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眼中的伊拉克战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0日10:44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黄琳、成楷,实习记者李瑞先,特约记者王驰报道 “看到电视里那些残酷的场景,我最庆幸的就是自己身在一个和平宁静的环境里” 虽然,中国与伊拉克的交往可由丝绸之路上溯到两千年前,但大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不知道刻在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也不知道灿烂的古巴
但他们都知道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这场世纪大战。 “美国会不会也管我们的‘闲事’?” “美国鬼子硬是凶得很哟,这么远跑去打人家。”在上海杨浦区某建筑工地看门的民工孙广志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位老家在四川宜宾的54岁老农一口川音,他知道伊拉克战争,让记者有些意外。 “电视天天讲,天天放,我们啷个不晓得嘛。”老孙一边点烟一边说。在他的记忆中,去年差不多也是这几天,一位工友跑过来,神秘兮兮地告诉他:“打仗了!”开始,老孙吓了一跳,以为是台湾出事了,后来看电视才知道原来在一个叫伊拉克的国家。 “还好,那个国家不在我们边上,人家说离中国远得很呢。”老孙踏实了很多,并以局外人的心态关注起了电视新闻。虽然不久后他就失去了兴趣,回到了钟爱的电影频道,但那段时间里铺天盖地的电视、报纸全是关于伊拉克,老孙还是被动地知道了很多关于这场战争的事情。 他说,很造孽,有个娃儿,天天在电视上哭着喊爸爸;伊拉克最大的那个官跑了,美国赢了;现在那个国家,每天都有炸弹炸死人。 当记者告诉他伊拉克当时的领导人叫萨达姆时,老孙有点生气,“我晓得他的名字,我还晓得他是躲在洞洞里头被抓的”,“听说美国人就是想抓他,才打这场仗的,说这个人太坏”,但他也不太肯定。 “管人家坏不坏,又不是你美国的人,多管闲事。美国鬼子就是不怀好意,仗着有钱到处抓人。”他狠吸了一口烟,问了一个让记者难以回答的问题: “你说,哪天我们不得不收回台湾,美国也管我们的闲事怎么办?” “不应只同情萨达姆” 一年过去了,提起伊拉克战争,顾先生还有很多话要说:“不管美国打伊拉克是不是借口,至少它把萨达姆赶下了台。” 在50多岁的知识分子顾先生眼里,萨达姆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把自己打扮成反美的民族英雄,暗地里镇压国内老百姓,欺负邻国。“伊拉克有那么多石油,本来挺富有,就被萨达姆这家伙搞垮掉了。” 然而,和顾先生在同一所高校工作的汪小姐却对记者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瞎子都知道美国人想抢石油,否则花这么大代价,去解放伊拉克人,除非布什脑子进水了。” 她认为,不管萨达姆多坏,他终归是一个国家的首脑。如果对他惩罚,也应该由伊拉克人自己来实施,美国人“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顾先生很快转移了话题:“我国政府的整个做法比较理性,符合我们国家利益。但是,有的媒体不考虑新闻平衡,时而花大量笔墨同情萨达姆,时而又花大量笔墨奚落萨达姆,这对老百姓是误导。” 他觉得,伊拉克人民的苦难,不光是美军带来的,也与萨达姆治国乏术有关。“有些媒体不去报道独裁专制下的人道主义灾难,仅仅把萨达姆看成是一个受美国压迫的人,这也是偏颇的。” 在巴格达“陷落”后,曾出现了萨达姆行宫、博物馆被当地居民哄抢的事件。顾先生说,“记者只指责美军放任老百姓破坏文物,却没有描述萨达姆豪华奢侈的宫殿,也没有描述伊拉克老百姓破败的房屋和艰难的生活──那才是他们抢东西的深层原因。” “憋足了劲赚一把” “很巧,我3月20日又要去迪拜。”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应松强先生经商好几年了,现在供职于阿联奠首都迪拜的中国商城综合贸易公司。 谈及去年此时,他记得很清楚,“那天我很早就起床了,大概5点左右吧,因为要坐飞机从阿联酋飞到伊朗。” 在机场的大屏幕电视上,小应知道了战争的消息。“心里很平静,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但是当飞机飞过波斯湾的时候,他还是有些发颤。万一导弹射偏了怎么办? 对迪拜的大多数温州人来说,这场战争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轨迹,每天还是要接货、发货,只不过往伊拉克方向的货不发了。 号称“中东小香港”的迪拜,是个巨大的货物中转地。战争让伊拉克方面的生意少了一点,可是仍有非洲商人来买东西,影响倒不太大。国内厂家虽然减少了产量,“但我们中间商的压力不是太大,也没有过多的产品积压”,小应轻松地说。 那个时候,迪拜的温州人每天都要收看凤凰卫视的新闻。“我们都想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只要战争一结束,生意就会特别好,大家都憋足了劲,准备赚一把。这就像国内非典时期,商品需求的反弹期在后面。” 