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号失事后俄罗斯宇航业备受瞩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1日09:05 人民网 | ||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人们将目光再一次投向了俄罗斯宇航业。由于美国宇航局决定在事故原因查清前取消所有航天飞机的飞行计划,建设国际空间站的任务落到了俄罗斯身上。俄不负众望,勇敢地挑起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重担。 本月2日,也就是“哥伦比亚”号坠毁第二天,俄罗斯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进步—M47”货运飞船。4日,飞船与国际空间站进行了成功对接。正在空间站工作的3名宇航员 俄如此重视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并非偶然。这虽说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但是在俄罗斯整个宇航事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俄罗斯是最早建立空间站的国家,它先后建立了“礼炮”号、“和平”号空间站。除拥有“联盟”、“进步”飞船等性能可靠的运载工具和先进的地面保障设施外,还创造过一名宇航员不间断在太空工作438天的纪录。然而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伴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全面经济危机,俄罗斯宇航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当时,计划建立太空站的美国宇航业也面临资金和经验不足的问题。冷战的结束为昔日的对手在太空的合作提供了契机。1994年,美俄两国宇航局签署合同,决定通过部件组装的方式联手建设新的国际空间站。1998年11月20日,俄罗斯将“曙光“号功能—货物仓送入太空。两年后国际空间站开始载人飞行,在逐步建设的同时,宇航员在太空进行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到目前为止,总共已经有7个国际考察组在太空站工作,完成了空间站机件组合、建立防辐射保护等重要建设项目。为加快国际空间站的建设速度,俄罗斯近年来着重对“质子”、“联盟”运载火箭和助推器、各级发动机进行了现代化改造。 根据2001年至2005年宇航发展规划,俄罗斯除积极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建设外,将发展载人飞行、制造新型运载工具和航天器、完善地面基础设施确立为重点发展方向。俄在“联盟”火箭的基础上设计了载货能力达8.2吨的新型运载火箭,并于2001年开始进行飞行试验。而“质子”火箭改造成功后,至少可以把22吨有效货物送入轨道。另外,俄罗斯还成功地进行了“军转民”方面的偿试。2000年,“新莫斯科夫斯克”号潜艇发射“浪潮”导弹,成功地将德国的两枚科研卫星送上轨道。在制造新型航天器方面俄罗斯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近年来,俄开发研制了新一代遥感卫星,着手建立水文气候预报系统,并利用卫星对臭氧层进行监控。为提高对云层和下垫面的观测,俄罗斯还计划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为完善地面基础设施,俄一方面对莫斯科近郊的飞行控制中心进行现代化改造,另外还准备通过建立一系列量子—光学站来加强指挥、测量系统。 众所周知,资金短缺是俄罗斯宇航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家拨款仅相当于前苏联时期的1%左右,目前情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加上商业收入,俄宇航局每年拥有的资金尚不足10亿美元。据俄新社提供的材料,世界航天市场上美国和欧盟控制的商业合同分别达到50%和25%,而俄罗斯的市场份额仅有2%,尚不及日本和加拿大。十年来,俄宇航局通过商业渠道获得的资金总共不过36亿美元,其中20亿美元来自发射服务,7亿美元来自通讯和航天器制造领域。在此背景下,通过“和平”号以及国际空间站进行的国际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为10万人(占俄宇航业从业人员的40%)提供了工作,而且使俄得以在宇航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人民网莫斯科2月10日电)人民网驻俄罗斯记者吕岩松
万千新闻任你点,新闻冲浪,无限资讯尽在掌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