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战争周年祭:5个人的365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2日17:24 国际先驱导报 | |||||||||
回忆一场战争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无论这场战争是正义战胜邪恶,还是不分胜负各执一词,但是面对疮痍满目的焦土、骨肉离散的人民,生命的尊严总是在战争的原野上被泯灭殆尽。 2004年3月,伊拉克战争已经过去一周年了,对于身处那场战争中的每一个人来说,他们的回忆依然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刻骨铭心的回忆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主题,发生在2
战争,并未使信仰沦丧走访巴格达联军总部的穷邻居 国际先驱导报驻巴格达记者黄敬文报道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底格里斯河西岸,共和桥西端的共和宫是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在巴格达最宏伟的总统府。美军进入巴格达后,这里也是联军总部所在地。尽管战争使伊拉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和宫却一直是伊拉克的统治者或占领者发号施令的权力中心。 由于巴格达恐怖袭击频繁,共和宫戒备森严,入口处是防爆水泥隔离墙,墙内建有碉堡,两名美军士兵荷枪实弹全日值守,碉堡后还有美军坦克,坦克炮口扫瞄着过往的车辆和行人。巡逻的美军军车和坦克更是频繁往来。 就在距离这一军事重地300米的广场上,伊拉克人叶海亚用废铁板、木板、苇席、纸板等搭起了临时住棚,与联军总部比邻而居。 三访叶海亚一家 这是我第三次到叶海亚家。今年1月18日,联军总部门口发生汽车爆炸,死伤惨重。附近500米之内房屋的玻璃全被爆炸冲击波震碎。叶海亚当时告诉我爆炸距他的窝棚只有200米,爆炸发生时他们全家正在睡觉,由于棚内没有一块玻璃,因此爆炸并未给他造成什么实际损失,倒是爆炸后他家附近全被美军封锁了。第二次是2月2日,伊斯兰宰牲节的第二天,我到叶海亚的窝棚内采访时带了一桶中国红茶作礼物,他现在还念念不忘。当时老叶在棚内燃起木柴,我和他们夫妇俩一起在棚内一边烤火取暖,一边聊天。 叶海亚是一位年届60、双目失明的巴格达老汉。他和老伴、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战后栖身在临时搭建的不足20平米的矮棚内。经历多年的战乱和国际经济制裁,巴格达到处都是穷人和无家可归者,能够在联军总部对面搭建窝棚与最高行政当局比邻而居的,却只有叶海亚一家。 家境窘困的叶海亚对政治并不热心。他不喜欢萨达姆,也没有多少仇恨。他认为萨达姆被抓,伊拉克临时宪法签署,都没有给他的穷困生活带来什么好转。叶海亚仍然希望能要回自己的房子,虽然他已经能够面对栖身敝棚的现实处境。目前叶家面临的首要困难并非住房,而是收入微薄,无以糊口。战后伊拉克的失业率高达60%,由于政治局势并不稳定,安全状况更是堪忧,许多伊拉克人挣扎在穷困之中。叶海亚全家6口人全没有工作,主要靠叶海亚每月20美元的退休金过活,战后巴格达日用品物价大幅上涨,每公斤羊肉从战前的2美元上升到4美元,叶海亚一家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叶海亚的长子莱斯已经25岁,大学毕业后一直未找到工作,战后初期在街头卖香烟,每天可以赚一两个美元,以补贴家用,现在开始为美军作安全工作。莱斯为美军工作不足一个月,老叶不愿透露莱斯的月收入,据记者了解,为美军工作的伊拉克人每月至少可以挣200至300美元。目前恐怖袭击活动猖獗,为美军工作的伊拉克人尤其是恐怖袭击的目标,这两三百美元背后的风险有多大,叶海亚十分清楚。叶海亚自嘲说:“又能有什么选择呢,至少这样可以暂时缓解衣食的无着。”叶海亚18岁的大女儿拉加特刚刚定婚,未婚夫是远房亲戚,目前正在卡尔巴拉接受训练,毕业之后将到巴格达担任警察。 家在咫尺却无安身之地 叶海亚也曾拥有幸福的时光:他的父亲曾担任过火车站的经理,在巴格达的卡拉达地区拥有一片土地。后来这片地被萨达姆政府没收,而卡拉克目前是巴格达最繁华地商业区。叶海亚兄弟15人,一名兄弟因拒绝参加两伊战争于1984年被萨达姆政府处死,另一名兄弟在两伊战争中下落不明,叶海亚自己则在两伊战争的最后一年遭遇伊朗炮火袭击,眼睛被炮弹碎片炸伤,双目失明。两伊战争结束后,叶海亚兄弟每家都受到拒绝参加两伊战争的兄弟牵连,始终受到政府的排斥,家境自然每况愈下。 本来,叶海亚在联军总部对面200米的居民区有一座房子。在此次战争打响之前,叶海亚举家前往巴格达北部城市巴古拜一亲戚家躲避战乱。战后叶海亚一家返回巴格达,却发现房子已经被一名伊拉克妇女和她的两个女儿占据。这名妇女的一个女儿嫁了一个为美军工作的丈夫,叶海亚已经没有机会要回自己的房子,只好在附近搭建窝棚栖身。美军开始并不同意叶海亚一家在如此敏感的地带安身,曾多次试图驱逐叶家离开此地,叶海亚坚持未走,如今倒也相安无事。 尽管命运多舛,但是言谈间老叶也会有爽朗的笑声。他像我在巴格达工作期间遇到的许多不幸的人一样,不会轻易被不幸击倒,往往能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冷暖悲欢,也许是伊斯兰教赋予了穆斯林面对任何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叶海亚做了两个拳击的姿势,告诉我他年轻时曾是拳击运动员,目前身体太弱,当然是打不动拳了。采访中,叶海亚拿出了一个木雕人像,是他自己闲时的作品。雕像工艺当然很粗糙,却折射出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对生活的珍惜和对幸福的渴望。我从院内的破铁架上拿起一个粗糙的鸟笼。叶海亚告诉我他曾养过一只波斯夜莺,后来夜莺自己弄开笼子飞走了,也许是穷困的家庭养不了娇贵的鸟吧。倒是广场上的麻鹊自由地在叶海亚的院内追逐嬉戏,悠闲地落在晾衣绳上休憩,甚至在院内散放在地上还没有涮洗干净的碗碟上啄食。 叶海亚的老伴对我的这次来访有些失望。她一直希望我的报道能帮助她讨回本该属于他的房子。然而作为一名中国记者,我的报道最多只能让叶海亚一家得到一部分善良的中国读者的同情和祝愿而已。在伊战一周年到来之际,或许我唯一的愿望是伊拉克的局势能尽快好起来,像叶海亚这样的普通百姓慢慢过上好日子。 相关专题:伊拉克战争一周年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