果然,在战争结束前半个月,一些伊拉克以外的阿拉伯人如黎巴嫩人等,就开始进货,销售到伊拉克。 小应的印象中,和他打过交道的伊拉克人素质挺好,英语讲得不错,不像迪拜的温州人,很多不会讲英文,“特别是一些妇女,只知道成天拿个计算器,叭叭叭敲打键盘算钱,也不知道学点文化。” 小应说,因为阿拉伯人重情意,讲友谊,所以每次和他们做生意,都要先拉拉感情。 和小应接触的伊拉克人都认为,萨达姆不好,因为他把伊拉克弄得越来越穷,但是他们很反对外国人来打自己的国家,不喜欢美国兵进入伊拉克。 这次重返中东,小应打算去伊拉克看一看,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我不感兴趣,也不懂他们的文化,只是想去看看那里是否有商机。” “我真的希望伊拉克能真正实现和平,不再有爆炸声,毕竟那里很有市场,会增加很多赚钱的机会。”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指挥员被浓雾包围,迷迷糊糊”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的这一年,张召忠感到了世态炎凉,但更多的是觉得不可理喻。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专家能100%地预测准确,能达到10%-30%就已经是天才了。现场预测难度很大,有的人只会做事后诸葛亮。” “战场的预测,如同球赛下赌注一样,没有谁能每次都赢,有时不一定知道两个球队在这场比赛中会用何种战术,有时还会踢假球,还会吹黑哨,没有哪个人能完全解释清楚其中的奥妙。”他打起了比喻。 张教授认为,这次预测出现失误,媒体有责任。“没有一个记者能发回真正属于第一线的报道,记者应该到有新闻的地方去,但是在伊拉克战争的前线,没有中国内地记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专家没有第一手的资料进行分析,怎么保证准确性?这个问题中国记者应该思考。” 当时,张教授不得不把CNN的现场报道当作惟一来自战场的资料。可是,“军事欺骗也是一种谋略,CNN所有关于战争的新闻都要受到美国政府的控制。” “普鲁士大战略家克劳塞维茨曾说过,‘战场上一片迷雾,指挥员被迷雾包围,迷迷糊糊’,我实在是没有可靠的新闻情报来分析。”张召忠无奈地说。 张召忠也承认,这次失误也在于实战经验不足,“过去常规战争的经验对现在都没用,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是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战争。关于这场战争的深层思考,我已经在即将出版的一本名为《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书里有详细的阐述。” 虽然伊拉克战争的直播点评让他背上了很多骂名,可张召忠还是坚持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对战争进行跟踪报道很有意义,至少对全国的老百姓进行了一次全民国防教育。“中国有20多年没有打仗,一些人只顾忙着搞经济,赚钱,国防观念很淡薄,这令人担忧。” 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张召忠:“不管怎样,他是个勇敢的人,敢讲。”对此,张召忠本人也不避讳,“在学术界,我一向是以敢说真话,实事求是而闻名,从不说模棱两可的话。” “专业不能解决我的困惑” 小舒有几个同学去年都想去美国留学深造,毫无例外的是大家都被拒签了。“伊拉克战争之后去美国就更难了。” 小舒回忆说,作为学习国际关系的研究生,去年此时,他和同学们一直密切关注着战争的进程。“当初上课的时候,同学之间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不可能打起来,因为反战势力很强,而且美国也没有得到联合国的许可。但大多数同学认为这些理由不会绊住美国人进攻的脚步。” 美国这场“解放战争”带来的就是民主吗?小舒说,他的专业并不能解决他的困惑。 他认为,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美伊战争不会对生活产生太多具体影响──或许除了油价上涨,但这是“有车族”才会关心的问题。从个人角度讲,小舒觉得小布什就像个西部牛仔,带着美国在世界上横冲直撞,使世界充满了火药味。 “这种先发制人理论的影响很恶劣。以后大家都可以借口打击恐怖主义,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随便出手,那么还有什么太平可言?”小舒说。 不久前,美国的“铁杆支持者”西班牙被恐怖分子的炸弹炸得血肉横飞,这加深了小舒的困惑:“世界和平谁来保障呢?” “落后就要挨打” “美国太霸道,人民太无辜了。”这是北师大附中高二学生李润熙对去年那场战争开宗明义的概括。 “你看电视上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小孩和‘呜呜呜’响不完的空袭警报,伊拉克人多可怜啊!”接着这个学生话头一转,说萨达姆搞独裁专制,“也不是个好东西,他挨打,活该!” 记者惊讶地听着“我们这个世界多么需要和平”这类宏大叙事从一脸孩子气的李润熙嘴里说出来,同时也分享着他的“怪论”。他说,说到底,战争都是“利益之争”,战争的负面影响自不待言,但战争说不定也能拉动经济的发展,比如,伊拉克的重建。但是,话说回来,遭殃的还是老百姓。 李润熙成长在知识分子家庭。