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诺贝尔奖扪心自问:我们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2日17:53 中国青年报 | ||||||||
每年诺贝尔奖颁奖时节,作为习惯的看客,国人心里总要习惯性地“复杂”一次。在奥运会上拿了一堆金牌后品味无缘诺奖的失落,今年的“复杂”肯定别有一番滋味。 体育在国际舞台上的风光,撩起了不少人骚动的大国幻觉,许多媒体已经在教训国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大国国民。堂堂的大国人民,怎么老是拿不到诺贝尔奖呢,这也太不符合大国身份了吧———无疑,纠缠于国人心中的是受阻的民族自豪感和大国荣誉感。
今年好几项诺贝尔奖都被美国人拿走了,按我们的惯常逻辑来推断,美利坚人民应该自豪得不得了———可我们在媒体上基本上没看到美国人洋溢什么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之类的东东,各大报也没刊发什么宏扬民族精神的社论。这种淡看似乎不是什么矫情,而是美国佬一贯的作风,去年“勇气”号登陆火星那样的壮举,他们也没谈什么民族精神,而是说“人类共创未来”。 可是,如果是我们拿了诺贝尔奖,将会有怎样一番盛况呢? 不说那压抑已久的“诺贝尔奖情结”,不说每年没拿到奖时国人被烧成的那种样子,看看我们拿了奥运金牌后的表现就知道了,若能够历史性地拿次诺贝尔奖,还不蹦上了天! 也就是说,我们没有拿到诺奖,最难过的是心中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没有得到滋养———我们拿诺奖最大的心理动力,就是要民族荣誉和国家荣誉,让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扬眉吐气。 可能这种心态,就是实际上我们总离大国国民有那么一段距离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总也拿不到诺贝尔奖的最根本原因吧。 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大国,我们在“独善其身”上做得很好,政治改革啊,发展经济啊,魅力外交啊,辉煌体育啊,引得世界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中国的崛起。可我们身上缺乏一种“兼济天下”的气质,缺少一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点什么”的情怀———而这本来应该是全球化时代一个成熟和负责任的大国国民具备的品质。 这种“小气”,集中表现在我们诺贝尔奖空白的现实以及对其的态度上。从设奖初衷和评价标准看,诺贝尔奖正是表征一个国家为全球科学文明的进步作出多少贡献的奖项。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深刻地表明在这个时代,面对全球科技文明的进步,我们没有贡献多少东西。更重要的是导致这种空白背后的我们的态度,心中总是装着民族自豪国家荣誉这些东西,而不是“人类共同的文明”这个宏大的视野,导致了我们总是与诺奖无缘。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在诺贝尔奖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惟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也就是对整个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的大小。所以我们看到,那些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或者是解决了人类某个共同面对的难题,或者是缩短了人类通向某项福利的距离。总之,他们的努力必须是对全人类福利的增加作出了贡献。 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研究是基于“全人类共同的福利”这个博爱的目标呢?诺贝尔奖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这方面的“小”和“私”。 无缘诺贝尔奖的失落情绪中,除了民族自豪和国家荣誉外,我们想过我们对全球科学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多少贡献吗?当我们依然沉浸在“四大文明”的陈年往事中,当我们的经济学依然停留在道德层面喋喋不休的争论上,当我们的科技竞争力世界排名综合评价整体排名靠后时,当我们还指望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通过对外国技术和管理“耳濡目染”的接受和感受,来搭建未来国内企业的技术平台时,当我们靠劳动力优势取得国际贸易的竞争优势时,我们将可能距离诺贝尔奖越来越远。 当我们今天重新拾起那被遗忘的大国感觉时,必须认识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一个能被外人接受并尊重的大国,是需要点“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点什么”的情怀的。也只有这样,属于人类自豪和荣誉的诺贝尔奖才会青睐我们。 曹林 相关专题:2004年度诺贝尔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