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抗体病 更要抗心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4月25日14:48 国际先驱导报 | ||
过去不到一个月,“非典”带来普遍的健康和卫生意识,已是不在话下的事实。然而,除了医务人员所负责的医药服务和治疗措施,社会成员所肩负的护理工作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非典”考验心灵健康 按照一般理解,医疗服务主要针对病人的病情对症下药,因此倾向问题导向的解决方案。如此的医疗运作和目的会自然而然指向此种医学哲学,即:医疗就是应急救命的工作。可是“非典”带来的不只是身体健康的危机而已,还有深入心灵健康的考验。 看看本地人抗炎的消极心理:本来应当对事不对人的抗炎活动,却有不少人已经人事不分,见到医务人员如见什么似的,抗炎又抗人的态度全情上演。试想像,目前的疫情范围还算是以一两家医院为主,社会人士已经有如此过敏的反应,若发生在学校或其他地区,岂不是连教师、学生、军人、某区的居民都普遍受排斥和隔离? 即使病毒有被制服的一天,但是随之而来,叫人惶恐不安、疑神疑鬼的“心病”要痊愈更是加倍困难。 真正的健康涉及身心 抗炎的社会现象给予我们一个新理念:要胜过此疾,非要全面护理不可。护理是一种对人与生活环境的价值实践。医学发展史提供我们一个视角,现代医学实践延续着过去文艺复兴对“人”的理解,认为人的组合基本上是生物性的,而心灵世界由生理机能产生,因此生理的治疗和照料成为医学的终极目的。 不过,近代医学却从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发现如此理解人的内涵有过于简化之弊。人是一个整体,由可见的生理结构和不可见的心灵世界组成。因此,一个人的健康不单从生理上有没有病痛来判断,还必须从生活形态和人生价值来衡量。换言之,单单体魄和抵抗力的增强还是不足,身心整体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生活如常来自心灵力量 在“非典”流行时期“正常生活”,就要求以更全面的护理为生活条件,尤其是个人的心灵护理。首先,正面地从医学报道吸取正确的知识,能够克服对疾病过分的恐惧,免得把消极负面的情绪传递给他人。恐惧一如谣言,有“传染”作用,惟有真实和正确的知识才能彻底胜过。 再者,以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培育年幼的一代,生命才不至于被苦难淹没。恐惧的反应是学习得来的。若你从不以黑暗、鬼怪、疾病、死亡制造假象来恐吓孩子,他们就会活得更加正面,就更能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去认清真正的恐惧,并努力跨越恐惧,进而发挥内在无比的潜能。 最后,现代生活极为需要的支撑点不是优厚的物质条件,而是健康的心灵生活。值得庆幸的是,本地拥有世界级的图书馆、书局、艺术中心、文化活动、学习和教育设施等,善用来培养一家大小的心灵世界,是生活中最值得投资的项目。 当然,在一切人文素养之上的,仍然是点燃生命价值的信仰、信念和理想。在危机时刻,才会有人能够为拯救他人而牺牲自己,成为普世人类的光和热。 生活若要如常,就要如常地面对疾病、苦难和死亡。那可需要心灵的力量啊。(新加坡《联合早报》 谢木水)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