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多谈些现实少谈些末日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8日16:30 国际先驱导报

  假如当年人们相信,原子弹实验的热核裂变会引爆地球大气的链式反应,使世界毁灭,或许今天人类反而会减少一种威胁。但科学很快将那种假说证伪……当科技发达的前景诱使人们产生世界末日的幻象时,科学家的角色便复杂起来

  思平

  近来,有关大灾难致使全人类毁灭乃至宇宙终结的“末日论”很是流行。原先,多是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和邪教学说津津乐道于这一主题,什么天地大碰撞、小行星砸地球、火山大喷发、洪灾瘟疫、外星人入侵、超级病毒变异、神灵惩戒等,令人毛骨悚然之余又疑窦丛生。

  而现在,许多治学严谨的大科学家也在关注这种可能,从各个方面警告:人类有遭遇大灾难的可能。由此形成了了一种“末日”论思潮。

  人类具有“报警基因”

  形成当代“末日”思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自身制造的、具有极大潜在危害的负面因素越来越多,威力越来越大,如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环境,少数国家积存大量核武器及核扩散始终对人类构成潜在威胁;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自然界本身的不确定性、灾变性力量十分巨大,周期性地经常发生,造成巨大破坏,还有一些事件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如地球磁极有可能在一两千年或更短时间内倒转。

  人类的确有可能遭遇毁灭性的灾难,而地球以至太阳系遭受意外毁灭的可能也是存在的。在一个全球不稳定的时代,描述与警告可怕的灾难前景最能吸引人们注意。问题是,这样的可能性有多大?有多么迫在眉睫?

  实际上,和其他生物一样,关注危险是人类的天性,大自然早已在人类基因中预装了“报警”程序。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人类今天也不会如此极度地关注世界的“末日”。

  对灾难、对世界末日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是必要的,但像“杞人忧天”故事所描绘的那样,过度地、无根据地陷入对世界末日的恐惧之中,整天惶恐不安,则不仅不必要而且有害。因为这会分散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忽视更现实更近在身边的种种危险。

  智者摈斥“末日综合征”

  好像预见到“末日论”会在当代流行似的,著名科学杂志《自然》的一位编辑约翰·马多克斯早在1972年就出版了一本对该思潮持怀疑、批评态度的书,书名就叫《末日综合征》。马多克斯在该书中驳斥道,绝大多数所谓“世界末日”的断言都是不可信的,它们或是夸张,或是可能性极低,理智的人们不应对它们过于焦虑。他还说,终日忧虑那些被大肆宣扬的遥远威胁,只会分散一个国家的政治系统对完全确认了的各种现实危险或问题的注意。

  《科博拉事件》是一部荒诞不经的恐怖科幻小说。书中描写大量的纽约市民都为一种生物恐怖分子所释放的、无法控制的超级病毒所杀死。比尔·克林顿在任美国总统时也在白宫汗涔涔地阅读过这部风靡一时的书。“9·11”事件后,有人就指责说,克林顿当时更应忧心“基地”组织,那才是被确定的现实威胁。

  现在世界上很多人营养过剩又不运动,患有肥胖症;也有很多人因营养不良,卫生条件差而导致死亡率过高。和这些情况相比,解决纳米机器人或黑洞吞噬地球等未来可能性很小的问题远非当务之急,人类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不要当代版“杞人忧天”

  如果真发生大灾难,尽管其景象极为惨烈,但绝大多数也不是世界末日。

  例如,恐怖分子在国际大城市引爆一个核弹,将造成巨大损失,但人类和整个生物圈的生命历程还会继续。未来人和机器可能融合,形成所谓“电子人”,其面貌可能非常令人骇异,但从进化的角度看,他们也许可以被认为是代表了某种适应结果,是人类的更高阶段。如果不控制现在的全球变暖趋势,那么气候剧烈变化将造成巨大灾变,但考虑到生物圈经过许多冰期都继续存在下去,有理由相信生物圈还能挺过许多环境大灾难,包括这一次气候变暖。

  从理论上说,世界明天就可能毁于一旦,但“末日”的几率告诉我们,更可能的情况是并非如此。人类会继续存在下去,同时原先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会继续下去,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发生,这大量的世俗问题更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尽力解决些世俗问题比“杞人忧天”有意义得多。

  世界末日的科学关注

  196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家理查德·戈特三世站在柏林墙边,利用一个统计方程预言,这个障碍物的持续时间在2.66年至24年间,实际上柏林墙果然只存续了20年。后来,戈特又把那个方程应用于人类,计算的结果是,人类可持续存在20.5万年至800万年,这一结论的确定性为95%。今年8月份的《自然》杂志将发表他的一篇论文,介绍其推导过程。这是从纯发生概率上论证人类的终结,是对世界末日问题的科学关注。

