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以朝鲜导弹为借口要建间谍卫星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12月07日03:34 信息时报 | |
11月29日,在一片欢呼中,携带两颗间谍卫星的日本H2A火箭发射升空,可惜天不遂人愿,火箭出现故障,小泉政府不得不忍痛毁掉肩负重任的火箭和间谍卫星,其处心积虑要打造的东北亚军事间谍网雄心遭到重创。不过,日本从1998年找到“朝鲜威胁”的幌子,绕过美国人独力打造卫星间谍网以来,其太空谍报网野心就一天天膨胀,这次失败更加证明了其实现军事企图的迫不及待。不过由于日本刻意封锁,间谍卫星机密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最近《简氏防务周刊》公布其内幕,一系列绝密计划才开始大白于天下。 在11月29日的发射中,日本再一次使用其惯用伎俩,宣称发射的是“多功能地球观测卫星”,其实却是不折不扣的间谍卫星。由于日本众议院在1969年通过决议,规定“送上太空的物体和火箭,只限于和平利用之目的”,日本发射间谍卫星显然是违法行为,因此小泉政府口口声声打着“多功能”、“多用途”的幌子,企图掩盖发射间谍卫星的事实。与此相映照的是,日本把“朝鲜威胁论”当作发展卫星间谍网的借口,其实是为一步步成为军事大国铺路。 朝鲜导弹给了日本借口 日本太空谍报网之梦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坛就有人叫嚣要自己造侦察卫星,由于当时正处“冷战”,美国不答应日本脱离自己搞小动作,加上当时日本火箭技术的确令人灰心,所以卫星间谍网计划只是“讨论多于实践”。 1984年,日本防卫厅积极着手和其他部门合作,秘密选择精英,训练了一批军事卫星图片分析员。1996年5月,日本防卫厅提出独立发射间谍卫星,以加强对邻国军事情报的搜集,当时的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宣布,日本已开始准备发射第一颗间谍卫星,日本军界喝彩声四起。 1998年,朝鲜发射的“大浦洞”导弹越过日本上空,射入了太平洋。日本朝野为之震惊,右翼势力和军事高官乘机鼓噪,为发展间谍卫星网卖力奔走。日本国家防卫研究所研究员西原称:“在我们周围有些潜在的敌意国家,而我们还缺乏了解与分析他们内情的手段,间谍卫星将极大地提高日本的情报分析能力。”国防论调最后在日本政坛占了上风,尽管少数在野党反对,但国会还是通过了侦察卫星的上马计划,有关卫星的照片、性能、轨道等资料都作为国家机密隐藏起来。 有了“应付朝鲜导弹”这个借口,日本开始向美国人抱怨:日本只能依靠美国间谍卫星提供的数据对朝鲜试射的导弹进行跟踪,而美国提供的照片和数据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要拿到一份数据和图片要等很长时间,日本需要发展自己的间谍卫星系统。最后,美国人松口了,日本可以顺利发射自己的间谍卫星了,这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获取照片的时间只需3~4天,而且可以避免暴露日本的战略意图,并且日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卫星照片验证美国提供的情报可靠程度。有了美国人的撑腰,日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实施其野心勃勃的太空谍报网计划,其侦察地区早已不限于朝鲜了,已经扩大到了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本土。 日本欲抢占美俄法地盘 据日本《航空与宇宙》披露,日本间谍卫星计划总投资1370亿日元,其中研究费100亿日元,卫星研制费1100亿日元,卫星发射费170亿日元。各部门分工如下:在内阁办公厅设立“卫星信息搜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整个计划的实施;科技厅负责研制卫星系统和发射;通产省负责研制合成孔径雷达;邮政省负责研制数据传输系统。该计划正式提出日本将于2002年发射四颗间谍卫星,其中两颗雷达侦察卫星,两颗光学侦察卫星,后由于零部件采购原因,又将发射计划推迟到今年。为了掩人耳目,日本一方面极力宣扬“朝鲜威胁论”,一方面曾辩称其间谍卫星是所谓的“多功能卫星”。其实,军事用途的谍报卫星与一般和平使用的地球观测卫星,不仅结构不同,运转高度也不一样。地球观测卫星轨道高,寿命也长,但分辨地面目标的分辨率最高只有1米;间谍卫星飞得低,寿命短,但能够分辨出地面上小至数厘米长的物体。从性能指标来看,日本自称的“多功能卫星“属于间谍卫星是毫无疑问的。据《简氏防务周刊》统计,全球至今发射了557颗间谍卫星,几乎全是美国、俄罗斯及法国三国所有。