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 “滴血”钻石
它的背后藏着刀光剑影和鲜血淋淋的故事,王太后最后没将它带进坟墓。
4月5日,当英国王太后的灵柩移往威斯敏斯特教堂供公众吊唁时,棺木上覆盖着王旗和女王敬献的花环。然而,让沿途数十万观众注目的倒还不是这些,而是上面那顶光芒四射的王冠。王冠的正前方镶着世界上最大和最著名的科·伊·诺尔钻石。
老太后的葬礼结束后,这顶王冠将重新回到伦敦塔,再次锁进透明的玻璃展柜。这颗钻石不仅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更像是一部史书,因为在它的背后隐藏着刀光剑影和鲜血淋淋的故事,充满了父子兄弟间的暴力、背叛、告密、欺诈和骇人听闻的血腥屠杀。从这颗钻石发现以来的700年间,为了这颗钻石,不知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
谁拥有它谁就招来灾难
在波斯语中,科·伊·诺尔即“光明之山”的意思。公元1100年,这颗钻石在印度南部的一座矿山被意外发现,但首次公开于世是在1306年。之后,它便被人们抢来夺去,酿成了一场又一场大灾大难。印度教经文这样描述它:“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谁拥有了它,谁就得承受它所带来的灾难。唯有上帝或一位女人拥有它,才不至遭受任何惩罚。”
16世纪,这颗原重188克拉的巨大钻石落入了莫卧儿皇帝巴博的手中。他把它藏在孔雀御座里面。但他没有料到,他自己即将因为这颗钻石而成为第一个受难者。不久,巴博皇帝被自己的亲生儿子赶下台,关进了监狱。
又过了若干年,这颗钻石传到沙·加汗皇帝的手中。沙·加汗就是建造泰姬陵的那位皇帝。到了他暮年之时,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和这颗钻石,相互残杀,宫廷里弥漫着血腥的气氛。
到了1736年,波斯人在格尔纳尔战役中战胜了莫卧儿王朝。战胜者纳德尔·沙把莫卧儿王朝的首都德里洗劫一空,当然没放过那颗最值钱的钻石。拥有这颗钻石的纳德尔·沙几乎成了一位嗜杀成性的暴君,只要他看谁不大顺眼,就会把他的双眼戳瞎,或干脆将他杀死。最终,灾难也降临到他自己的头上。有一天,当纳德尔·沙在他的帐篷里熟睡时,他的一个仇敌闯进来把他杀死了。
钻石几经辗转回到老家
波斯王朝为这颗钻石进行的相互残杀持续了好几代人,几乎每一位君王都是被杀死的。最后的两位王子实在是太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了,便带着“光明之山”逃到了旁遮普,寻求避难。此时的旁遮普已是大英帝国的领地了。两位王子把钻石献给了旁遮普的锡克人统治者兰吉特·辛格。于是,在几经辗转之后,这颗沾满了男人鲜血的钻石又回到了老家印度。辛格高兴极了,常把钻石放在马的辔头上,只要他一跨上马背,就能欣赏到它那耀眼四射的光芒。兰吉特·辛格在位期间,国家还算稳定。可他死后,却内战不断。1840年锡克战争爆发,把混乱的局面推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
战争结束之后,惟一的王位继承人有幸活了下来。他叫杜利普·辛格,那年只有9岁。此时,英国已与锡克人达成了一项协议,英国承认杜利普·辛格王子作为印度的土邦主。但是,当锡克军队反叛时,英国驻印度总督洛德·戴尔豪斯总督一举吞并了旁遮普,把辛格废黜了。年幼的辛格也被英国人监护起来。
印度王子把钻石献给英女王
杜利普·辛格不知怎么知道了数百年来发生在这颗钻石上的血淋淋的历史。他非常害怕,决定遵循古老的印度教经文,把钻石献给一个女人———当时的英国女王维多利亚。
由于害怕钻石被别人抢走,携带钻石的信使被命令必须保密。信使把钻石缝在一条带子里将这颗世界上最大和最著名的钻石就这样偷偷地带进了英伦三岛。1851年,“光明之山”在伦敦公开展出,光芒四射的巨大钻石轰动了整个英国。当时专家们认为它太大了,不能充分散射出它应有的光辉,于是,第二年,钻石被切割了,它从此失去了40%的重量,变成了108.8克拉,也就是现在的大小。
1911年,这颗钻石被镶在了玛丽王后的王冠上。玛丽王后是刚去世的伊丽莎白王太后的婆母。1937年,当伊丽莎白的丈夫乔治六世国王加冕时,这颗钻石又出现在伊丽莎白的王冠上。鬟诗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掌握国航坠机事件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