  人类文明逆转的警告

  关于人类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终结,英国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经严厉警告,鉴于通过基因工程设计的病毒的危害性及其他许多危险,“我不认为人类能生存过下一个千年(指人类生存不过公元3000年)”。

  英国著名天文学家马丁·里斯说,由于科学发展引申出来的种种风险,人类文明在21世纪末发生严重逆转的几率是50%。

  普利策奖获得者、《即将来临的瘟疫》一书作者劳丽·加勒特及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一文作者比尔·乔伊都警告,技术可能造成毁灭人类的大灾难。

  著名科学杂志《发现》的主编斯蒂芬·彼得拉内克讨论过“我们所知的世界和生命面临的15种重大风险”。马里兰大学军备控制专家约翰·斯坦布鲁纳向全世界倡议,成立国际检查组织,禁止那些可能造成危险后果的生物医学研究。

  高能粒子实验的风波

  有关世界末日的最悲观论断也许是“链式反应”说。这是说,人类“砸开”原子和更小的基本粒子可能造成不可控制的连锁反应,以至把世界都毁灭。

  在人类第一颗原子弹于1945年爆炸之前,核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就表达过这样的担忧:由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高热,可能导致大气中的链式反应。不过,后来物理学家汉斯·贝特经计算后确认,这种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地球不会被引爆,核试验因此得以继续下去。

  后来,一些科学家又担心电子对撞机可能造成无法预料的链式反应。有人说,以超高速度把质子和反质子撞击到一起,可能造成某种非自然的亚原子粒子模板,这会把其他粒子粘住,并把它们化为空无,由此又形成更大的灾难。很多忧心忡忡的科学家聚会,研讨高能粒子实验是否会把地球变成空无。不过,他们最后得出结论:这种可能性极其微不足道。

  科学讨论变成文学素材

  不过,后来有一个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1963年写了一部科幻小说《猫的摇篮》,把这个“链式反应”思想作了演绎发挥。故事梗概是,一位研究者无意中创造出一种“第九冰”,这是一种能在室温下把液态水变成固体的分子模板,一小点这样的物质掉进到海中,地球上所有的水,包括生物体中的水很快就固化了。

  英国天文学家马丁·里斯当年也参加过评估电子对撞机实验后果的讨论,如今他又使高能粒子可能意外造成灾难的思想复活了。他在新著《我们最后的时刻》中写道,新的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可能形成把整个地球都吞噬掉的黑洞。他还说,更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可能创造出一种超压缩态夸克“怪子”,其效应如同整个宇宙中的“第九冰”,会把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粘住并化为空无。宇宙将恢复到大爆炸以前的空无状态。

  此外,还有纳米机器人“粘液”把地球淹没、持续数百万年横跨几千公里的超级火山爆发、小行星撞击、太阳的“伴星”飘游回来、基因工程创造出超级杀人怪物或改变人性等许多论断。这都是一些严肃的科学讨论,非专业人士根本无法参与。

  不过话又说回来,宇宙有近200亿年历史,地球有40多亿年历史,人类有200万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尽管人类文明也曾面临各种毁灭的危险性,但毕竟都因这种危险的低概率而有惊无险。没有证据说明,世界末日的噩梦曾发生过;今后漫长时间内也很可能不会发生,经历各种灾变,世界依然会生机勃勃。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掌握国际资讯,买彩屏手机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新浪邮箱雄踞市场第一 真诚回馈用户全面扩容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Palm 瘦身 移动存储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男人做爱也需要前奏,适当的热吻、爱抚和触摸可令…
非常笑话
一女人向邻居告状:你儿子骂我是老母猪。邻居…
图片
铃声
·[陶晶莹] 太委屈
·[谢雨欣] 第三天
·[王 菲] 执迷不悔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魅力男人
  • 佛罗蒙男用香水
  • 无底内衣无敌女人
  • 佳能数码相机
  • EOS 10D专业相机
  • s50照相机
  • 市场最新动态
  • 免费注册上网经商
  • 千样数码精品易趣买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拨开性爱迷云
    达到终极体验
    加入缤纷下载,数万精彩图片铃声不限量任你下载,每条仅0.1元,让你的手机又酷又炫!
    爆笑无比精彩无限,成人世界的快乐享受
    每日2条,28元/月
    原色地带--普通图片铃声,5元包月下载。      
    炫彩地带--和弦铃声彩图,10元包月下载      
    情趣无限爆笑连连 令你笑口常开的非常笑话

    每日2条,30元/月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