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五大生存术打造中东不死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9日11:13 外滩画报 | ||||||||
阿拉法特或许是当今世界上最后一位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长期以来,他已经成了巴勒斯坦民族解放事业的象征。 阿拉法特也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支持、崇拜他的人赞扬他是“巴勒斯坦的民族英雄”、“审时度势的和平伙伴”;反对、诋毁他的人则将他妖魔化为“冷酷无情的独裁者”、“巴勒斯坦的本·拉登”。
自阿拉法特1958年在科威特创建巴解运动法塔赫,1969年当选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以来,国际形势和中东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变,中东地区许多同一代的领导人已历经多次更迭,而阿拉法特却始终是巴勒斯坦人民无可争议的领袖,堪称中东土地上的不倒翁。 阿拉法特的斗争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他曾多次遇险,其中既有来自以色列的暗杀企图,也有阿拉伯兄弟的反目成仇,还曾经历过飞机迫降沙漠的险境,但每一次他都成功地逃脱了死亡威胁。 巴勒斯坦的武装斗争在以色列强大的军事打压下曾屡遭挫折、陷入低潮,但阿拉法特始终未曾屈服,团结起巴各派武装力量向以色列发起挑战。当地区和国际局势出现变化时,阿拉法特又及时改变策略,寻求通过政治与外交努力来实现其建国理想。 阿拉法特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是什么使他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领袖?又是哪些生存之术使他一次次奇迹般地历经挫折而不倒? 一、不惜一切追求独立的性格 阿拉法特1929年出生于开罗,其父是一个逊尼派穆斯林富商。阿拉法特的童年记忆并不愉快。4岁时母亲病逝,阿拉法特被送到耶路撒冷的叔叔家中,4年后才回到开罗的家。 心理学家认为,童年的经历造就了阿拉法特强烈的追求独立性格,母亲去世和与父亲分居使他产生了一种被抛弃、被背叛的感觉,使他从小就懂得: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青年时代,第一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表现,从民族经历的层次上强化了阿拉法特的这种性格,他认为是阿拉伯国家和英国出卖了巴勒斯坦。 阿拉法特不惜一切追求独立、摆脱他人控制的性格反映在其整个政治生涯中,他始终拒绝接受其他阿拉伯国家操控巴民族事业的企图,拒绝大国压力,坚持追求巴民族独立的斗争,这为他赢得了巴人民的尊重和世人的敬佩。 但另一方面,这种性格也造成了其领导风格中独断专行和家长制的一面,独立性格往往也伴随着对他人的怀疑。批评者表示,阿拉法特对敌人和盟友同样疑虑重重,他不相信任何人,始终把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巴勒斯坦一些官员也抱怨说,阿拉法特经常不与助手商量,独自作出决定。 这种风格在领导地下抵抗组织时不失其有利的一面,但作为领导一个政权机构的国家元首,则显得缺乏民主作风。 二、绝地求生的顽强本能 阿拉法特一生中经历过无数次危机,他似乎并不惧怕压力,在压力面前他一直有着良好的表现。无论是在1966年被叙利亚以暗杀指控投入监狱,还是1982年被以色列军队围困在贝鲁特地堡,阿拉法特都表现出了这种能力。 有心理学家认为,在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时,阿拉法特反倒能体会到极大的满足感,他会努力表现出在精神上胜过对方一筹。在危机时刻,他充满活力,毫不迟疑地作出困难的决定,表现出无所畏惧的勇气,并准备为事业而作出必要的牺牲,乃至付出生命。 阿拉法特的宗教信仰也有助于他在危机中的表现。他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真主手中,这种宿命感使他在紧张局面下保持镇定,勇气不减。即使是在政治生涯最艰难的最近这两年多时间里,被困拉马拉的阿拉法特也没有任何退缩。 三、屡败屡战的惊人生命力 阿拉法特性格中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对目标的执着追求。即使是在看似无望的情况下,阿拉法特也从未屈服。 在他暴风骤雨般的人生中,充满了坎坷,他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远大目标——建立巴勒斯坦国。每一次遭受军事上或政治上的重创惨败后,他都会如同凤凰涅般地重新崛起。 1970年,阿拉法特在约旦承受了“黑九月”事件的沉重打击,约旦国王侯赛因将他逐出约旦首都安曼,他的武装力量也受到灾难性的打击。但很快,阿拉法特在黎巴嫩又重新拉起了人马。 1982年,以色列军队将阿拉法特赶出贝鲁特,他又在突尼斯扎下根来。1991年,他在海湾战争中支持萨达姆,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失去了沙特和其他海湾国家的经济援助…… 这些只是阿拉法特所遭受挫折中的一部分,尽管其中任何一件都可能终结一个领导人的政治生涯,但他每次却都能够迅速恢复,舔好伤口并重返舞台,继续他的斗争事业。 