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专题 > 正文

数位中国学者首次现场聆听美国大选辩论感触深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0月18日16:54 国际先驱导报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张滨阳 韩轩报道 “听说我们是从中国来的,到场的美国人觉得有些奇怪,”庄建中说,因为在历次美国总统候选人辩论的现场中,还很少有外国人出现,更别说中国人了。“这不仅是中国人第一次到现场聆听辩论,可能也是外国人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辩论现场。”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的庄建中记得,在现场转播辩论的美国著名的政
治频道C—SPAN电视台还特意给到场的几位中国学者一个镜头。和他一起纳入美国媒体镜头的,还有来自南开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张睿壮、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孙哲、以及东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戴冬冬。

  让中国学者有“在场”的感觉

  说起此次活动,不得不提起美籍华人张之香女士。张之香女士是中国问题专家,曾担任美国驻尼泊尔大使,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大使。此次中国学者赴美考察大选活动能够成行及受到较高规格的接待,与张之香女士在华盛顿政界良好的人脉有直接关系。像这次亲自向几位中国学者介绍美国选举制度的前共和党主席、曾两次帮助里根竞选成功的现任总统辩论委员会主席弗兰克·费伦克夫(Frank Fahrenkopf)就是她的好友。

  据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哲介绍,由张之香女士目前担任主席的中美教育基金(US-China Education Trust)与该校美国研究中心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基金会利用复旦大学的平台逐渐建立起一个与国内众多美国问题研究机构互动的网络。而此次赴美考察活动,就是中美教育基金与复旦大学及其他网络成员合作的项目之一。

  记者发现,此次考察团成员皆为国内中青年学者。中美教育基金计划主管金伯利·贝内特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说,委员会在评估申请者的申请会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有从事美国政治教学或研究的经验;有能力将所获得的知识与所在机构的同事和学生、以及其他ASN学者分享。

  贝内特说,在美国实地考察大选为学者们提供了比从中国国内观察美国大选更丰富的机会。学者能够和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学者和政治从业者对话,而且有机会观察“潜在投票者们”对辩论的反应并和他们进行对话。从研究角度讲,这比单从电视和书本间接考察美国大选要好很多。

  横看成岭侧成峰

  参加过此次考察活动的几位中国学者,对贝内特所说的“在场知识”均深有感触。

  “我觉得比较难得的是,在大选日趋白热化的阶段,能和普通美国人进行直接沟通,了解他们对两大阵营的真实态度,”庄建中利用尽可能多的机会和美国蓝领阶层接触,“即使晨练时我也抓机会和宾馆服务员聊一聊”,“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美国的蓝领们对本届政府的不满意,他们觉得袋子里的钱少了,工作难找了,物价提高了。有些老百姓认为,钱都浪费在伊拉克战争上,而没有用来提高美国人福利。我感觉,美国基层民众支持民主党的选民应该相当多。”

  张睿壮的一个突出感触是,“在一般人对美国大选的印象中,特别是在媒体上读到的,竞选是两党为捍卫各自的原则或政策进行的交锋。事实上,正如总统辩论委员会主席弗兰克所介绍的那样,美国大选的选举策划过程已经高度技术化,双方政策上的原则立场在选举策划过程中已不重要,关注的中心是‘赢’, 因为一旦选举输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也谈不上什么政策原则了。”张睿壮指出,这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双方现在最关心的,排满他们竞选行程的往往是那些摇摆不定的州(swing states);克里或布什现在的关注对象不是自己的支持者,而是中间选民(swing voters)。

  通过此番美国之行,孙哲则对于媒体如何报道大选深有感触。“美国媒体报道的辩论和辩论现场显然是有区别的。在美国时,一位美国资深政治人士给我讲了一个例子,1988年总统候选人首场辩论时,老布什和杜卡基斯交锋,在场的人士普遍认为杜卡基斯获胜,但他告诉我,到底谁获胜,‘你要看明天报纸的头条’,在报道中,老布什和杜卡基斯被认为平分秋色。要知道,在美国这个社会,并不是每个普通民众都愿意话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去全程关注辩论,他们更习惯于通过‘名嘴’‘民调结果’去做判断。”孙哲告诉记者,同样,今年首场总统候选人辩论结束后,场上马上有声音说“克里赢了,他更具有总统相”,“我特意关注了当晚和转天的媒体报道,却有不一样的发现:比如在当天晚上播出的一挡节目中,三组人分别被问谁赢了,一组认为,克里赢了;另一组说,互有胜负;还有一组说不好,这种以示‘公正’的报道,根本无法传达一个确切的信息给受众,谁也不敢看完节目就说克里赢了,许多电视机前的观众的结论往往是‘看看在说吧’。”

  促进中美民间互信

  用“赶场”来形容此次“美国大选中国考察团”的行程,似乎并不为过:

  ——聆听总统辩论委员会联合主席之一弗兰克·法伦科夫 先生亲自讲解美国大选;

  ——到现场参加美国最流行的政治辩论秀之一 ——“交火(Crossfire)”电视节目,品位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快餐;

  ——探访布什阵营的竞选总部,在那里听取关于少数民族特别是亚裔美国人在2004年竞选中的重要性的报告等等……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到现场去听布什和克里的首场辩论了。

  除了可以获得有关大选的第一手资料,中国学者充分利用这次机会与所接触的美国各阶层人士就中美关系进行了交流。如与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东亚问题资深专家弗兰克·简努支(Frank Jannuzi)先生就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中美关系问题进行探讨。戴冬冬告诉记者,在谈到当前的中美关系时,简努支认为总体来说是好的,美国是支持中国成为政治和经济强国的。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总结说,一方面美国是不支持台湾独立的,另一方面亦会限制中国对台湾诉诸武力,美国希望台湾问题能够得到和平解决。

  由于频繁出现在美国大选的“风眼”,中国学者的表现也引起了当地人的注意。庄建中记得与他们面对面讨论之后,当地的美国大学生对中国学者得出了两个印象:1、英语讲得好,2、看问题深刻。不过,要说起真正让几位学者感到“受用的”,无疑是首场辩论现场亲耳听到布什提及中国在东北亚的作用不可忽视,即使克里也承认他不是说中国在美国对外关系中不重要,一位在场的学者“透露”:“两次提到中国,两次我都有些激动。”

  谈到此次活动的意义,贝内特说,“虽然我们不能说观察团的活动对中美关系马上会有影响,但我们希望通过加强两国相互理解类似这样的教育计划会为促进两国关系作出贡献,基金会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这一目的寻找更多的机会。”

  相关专题: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NBA中国赛打响
协处罚国安罢赛事件
北京新交法听证报告
考研大讲堂 报考指南
2004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京城劣质楼盘备忘录
调查:南方周末创富榜
安妮宝贝笔记连载
全国万家餐馆网友热评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