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9-11”三周年祭专题 > 正文

美国推行双重反恐标准 世界未因反恐变得更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9月11日02:08 新京报

  本报专访国际问题专家谈世界反恐形势 因为美国在反恐行动中持有双重标准,在国内频频发生的恐怖袭击中,俄罗斯总统普京并未得到来自西方强有力的支持。

  美借反恐名义在维护其本土安全利益的同时,也趁机扩大它在全球的军事存在 ———李伟

用UC每月免费发短信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新浪搜索不一样的联盟 点点通个性天气

  各国政府只有转变态度,通过缩小南北差距,帮助伊拉克战后重建等一系列行动,才能从根本上削弱恐怖主义的群众基础,改变其支持者的态度,从而使恐怖主义变得孤立无援 ———张国庆

  美俄关系并不会因反恐而有太大好转,普京对“全球反恐”的支持也未必会从西方得到相应的回报。———东方朔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遭受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此后,这个世界仿佛被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屡屡发生让世人震惊的恐怖主义袭击惨案:2002年10月12日,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针对外国人的系列爆炸事件,造成202人死亡,至少330人受伤;今年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3列旅客列车连环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98人死亡,约1800人受伤。前不久,一伙恐怖分子在开学日占领俄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将1000余名参加开学典礼的学生、家长和教师劫持为人质,造成300多人死亡,其中近一半遇难者是儿童。面对这一幕幕针对平民的血腥屠杀,有学者惊呼:恐怖与反恐怖间的暴力斗争正成为时代暴力斗争的主角,“恐战”时代正拉开帷幕。

  9月10日,针对美国在“9·11”后推行的反恐战略和当前世界主要反恐形势,以及国际社会应该怎样对付恐怖主义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国际问题专家,请他们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专家们认为,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既有贫富差距、民族宗教冲突,也有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由于这些因素没有消失,因此,恐怖主义目前不可能得到杜绝,反恐问题也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

  美国以反恐之名,行霸权之实

  据法新社日前报道,鉴于伊朗“日益严重的导弹威胁”,美国正计划在伊拉克周边的中亚和中东地区,包括土库曼斯坦、海湾、伊拉克东部或阿富汗西部等地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军事观察家认为,一旦美国的计划得以实施,目标将不仅仅是针对被布什称为“邪恶轴心”的伊朗,也将对俄罗斯和中国形成事实上的“NMD包围圈”。

  这是美国“全球反恐战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评价布什的“全球反恐战略”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伟研究员认为,美国在维护本土安全利益的同时,也趁机扩大了它在全球的军事存在。

  首先,“9·11”以后,美国为防止再度遭到恐怖袭击,将反恐放到了战略的高度,实施了设立反恐法、新建或改变反恐机构、增加反恐投入、开发反恐技术和加大反恐人员上的投入等一系列措施。美国人认为对本土袭击的最大威胁来自境外,恐怖主义根源在于贫困落后地区的专制腐败,所以采取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战略。先是对阿富汗塔利班集团和盘踞在那里的基地组织进行了持续打击,然后又绕过联合国和国际法的约束,径自发动了对伊战争。

  其次,美国也借机谋取对其有利的方面,扩大它在全球的战略影响和军事存在,包括向中东强行推销美国的民主观、价值观和人权观念等。近年来,美国加大了重新部署全球军事力量的力度,其中包括在中亚建设军事基地,在东亚加强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和在东南亚举行多次军事演习等等,甚至把北约转变为为其所用、专门打击恐怖主义的军事机构。

  美国推行双重反恐标准

  自从苏联解体以来,车臣闹独立伊始,俄军在车臣付出万余人的死伤代价后,也未能换来老百姓的安宁与幸福。相反,近年来的一连串恐怖袭击像噩梦般笼罩在俄罗斯人的心头。继2002年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死亡120多人的人质事件后,俄南部共和国北奥塞梯别斯兰市再度成为一个屠宰厂,这次遇害的更多的是妇女和孩子。俄罗斯民众正在逐渐失去安全感,因为社会治安已经出现“以色列化”的苗头。

  但是与以色列的反恐不同,俄罗斯不能赢得来自美国的有力支持。就在普京声明不同恐怖分子进行任何谈判并且批评美国同恐怖分子接触之后,美国国务院官员说,华盛顿不排除今后仍同“温和的车臣分裂分子”接触的可能。9月8日,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反驳说:“我们认为(美国国务院的)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