上中学尤其是上高中后,李润熙对报纸着了迷。放学回家,先要浏览报纸,《参考消息》和《北京娱乐信报》现在是他最爱看的两种,而初二时,他是《南方周末》的忠实读者。 结束采访前,李润熙总结说,美伊战争给他的最大启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一定要强大。”他解释说,这个强大包括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强大,还包括在和平时期的“居安思危”,不然,我们就可能“当亡国奴”。 这些话,如果出自成人之口,你可能会觉得未免太熟悉、太大而无当,然而,它们的确出自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之口,这让记者不得不认真地做起了笔记。 “想看美国人的笑话太幼稚” “那阵子,我还是打我的球,做我的事。当然,看看电视、上上网,溜一溜战争的进程还是经常的。”做电信的亨通公司中国办事处总经理章宇宏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章宇宏几乎每周必泡一次高尔夫。从小酷爱运动的他玩啥啥灵。在北大附中念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空军体检,章宇宏顺利通过,但从未有过当兵梦的他压根就没想去。 满脑子生意经的章宇宏说,去年打仗时,他和身边的人都有一种想看到美国人吃苦头的心理。“毕竟,绝大多数人还是同情弱者,总希望伊拉克这回能牵扯一下美国,好叫它不要太霸道太张狂。这对中国也有好处。” 然而,啃英文原版工商管理教材、听美国老师讲营销出道的章宏宇同时认为,那种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想看美国笑话的人虽可以理解,但实在是太幼稚。当今世界的现实就是,美国经济一感冒,世界经济也得跟着打喷嚏,尤其是电信、IT产业。 以他们公司为例,今年年初,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公司业务的数据线就明显上升,他也才有钱可赚。他说,一个公司要考虑利益,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战争让我改变了思考的习惯” “时间过得太快,感觉离得好远呀。”这是小黎对去年那场战争的第一反应。小黎在北京一家报纸做记者,工作没满两年。 “我以前是从来不看时政和国际新闻的。但伊拉克战争让我每天看《参考消息》,没事还买一大堆美国历史书来看。我上网去问美国人:为什么打仗呀?反战的美国人鼓励我去读读《独立宣言》。但是读过以后我却更糊涂了。” 美伊战争是小黎工作后遇到的第一场“战争”。以前她从来不想战争的事,哪怕是早些时候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 “我虽然是学新闻的,但是这场战争才让我觉得什么叫做职业。”她说,战争不仅是外国人的事,做媒体的要想办法把战争变成中国百姓关注的事情。 小黎说,这场战争让她知道了一个真实的伊拉克和萨达姆,也知道了一个真实的美国和小布什。“而以前我是糊涂的,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些问题,现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似乎也更加客观一些了。” 小黎还深刻体会到了在大学课堂上曾经学过的一些东西,“什么叫真理的自由市场,什么叫真理愈辩愈明。”现在她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事情的方方面面,“只听一家之言很容易被蒙蔽的。战争让我改变了思考的习惯。” 小黎说,去年的那场战争让她最乐的人是伊拉克的萨哈夫,“这个家伙的新闻发布我看了不少,原来人是可以这样睁眼说瞎话的。” 不过,战争总是叫人不快的,“现在美国大兵们还在伊拉克一个个倒下。看到电视里那些残酷的场景,我最庆幸的就是自己身在一个和平宁静的环境里。” 中伊关系 中国与伊拉克于1958年8月25日建交。 1983年6月,中伊成立了两国经济、技术、贸易混合委员会,迄今已召开了11次会议,最近一次于2001年在北京召开。 1979年至1990年,中国公司在伊积极开展承包劳务业务,共签订承包劳务合同662项,总金额近19.81亿美元,先后派出劳务人员9万人次,高峰时一年曾达2.2万人。 1996年底,中、伊经贸在“石油换食品”项下进行,涉及食品、机电、通讯等领域。 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向伊拉克难民提供了500顶帐篷,中国红十字向伊拉克难民捐助10万美元。同年10月,中国政府宣布向伊拉克人民提供2500万美元人道主义援助,帮助伊拉克人民重建家园。(资料来源:外交部) 阿拉伯语系学生受欢迎 《瞭望东方周刊》在采访中发现,中国的阿拉伯语教育比较强,仅教育部认可的阿拉伯语系全国就有10多个,有的学校还在申请。据北外阿语系主任讲,他们的学生还挺好找工作,除了外交部、商务部、新华社等机构外,很多著名企业也来要毕业生,如中兴、华为等大公司。北外阿语系可能还会适量增加招生。现在中东石油、经贸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相关专题:伊拉克战争一周年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