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登紧跟时代改形象对美国民众做心理工作(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27日08:17 北京青年报 | ||||||||
2001年录像中的拉登身穿长袍面色忧郁 2002年4月本-拉登及其助手第二次现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 2004年10月卡塔尔半岛台播出拉登最新录像 《华盛顿邮报》25日报道,研究“基地”组织的专家对该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美国总统大选前夕抛出的最新录像带进行研究后发现,经过美国高压政策的“千锤百炼”,可以说“重出江湖”的拉登深谙针对普通美国民众做心理工作的“现代化”方式,而且手法更加灵活多变。 注重形象,富有公关意识
拉登的上一次露面是在2001年12月。当时正值美国在阿富汗东部的托拉博拉山区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残余进行清剿。录像中的恐怖大亨看上去气色不佳,甚至还在讲话中谈到了死亡。因此,许多人都认为拉登受了伤或是生了病。而最近出现的拉登与当时相比,就像换了一个人。“那一次,他看上去病得厉害,似乎还预感到了死亡。”身为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官员的杰罗尔德·波斯特显然注意到了这个细节,“一幅图像胜过千言万语,这一次……反映出他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 精气神十足的拉登不仅养好了身体,而且从录像中不难发现,这位向来以宗教狂热色彩浓厚著称的恐怖大亨,讲究起了讲话的艺术,同时也开始重视个人的形象问题。经过对10月29日讲话的仔细研究,分析人士指出这显然是一篇精心准备的“颇具专业水平”的讲话,本·拉登希望借此改变之前热衷于恐怖主义的宗教分子形象,以政治人物或是一场大规模运动代言人的形象出现。迪拜海湾研究中心安全和恐怖主义研究项目负责人穆斯塔法·阿拉尼认为,与以前的讲话相比,本·拉登10月29日的讲话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政治声明,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的宗教讲话。 从“教书先生”变成了“政治家” “9·11”事件后,当拉登第一次引起世界注意时,身材修长的他身着传统阿拉伯长袍、扎着白色头巾,棕色的眼睛略带忧郁,讲起话来轻言轻语,极有礼貌,甚至有些害羞。当时有采访过他的记者说这个恐怖大亨倒更像个教书先生。今天的拉登仍然是传统的阿拉伯打扮,不过与教书先生相比,说他像政治家可能更加贴切。 一直以来,拉登把美国支持在他看来“腐败的”沙特王室当成他最为“不满”的事,但现在他又为自己的“事业”增添了两条理由:美国入侵伊拉克和以巴冲突。他在上个月的录像中说,他策划和发动“9·11”的“灵感”来自以色列1982年入侵黎巴嫩以及第二年美国军舰对该国的轰炸。拉登称,美国在海湾战争后领导的对伊拉克禁运,导致了“人们所知的对儿童的最大规模的屠杀……这些都使我坚信,压迫别国和有意屠杀妇女儿童是美国的政策之一”,“想到这些景象及其背景,‘9·11’就是对这些弥天大错的回应”。 用西方的话语对西方说话 虽然出身集权统治的沙特,但拉登显然对于西方民主政治中民主的概念以及注重个体等思维方式很清楚,运用起西方的政治手段也是游刃有余。他在美国大选前的讲话针对的显然是美国选民。他不断指责布什是个无能的领导人,根本无法为美国人民的利益服务。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基地”组织专家马哈·阿扎姆认为,拉登在对美国民众的讲话中“希望他们对选举自己的领导人负责”的表述,实际上暗含希望美国能够借此改变对伊斯兰世界的政策的意思。“拉登和其他一些穆斯林相信,在这些国家,民主的力量庞大,美国和欧洲的选民能够影响外交决策。一方面,他们对西方发动袭击;另一方面,他们也认识到在一个民主政体内,领导者要对人民负责。”这一招在今年3月西班牙马德里大爆炸后也曾使用过。在4月份的讲话录音中,拉登警告支持伊拉克战争的欧洲国家在3个月内从伊拉克撤军,否则将遭到更多类似“3·11”的袭击。 作者:贾延宁 相关专题:美英特种部队追捕拉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