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国际双行线”没有退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1月10日15:35 国际先驱导报 | |
范跃龙 “松下警告海尔侵犯其家电技术专利”,消息披露后的第一时间,为何能牵动中国众多新闻媒体的神经?或许有两个逻辑可以支撑这一波敏感反应:一是中国信息和家电产业仍然缺乏核心技术竞争能力,以致基于非自有知识产权的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屡屡遭受“专利之痛”,作为国内业界先驱,海尔家电收到坏消息是否意味着“中国制造”将在海外遭到同 众所周知,专利权的地域性与独占性,决定了一切可称为“侵权”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又往往与一个地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密切相连。换言之,只有在某项专利的有效地域内发生的行为,才可能构成对该专利的侵犯。当初海尔在国内壮大成为业界领军者,仅仅享受国内市场份额带来的规模效应时,即使对日本家电技术方案进行了未许可的模仿与再开发,也不会招致专利官司——除非被模仿的日本企业早已占先,在中国成功申请了有关专利。而今,“走出去”的海尔军团,自然也走出了专利技术和外观设计上的免费地带,并且在国内也用尽了外国专利权人先前留下的免费时间。 面对技术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家电市场,中国业界人士一语道破天机:我们“强大的”家电业基础是建立在极易变动的价格砝码上,而并非建立在核心技术上。 不过,在中国出口家电于海外市场与国际巨头短兵相接的这个时期,我们还应当知道另一个事实。从最近的所谓侵权案例看,中国企业成为“被告”的都是比较知名的企业,例如华为和海尔。而他们之所以知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着眼于未来而始终珍视自己的名誉。他们在中国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方面都是排行前列的公司。为了在实力上与此相称,这些实业家已开始谋求自有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而海尔很早就有一个直属张瑞敏的知识产权部。 因此,在国外企业盛传“中国产品威胁论”的日子里,我们愿意相信,如果他们状告中国企业,可能与中国出口产品对其威胁渐强有关。进而推断,索要专利费并不是其目的,而借此打压对手的嫌疑几乎可以确证。当松下发出“警告”,流行甚久的说法也再次出现:日本人曾长期放任中国产品“盗版”,最终是为了等时机成熟再“收租”。 不过,种种迹象表明,海尔集团与此次侵权质疑无关,但借机为自己敲敲警钟,未尝不是件好事,毕竟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 出于法理,任何在中国法院诉某企业侵犯了一项外国专利权的诉讼行动,均属于缺乏专利法常识之举。“收租论”对日方阴谋的推理在这里断裂了。但世贸之门洞开,产品技术争夺也转守为攻:他国专利申请纷纷在中国获得批准,中国技术申请外国专利同样屡见不鲜。专利制度日渐构成一条“国际双行线”,法律原则对等地支配着国内外的专利权人、被许可人的种种利益和行为。“霸权”意味着单边和专断,而一国专利制度承认和鼓励的,总是技术的创新者和规则的驾驭者。如果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这样的强者,就必然被淘汰出局。“沉舟侧畔千帆过”,这种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与民族情绪和霸权无关。 的确,有规则就有滥用。日本对于本国产业的贸易保护,以及日本产业界对自身领先地位的终极关切,贯穿着他们到别国市场“突围”的原则和实践。在这一点上,其实日本并非世界特例。只是,若中日产品的正常竞争被莫须有的“侵权”曝光与讼争干扰,其用心将受到格外透彻的“剖析”,连带受损的日本国内企业也将鸣冤。然而有一点很明确,专利制度本身虽然不能绝对区分技术的创新者与抢夺者,但它能绝对惩罚小富即安和投机取巧的企业。2002年,日本在中国的专利申请占整个国外申请总量的1/3强,面对咄咄逼人的数据,中国制造业不进则退。 声明:《国际先驱导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