  美国当局是了解我们对涉嫌参与恐怖事件的人的态度的。

  拉夫罗夫说,俄外交部对波士顿法庭作出的为参与恐怖活动的伊·阿赫马多夫提供避难的决定表示不解。

  本报特约国际观察员东方朔指出,美国发生“9·11”源于基地组织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不满,西班牙“3·11”是迫使其从伊拉克撤军,俄罗斯的恐怖事件则是与车臣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普京确实需要争取美国和西方对其在反恐问题上的支持,但西方媒体认为俄处理车臣问题的态度过于强硬。据此可以判断,美俄关系并不会因反恐而有太大好转,普京“9·11”对美国“全球反恐”的支持未必会从西方得到相应的回报。

  所以尽管布什在竞选集会时曾就别斯兰人质事件向俄罗斯表示慰问,并称美国将站在俄罗斯人民一边,而且在必要时将提供协助,但有一点可以明确:美国对俄罗斯车臣问题的态度变化只是策略层面上调整,而以“双重标准”做文章,继续利用车臣问题牵制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恢复,将是美国长期恪守的基本政策。李伟研究员也表示了上述观点。

  应建立国际反恐有效合作机制

  至今,人们对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众说纷纭,但总体来说包括贫富差距拉大、民族宗教冲突等因素,更重要的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造成的。这些因素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就会使一些极端分子走上恐怖主义之路。

  李伟和东方朔均认为,从美国“9·11”到西班牙“3·11”,从印尼到俄罗斯,当今恐怖主义势力比国际反恐斗争的发展更为迅速。

  由于恐怖主义及时调整和不断演变,恐怖组织改变了以往的阿富汗单中心模式,发展为包括沙特、土耳其、摩洛哥、伊拉克、中亚以及东南亚等多个中心。在“9·11”前,大规模恐怖袭击主要是两年一起,现在逐渐发展为一年发生两起以上。

  原来是以基地为主要领导层,现在发展为分散的多个中心。

  这种严峻的形势已经摆在世界各国政府的面前,联合国也在进行讨论以寻求解决方案。但我们必须看到,反恐问题并不是在短期之内可以解决的,而且反恐单靠各国自己努力是不行的,必须建立国际反恐合作的有效机制。反恐不是几年、几十年的问题,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国庆研究员认为,各国政府只有转变态度,通过缩小南北差距,帮助伊拉克战后重建等一系列行动,才能从根本上削弱恐怖主义的群众基础,改变其支持者的态度,从而使恐怖主义变得孤立无援。

  当记者问到该如何有效杜绝恐怖事件再次发生时,李伟研究员表示:“我想一方面国际社会应当充分尊重落后地区的文化,倡导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另一方面应该帮助这些地区发展教育,摆脱贫困,而不是一味采取‘以暴治暴’的方式。”

  本报记者肖烁

  链接

  “9·11”后全球主要恐怖袭击事件

  2002年

  10月12日,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发生针对外国人的系列爆炸事件,造成202人死亡,至少330人受伤。

  10月23日,俄罗斯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发生一起恐怖分子劫持人质事件,造成120多人死亡。

  2003年

  5月16日,摩洛哥卡萨布兰卡连续发生5起恐怖爆炸事件,造成41人死亡。

  8月19日,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发生针对联合国驻伊办事处的恐怖爆炸事件,造成24人死亡,100多人受伤。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代表德梅洛在这次爆炸事件中殉职。

  8月25日,印度最大的金融商业城市孟买发生两起炸弹爆炸事件,造成52人死亡,167人受伤。

  11月15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两座犹太教堂遭到汽车炸弹袭击,造成25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11月20日,英国汇丰银行伊斯坦布尔分行和英国驻伊斯坦布尔总领事馆门前相继发生两起汽车爆炸事件,至少造成30人死亡和450多人受伤。

  2004年

  3月11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3列旅客列车连环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98人死亡,约1800人受伤。

  5月9日,俄罗斯车臣首府格罗兹尼的狄纳莫体育场发生爆炸,造成7人死亡,53人受伤。车臣总统卡德罗夫在这次恐怖袭击中丧生。

  8月24日,俄罗斯两架民航客机几乎同时在图拉州和罗斯托夫州坠毁。

  两架客机上的8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

  9月1日,一伙恐怖分子占领俄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造成300多人死亡,其中近一半遇难者是儿童。

  9月9日,澳大利亚驻印尼雅加达大使馆门前发生爆炸,导致9人死亡,182人受伤。

  相关专题:“9-11”三周年祭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2004雅典奥运盘点
演员傅彪患病住院
新丝路模特大赛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北京将更换出租车车型
庆祝第20个教师节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游戏天堂2新增服务器
周而复:往事回首录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