……一个丰富多彩的人,就这样变成了填空题。再 拿这些与自己综合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比我好或比我差,然后挑一种或优越或嫉妒的眼神看他。

  意识到这一层,实在吃惊不小,对闲谈的旁听,竟然产生如此的力量!

  深究下去,还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地方,攀比要相当专业才行,例如要了解各个地段的

房价、各种车的价位,某个级 别和不同行业的收入水平,要认识每个品牌的标志并能报出价格……总之攀比也需要系统知识。于是,对议论者刮目相看。原 来,他们平时的关注点像雷达扫描一样,对上述内容随时保持敏感状态,一旦搜索到,马上保存并备份,决不会丢失。

  显然,攀比并不是比比了事,这种比较的习惯和逻辑会贯穿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一个人,光注意物质的东西,会忽略 了别人更丰富的内在,同时,也很难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这不是人为地制造失意和不友好吗?

  和别人比较,比赢了固然有优越感,比输了也难免失落。从经验来看,失落会更长久地留存心中。既然如此,我们为 什么去比呢?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曾想过,不比较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我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考虑并尝试:不去比较,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

  每当比较的念头冒出来时,并不急于纠正,而是停下来,和自己聊聊。

  比如,当羡慕别人的收入和风光时,我会问自己:如果可能,我愿意全部扮演对方的角色吗?承担他的一切,风光和 失意,顺境和逆境,洒脱和焦虑,通宵达旦地加班,彻夜不眠地思考,马不停蹄地奔波……面对其中的辛苦和焦灼,所有的羡 慕都变成了理解和怜惜。

  接着问自己:我该怎么对待自己,又该怎么看待别人呢?想了很久,告诉自己:对别人要厚道,对自己要人道。

  对于别人的成就和美满,发自内心地接受并祝福,这世界上,多一分美好总是好的,无论属于自己还是别人;对待自 己呢,顺其自然,不苛求,不勉强,凡事尽力,乐观接纳后果,不去为能力以外的事情责备自己。

  没有相同的人生,因此,不和任何人比较!

  忽然发现,心境敞亮了不少,原来,许多烦恼都来自闲谈和比较。如今,对生活感到满意,珍视努力之后带来的细碎 成就,心态趋于平和。别人的好,不羡慕;自己的好,也不炫耀。

  向往的东西,就自己去争取。

  更愿意埋头耕种,而不仅仅是抬头看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