四、没有个人爱好的工作狂作风 多年来,阿拉法特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习惯几乎从未改变,他每天工作很长时间,不分昼夜。按西方的标准,他可以算一个“工作狂”。他曾透露说,自己的工作格言是:“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家,应该亲自阅读呈递给他的每一张纸片。” 阿拉法特每天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通常他会在晚上与助手召开重要会议,直至凌晨。来访者称他在夜晚表现出最佳的工作状态,显得生气勃勃而又机警敏锐。 阿拉法特几乎没有任何私人爱好和娱乐活动,他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巴民族事业。年轻时,为了事业他不得不与恋人解除婚约。直到1991年,他在62岁的花甲之年才与小自己数十岁的苏哈结婚。 婚后,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面对苏哈的抱怨,他总是说:“我很忙,我没时间,我必须处理我们的国家大事”。 五、大权独揽的政治手腕 巴解组织从诞生之日起,内部的分歧和争执就从未停止过,还曾发生过激烈的争斗。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也是各种势力错综复杂,阿拉法特除了与以色列进行半个多世纪的生死较量外,还要在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周旋着夹缝求生。 阿拉法特要在这样复杂的局面下确立其无可争辩的领袖地位长达30多年之久,没有高超的政治手腕、或者说权术显然是不可能的。 阿拉法特牢牢把握着巴勒斯坦的财政大权。有一种夸张的说法:一旦阿拉法特撒手人寰,巴解组织可能需要50年时间才能重组,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掌握着它的财政细节。 西方媒体报道说,阿拉法特掌握着巴勒斯坦10亿美元的账户密码;在离开拉马拉前往巴黎治病前,巴总理库赖曾试探性地向其询问密码,但被阿拉法特一口拒绝了。阿拉法特的财权独揽也引起人们对其腐败的指责,特别是他的妻女在巴黎的奢侈生活更遭到众多非议。 西方学者认为,阿拉法特善于通过个人任命笼络人心,并利用分而治之的战术获取忠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他任命了一批官员后,又对他们置之不理,使他们难以预先判断自己的意图,因而小心谨慎,生怕出错。阿拉法特还喜欢任命不同的官员负责相同或类似的职责,使其互相竞争,向自己竞相输诚。 以色列还经常指责阿拉法特耍两面派手法,以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称阿拉法特利用传媒的技巧很高超,是一个天生的演员;一方面用英语向国际社会表明其热爱和平的意愿,但一转身就用阿拉伯语支持和纵容巴激进组织对以色列实施恐怖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阿拉法特作出截然不同的评价。要对这样一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盖棺定论殊非易事。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阿拉法特为巴勒斯坦民族事业奋斗了一生,现在巴勒斯坦的建国梦想恐怕难以在其有生之年成为现实,但阿拉法特将作为巴勒斯坦之父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被称为犹太复国主义之父的赫茨尔去世后半个世纪,以色列的建国梦想才得以实现;对九死一生的阿拉法特老人来说,也许不用等待如此漫长的时间吧。 阿拉法特档案 1929年 穆罕默德·阿拉法特生于埃及一巴勒斯坦富商家庭,别名“亚西尔”,意为“随和”。他就读于开罗大学,后加入埃及军队。 1948年 以色列建国,阿拉法特立誓要消灭这一“巴勒斯坦人的灾难”。 1953年 他给埃及总统纳赛尔捎去一封血书,上面只有寥寥数字——“勿忘巴勒斯坦”。 1956年 在科威特开办建筑公司,并投身巴勒斯坦解放运动;1958年创建法塔赫组织。 1967年 以军在六天战争中大败阿拉伯联军,占领西岸和加沙;法塔赫成为抗以主力。 1969年 阿拉法特成为巴解主席。 1971年 遭约旦驱逐,被迫流亡黎巴嫩。 1982年 以军攻打黎巴嫩,阿逃往突尼斯。 1988年 巴解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中国宣布承认,并于1995年底在加沙开设办事处。 1990年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阿拉法特因支持萨达姆在海湾地区受孤立。同年他与26岁的富商之女苏哈结婚,1996年生下一女儿。 1993年 以巴签署奥斯陆和约,确立“以土地换和平”原则,阿拉法特和以总理拉宾、以外长佩雷斯次年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2000年 新一轮巴以冲突9月爆发;此后阿拉法特被长期围困在拉马拉。 2004年 10月 因病危被送往巴黎治疗。 名言:1974年阿拉法特现身联大,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时说:“我是带着一支橄榄枝和一支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这支橄榄枝从我的手中落下。” 上外中东研究所 杨阳/特约撰稿 相关专题:阿拉法特病情严重恶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