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海地发生武装叛乱政局动荡专题 > 正文

新闻分析:从海地动荡看拉美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2月25日14:05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 中国《经济日报》24日刊登题为《从海地动荡看拉美危机》的署名文章,文章透视海地当前出现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动乱,分析了这场危机的成因及对拉美地区的影响和教训。现将此文转发如下,以飨读者。

  本月初以来,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共和国政局急剧动荡,反政府武装与政府支持者在全国多个城市发生交火,冲突双方及平民死伤惨重,有的城市已被反对派控制。海地动荡已
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外国驻海地的外交人员纷纷撤离,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及拉美国家已组成国际代表团派往海地开展斡旋,但危机仍在不断恶化。22日,海地反政府武装占领了海地第二大城市海地角,并与阿里斯蒂德总统的支持者发生冲突,造成8人死亡。到目前为止,海地反政府武装已经控制了10余座城镇。海地总统阿里斯蒂德21日宣布接受国际社会提出的“和平计划”,但海地反对派到目前为止仍拒绝接受该计划,并表示该计划有很多缺陷,没有包括阿里斯蒂德下台的问题。反对派和政府继续严重对立。

  海地共和国系拉美岛国,面积不足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830万,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生活赤贫和未受任何教育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80%左右。海地虽早在1804年就已独立,是拉美第一个独立共和国,但自独立以来一直动荡不断。现任总统阿里斯蒂德于1990年当选,却在9个月后被推翻,1994年在美国支持下重新掌权。2000年11月,阿里斯蒂德在大选中再次获胜,但反对派指责他靠舞弊而当选,朝野开始对立,为爆发政治危机埋下了祸根。自今年初以来,反对派开始以暴力向政府发难,要求阿里斯蒂德总统下台。进入2月后,暴力活动不断升级,国家陷入全面混乱,反政府武装占据主要城市,驱赶政府机关,并宣布成立自己的“政府”,任命自己的“总统”。总统阿里斯蒂德无力控制局面,不得不表示接受美洲国家组织的警力支持。海地危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秘书长分别表示严重关切。美、法、德、加和巴哈马等国组成的国际代表团提出了解决危机的“和平计划”。根据这一计划,将由海地政府、反对派及国际组织代表组成三方委员会,该委员会投票产生一个专门的理事会,再由该理事会任命新的总理。

  阿里斯蒂德总统虽然已表示完全接受上述计划,但强调在2006年总统任期结束之前他将不会提前下台。反对派则坚持要求阿立即下台,双方立场依然尖锐对立。因此,从目前态势看,海地内乱局面短期内将难以平息。面对海地这个拉美国家的又一场危机,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个区区岛国,也许会认为这是发展中国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如果放眼整个拉美地区就不难发现,海地内乱是整个拉美危机的缩影,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纵观整个拉美地区近年来此起彼伏的种种危机,海地的动荡只是该地区政经危机的冰山一角。长期以来,军事政变、政权更迭、农民起义、金融崩溃、社会分裂等种种乱相成为拉美各国始终挥之不去的现实,使这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文化悠久、人民勤劳的富庶之地成为世界上动乱最频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近十多年来,政治、经济、社会、金融等各类危机分别在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智利、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危地马拉等一大批拉美国家接连发生,给这些国家造成了致命打击,使它们始终无法摆脱社会动荡、经济凋敝的厄运。

  反思拉美走过的艰难历程,探究拉美危机的根源,我们不难看出,选择发展道路,不能盲目照搬,迈错一步,灾难无穷。人们注意到,当拉美国家从军人政权向文人执政转变之时,正是欧美国家极力推销“新自由主义”思潮之际,拉美国家普遍引入了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拉美各国大力推行以私有化和自由放任为特征的经济政策。但是,拉美国家缺乏政治上的制衡机制和民主传统,当自由经济出现扭曲时,未能通过宏观调控加以纠正,政府也没有驾驭经济和处理危机的经验,其后果必然是通货膨胀不断加剧,债务和金融危机接连爆发,国家资产大量流失,普通百姓极度贫困,特权阶层腐败严重,财富分配极端不公,社会矛盾越积越多,每隔几年,总是难逃社会危机的总爆发。

  海地的内乱告诉人们,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并不对所有社会都是灵丹妙药。制度的选择必须以符合本国国情为最高准则,否则将永远陷入贫困和内战的深渊。

  相关专题:海地发生武装叛乱政局动荡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