日本发射军事间谍卫星,对东亚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上天间谍卫星患“近视” 2001年4月,日本又成立了侦察卫星办公室,以推进日本的侦察卫星计划。2003年3月28日,日本首次发射两颗间谍卫星,包括一颗光学侦察卫星和一颗雷达侦察卫星,其中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为一米,雷达成像侦察卫星分辨直径为3米,具有全天时、全天候侦察和一定的识别伪装能力。这两颗日本间谍卫星升空后将在距地面400至592公里的高空工作,能够全天候清晰地拍摄地面上直径为一码(0.914米)的物体。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它们都可以在24小时内拍摄到地球上任何特定地点。 不过,首次发射的两颗间谍卫星也带来了一大堆麻烦。两颗卫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分辨率,显得视力不足。原计划卫星能够识别地面上1平方米大小的物体,实际收到的照片只能显示地面上2~3平方米大小的物体。在拍摄停有车辆的停车场时,只能分清车辆的数目,却无法辨别车型。此外,芬兰和加拿大的业余天文爱好者拍到了两颗间谍卫星的照片,并逐一破译了卫星形状,运行规律和运行轨道等绝密情报,将这些资料公布在互联网上,使人能够方便地避开这两颗间谍卫星的侦察。专家指出,既然这两颗间谍卫星能被业余天文爱好者轻易地发现,因此不难推测,朝鲜也会发现一天两次飞越并对其领土进行监视的日本间谍卫星。这一事件被媒体大肆曝光,让小泉政府非常难堪。 尽管碰到众多棘手的难题,成功发射间谍卫星还是让小泉政府信心大增,他们决定乘胜追击,年内再次发射两颗间谍卫星,和前两颗卫星组成一个完整的情报处理系统。按原计划这4颗卫星将组成一个情报处理系统,每天对地球任何地方至少可以拍摄一次,而到2006年,间谍卫星的总数将达到8颗。不过,发射计划一拖再拖,从9月延迟到10月,10月又延迟到11月,最后还是发射失败,这证实了美国指责日本发射间谍卫星方面“过于仓促”,日本挖空心思要启动的“监视东北亚军事动态的卫星监测系统”也泡汤了,间谍卫星指挥中心也推迟成立。不过,这些计划只是一时受挫,它们终会有启动的一天,日本间谍卫星计划对亚洲局势的影响也将变得更加深远。 日本企图--欲摆脱美国自己单干 二战以后,日本被剥夺了独立的军事能力,其所谓的情报机构也完全依附于美国。在美法等国的帮助下,日本防卫厅“综合情报本部”建立了庞大的电子影像资料库,收入大量东亚及周边地区的精密军事地图和卫星图片。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及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越来越不满足于这种现状。特别近十几年来,日本情报部门不断派出一批批“少壮派”军官,通过各种方式亲历国际军事现场,如两伊战争、海湾战争等。如今,这批“少壮派”大多已成长至少将或准将级官员,在他们的推动下,日本情报机构逐渐进行大规模革新,发射军事间谍卫星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日本发展间谍卫星反映了日美两国之间相互猜忌的复杂心理。此前,日本所需的卫星照片主要是向美法等国的商业卫星公司购买,但这种方式费时,约需1~2个月时间,不能应付突发事件,而且容易暴露日本的战略意图。其次是在情报收集手段上受制于美国。美国国防部在“9·11”恐怖事件后曾与卫星公司签约,对阿富汗及其周围地区的卫星照片进行买断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日本发射自己的间谍卫星后,可以摆脱美国在卫星照片上对日本的控制。 鉴于间谍卫星网难免显示日本有意发展独立的情报搜集系统,为避免美国方面的猜疑,日本内阁卫星信息中心的高级官员多次前往华盛顿,面见美国国务院及国家图像测绘局等部门的官员,对卫星计划进行解释。希望美国支持其间谍卫星计划,并表示日本的监测区域将主要限定在东亚地区,“有关计划将对加强日美安保条约有贡献,对两国都有利”,“东京会坚持日美防卫安排的基础”。 针对日本的间谍卫星计划,美国似乎存在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随着日本防卫能力及情报搜集能力的提高,美国的财政负担可以得到减轻。但美国同时又担心日本实力增强,会导致美国的对日本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目前,日本的卫星技术和美国还有着相当差距,即便日本有了自己的间谍卫星,但在需要精确情报时,还得依赖美国。日本虽然成功地发射了间谍卫星,但在有关间谍卫星研制所需的系统构成设计、光学敏感元件的支持装置、摄影用望远镜的驱动装置、图像数据压缩传输技术等方面,都必须依赖于美国。 