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和好:欲速则不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1月19日11:06 世界新闻报 | |
《世界新闻报》记者洪琳 在伊朗巴姆城大地震后,美国和伊朗都有意开展一场地震外交,布什政府热情尤其高涨。但最终的结果是,伊朗虽然接受了美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却拒绝一个高规格的美国代表团到伊朗访问,一度被媒体狂炒的“美伊地震外交”很快销声匿迹。究其原因,美伊关系冰冻已久,过度的热情反应只能带给对方猜疑和恐惧,尤其会使对方国家主张和解的温和派 在美伊关系问题上,美国和伊朗国内都存在着主张缓和的温和派和抵触改善关系的强硬派。2002年初,凭借着阿富汗反恐战争的胜利,美国将伊朗和伊拉克、朝鲜一起列为“邪恶轴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主张美伊(朗)改善关系的声音在美国几乎听不到了。但随着大选年的到来,布什为了获得连任,重新进行自我包装,欲表现出爱好和平的形象。现在,白宫的温和派逐渐活跃起来,而强硬派的“政权更迭”主张和“先发制人”理论一时势微。 去年10月,在伊朗同意暂停其铀浓缩提炼活动和接受突击核查后,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曾向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表示,美国准备与伊朗就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有限接触。不仅如此,阿米蒂奇还说,美国不谋求在伊朗实现政权更迭,伊朗的未来不是由美国决定的,美国将会慎重考虑对流亡海外的伊朗反对派的支持。当年12月,在伊朗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后,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又表态说,这是伊朗令人鼓舞的政策决定。可以说,由于美伊关系那时已经有了缓和的迹象,双方借巴姆城大地震之机开展一场地震外交才没有显得突兀。 在这场地震外交中,伊朗没有把美国和以色列两个宿敌等同看待。可以说,美伊地震外交的开头很好。但布什政府接着突然提议,要派遣一个高级代表团访问伊朗,据说代表团中还包括一位布什家族的成员。分析普遍认为,布什希望通过美国官方代表团20多年来的首次访问来启动美伊对话,但是这种做法太过火、太急功近利,冰冻多年的美伊关系经不起这样的热度。 果然,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发表电视讲话说,美国对巴姆的援助“并不意味着伊朗会就此忘记傲慢的美国长期存在的、从未间断的、根深蒂固的对伊立场”,他指责布什政府把巴姆地震看作是一个达到其政治目的的机会。哈梅内伊比喻说:“他们美国人把铁拳藏在丝绸手套内。”有了精神领袖的定性,伊朗主张改善美伊关系的温和派或称改革派自然只能止步不前。被认为是改革派代表的伊朗总统哈塔米表态说,美国的援助并不能改变伊美两国关系,除非美国政府改变对伊朗的政策,否则伊朗不会与美国进行任何对话。 伊朗改革派对美国保持距离还有另外的考虑。今年2月,伊朗将举行第7届议会选举。在这之前,改革派如果与美国过于亲热,可能会失去很多民众的信任,毕竟美国在伊朗普通人中的口碑不好。而且,这也可能为强硬派或曰保守派打压温和派提供借口。事实上,随着选举的临近,伊朗保守派已经在候选人资格问题上大做文章,其控制的宪法监护委员会已经取消了3000多名改革派人士的参选资格,改革派的头面人物几乎被判集体出局。改革派的尴尬境地,使其必须谨小慎微地与美国保持距离,绝不能再授人以柄。 在美伊断交的这20多年里,双方也曾就具体问题进行过秘密的幕后磋商,其结果还是很有成效的,如卡特总统时期解决了人质危机、里根总统时期完成了武器换人质。但如果不切实际地希望双边关系取得重大突破,则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布什的前任克林顿曾致信哈塔米,提出改善与伊朗关系的“一揽子交易”,但遭到了伊朗未做回应的冷处理。布什这次的遭遇也差不多,心急喝不了热粥。 美国《华盛顿邮报》日前发表分析文章说,美国对伊朗的政策多年来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是极度的敌视和粗暴,要么是过头的亲热。只有可怜的外交成果从没有改变。可悲的是,布什政府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的确,美国要派遣一个高级代表团到它称之为“邪恶轴心”国家的伊朗去,这样的政策转变实在是大了些。关于美伊关系,分析人士一个形象的比喻是:“美伊关系就像两扇正对着的窗户。在正常情况下,一扇打开了,另一扇就是关闭的。现在,两扇窗户都是微微开启。但要想完全敞开,还要等很久。” 声明:《世界新闻报》授权新浪网独家报道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