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专题 > 正文

布什连任后面临多重挑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08:29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1月4日专电 经过异常激烈的角逐,美国总统大选终于落下帷幕。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如愿以偿,成功连任;与此同时,共和党继续在参众两院保持多数。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布什虽然赢得连任,但在新的任期内不会轻松,需要在内政和外交等各方面应对诸多棘手的问题或挑战。

  当务之急:消除大选后遗症

  四年前,布什进入白宫时被普遍认为是“弱势”总统,但在应对“9·11”恐怖袭击的过程中,布什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强势”总统的形象,赢得了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但好景不长,围绕诸多问题,尤其是伊拉克战争,共和党和民主党产生了严重分歧,“9·11”事件后美国国内出现的团结气氛也随之消散。美国学者认为,在过去25年中,美国社会渐趋分裂,而布什政府近年来的作为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社会对立。

  布什与民主党候选人克里在大选中“厮杀”得难解难分,似乎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上述观点。以往以政策许诺为主轴拉拢选民的选战演变为相互间的“攻讦战”,候选人的情绪、言论和立场也左右着选民。在支持哪位候选人的问题上,夫妻反目、父子对立的新闻频繁见诸报端。这些社会现象和选举结果表明,美国的社会两极分化更为分明、严峻。因此,如何消除大选后遗症,化解选后党派之间的对立情绪,弥合选民因立场对立而留下的心理创伤,是布什面临的挑战之一。也许布什已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连任后许诺,将在“一部宪法”下领导“一个国家”,团结民众,建设更强大的美国。

  重中之重:保证国土安全

  如何加强国土安全、防范恐怖袭击,仍将是布什在新任期内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此间分析人士认为,布什政府将会继续采取包括加强边境控制,实施情报体系改革,改善各机构间的情报分享,以及设置国家情报局长等在内的有关政策。同时,新政府会促使国会采取措施,延长颇具争议的《美国爱国法》的期限或使其成为永久性法律。在其视为反恐中心战场的伊拉克,布什政府势必要采取一切手段,稳定战后仍动荡不已的局势。

  在布什政府看来,“9·11”事件后,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威胁已被新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所取代。为此,美国也必须以新手段和新方式来确保国土安全,“先发制人”安全战略由此出台,伊拉克则成了这一战略的实验场。分析人士指出,尽管“先发制人”备受争议,招致国际社会的批评,但布什政府却从未轻言放弃。因此,在保护美国国土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口号下,布什在新任期内是否会再次“先发制人”,值得关注。

  不容回避:赤字加上失业

  实施以减税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措施,是布什政府过去4年最主要的经济成就之一。共和党在大选后继续掌控参众两院,为布什推动国会通过立法,将这些减税措施永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但大幅减税和伊拉克战争的巨额开支,不但耗尽了克林顿时代留下的巨额财政盈余,而且还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急剧上升。如何继续在实施减税政策,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证政府的巨额开支,是布什新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另一个让布什头痛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就业。布什执政以来,经济一度出现衰退。去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复苏强劲,连续几个季度高速增长,但就业市场仍相当疲软,新增就业机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布什政府可能会实施其在竞选过程中提出的两条措施,即通过减税等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向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增强其竞争力。布什过去几年来对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逐步允许私人机构涉足医疗保险。预计布什在第二个任期将采取措施推动社会保障体系改革。

  如何应对:几多外交难题

  布什连任后,在外交领域也面临诸多棘手问题。首先,如何改善欧美关系,尤其是如何修复因伊拉克战争而遭到严重损害的美法、美德关系。共和党在其竞选纲领中罕见地没有提到美与法德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与“老欧洲”的关系现状;其次,如何解决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国际社会十分关切;第三是巴以冲突。执政4年以来,布什政府在解决巴以冲突方面,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尤其是近一年,几乎无所作为。布什政府对以色列政府的偏袒,更是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中东地区和穆斯林世界的形象。

  布什在第一个任期内,前后打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在这两个国家得手后,布什政府试图在两国推行美式民主,并指望借此影响周边国家,以实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意图。此间舆论认为,布什新政府将继续不遗余力地推行其“泛中东民主计划”。

  相关专题: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