日本策略--偷换概念借朝鲜作幌子 早在1969年,日本国会众议院就通过决议,要求送上太空的物体只限和平利用与目的。日本发射间谍卫星,与日本和平宪法的精神公然相背。日本政府及军方要顺利发射卫星,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日本一方面极力宣扬朝鲜威胁论,一方面辩称其间谍卫星是所谓的“多功能卫星”,企图掩人耳目。 日本发射间谍卫星,在太空实施独立监视,本来是其扩大军事活动的一个明显举动。但日本把“朝鲜威胁论”当作挡箭牌,以此为借口加快制造间谍卫星,扩军整备,积极把触角伸向整个东亚。 朝鲜核问题再度紧张时,日本舆论指责政府缺乏“危机管理”能力,国会参众两院一致通过议案,大力渲染朝鲜军事威胁。日本防卫厅长官额贺福志还向朝鲜发出近似战争宣言的警告:“如果一切外交手段用尽,朝鲜仍以导弹攻击日本,日本当然可以反击朝鲜导弹基地,日本宪法并没要日本坐以待毙。”在这种有利情形下,日本内阁及军方乘机对外宣布,日本将独立研制、开发及发射军事间谍卫星,以监视朝鲜半岛等敏感地区,维护国家安全。同时,作为一种对抗办法,日本将对美国在亚洲研究部署“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提供资金援助。 利用国外危机以外压促内政是日本的一贯做法。国内曾有人把日本借助美国的世界战略扩张自己的军事势力称作“伴太子读书”,其实,用“闻乱窃喜”来形容日本现有的心态更为准确。因为“乱”可为日本摆脱和平宪法的束缚,放手发展日本的军事力量创造外部条件。在这一方面,日本可以说已经到了一种失态的地步。今年4月1日日本发生的有关朝鲜发射导弹的骚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时,日本防卫厅宣称获得可靠情报,朝鲜向黄海方向发射了一枚地对舰导弹,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在中午的国会答辩中竟煞有介事地说,朝鲜发射的是射程为60公里的地对舰导弹。随后,防卫厅海上自卫队参谋长称已就朝鲜发射导弹的事实进行确认。然而,韩国政府不久发表声明说,经同美国和韩国的情报机构核实,没有发现朝鲜发射导弹的迹象,否定了日方的说法。日本防卫厅和内阁官房长官不得不相继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原来的情报未得到证实,属于误报。 日本战略--间谍卫星为军事扩张铺路 在今年,日本两次发射间谍卫星,其军事企图昭然若揭。日本政界对“生活在美军保护伞”下耿耿于怀,他们认为日本二流的政治地位与自己一流的经济强国的身份不符。 随着国力的日渐恢复,日本越来越感到在“行动”上被束缚,因此,寻求在事实上突破法律的约束,进而摆脱美国的控制的想法变得越来越迫切。日本防卫厅非常清楚,“核武器、航空母舰、军事航天”是美国在军事上控制日本的“三件法宝”。因此,日本若想成为事实上的军事大国,就必须寻求借口在这三方面寻求突破。 在实现了自卫队踏出国门的“既定目标”后,小泉政府发射间谍卫星,真正意图是希望能够在继海外派兵后的较短时间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事间谍卫星系统,从而为其恢复军事大国地位鸣锣开道。今年6月,“有事三法案”的通过,使日本自卫队在法律上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军队,日本全球军事大国的形象已呼之欲出,发射间谍卫星监控全球正好配合自卫队走向世界。 尽管日本宣称发射间谍卫星是为了加强对朝鲜导弹发射情况的监控,但日本的间谍卫星系统可以对全球事态进行监视,而且重点是中国、朝鲜半岛、俄罗斯和日本本土,侦察任务除了搜集“可能对日本造成国家安全威胁”的信息,比如朝鲜的导弹发射,还将包括周边事态信息,用于“危机处理”等现代军事斗争领域,已从传统的陆、海、空扩展到太空。 对日本发射间谍卫星,各国反应不一。俄罗斯表示反对,称“这个举动将诱发东亚军备竞赛,并有破坏该区域军事均衡的可能性”。美国似乎存在某种矛盾心态,一方面,随着日本防卫能力及情报搜集能力的提高,美国的财政负担可以得到减轻。但美国同时又担心日本实力增强,会导致美国的对日本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在所有国家中,反应最为激烈的当数朝鲜,一再指称日本开发军事间谍卫星是“要从正面与朝鲜人民发生冲突”。 日本间谍卫星计划备忘录 1984年日本秘密训练间谍卫星图片分析员 1996年日本宣布准备发射第一颗间谍卫星 1998年朝鲜“大浦洞”导弹越过日本,日本通过间谍卫星计划 1999年日本成立卫星信息搜集委员会 2001年日本成立侦察卫星办公室 2003年3月日本首次成功发射两颗间谍卫星 2003年11月日本发射两颗间谍卫星失败 本版编译迎君 相关专题:日本间谍卫星发射失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