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南方周末:美国情报部门能否摆脱政治旋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10:24 南方周末

  近来美国情报机构正在进行着一系列大调整,这再一次沟起了人们对这个世界头号情报大国秘密部门的好奇。其实,由于“9·11”事件,它们从来不曾像今天这样如此频繁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我们不妨借此机会来管窥一番。

  遍布世界的触角

  美国是公认的世界头号情报大国,但美情报部门厉害至斯,却一直不被人所尽知。从业已公开的情况看,美国现有15个情报部门,分属政府和军队两大系统,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国防情报局,以及国务院情报与研究局、能源部情报局、财政部情报支援办公室和陆、海、空军、海岸警卫队情报部门等。在美国各情报部门中,中情局长的身份一直较为特殊,既是美国总统的法定情报顾问,又是名义上的美国情报界主管——中央情报主任。所以,跟随美总统布什的智囊人员中一般都有中情局长,这也是世人皆知美中情局长,却鲜闻其他情报部门主管的原因。

  美国情报部门现有情报人员10余万人,年均情报经费超过300亿美元。2004年6月,美国会通过了美历史中最大的一笔情报经费拨款,虽然美众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未对外说明具体的数额,但外界预测这笔经费约为400亿美元。光从数字上看,就基本相当于中国2002年度国防预算的2倍。财大自然气粗。美国依靠庞大的人员和财政资源,在全球布建了最广泛、最先进、最齐全的情报侦察体系。其中,在硬件方面就有100余颗间谍卫星、4000余个监听站和大量的间谍船、侦察机等。目前,仅中情局在全球130余个国家和地区就设立了近200个情报站。

  美国曾有一部名为《国家公敌》的电影,讲述美情报部门使用卫星系统追杀一个知悉美高官丑闻的黑人律师的故事。在这部片子中,美国的侦察卫星可以在数秒内确定一个人的具体方位,并将有关信息实时传送给追杀人员。从美国现实的侦察能力看,这虽然有点夸大其辞,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以美“锁眼-11”侦察卫星为例,其分辨率高达0.1米。按照这个精度,看清地面汽车的车牌并不是危言耸听。美国还联合英、加等国在全球设立了一个密码代号为“埃谢勒”的通讯电子监控网,依托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十个接收站,可在每小时内对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进行200万次以上的截取活动。理论上,只要该系统愿意,就没有任何信息能逃过其监控。

  美国情报机构在历史上声名显赫。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埃及一举突破以色列苦心经营的巴列斯夫防线势如破竹。但美侦察卫星恰在此时发现埃及的两个军接合部之间的空当,并迅速将这一情况通报了以色列,使以色列得以从这个空当插入,迂回至埃军背后一举扭转整个中东战局。美国的情报机构不仅在军事方面,而且在经济、科技等其它方面也为美国立下了赫赫战功。1994年,美国和法国共同竞争沙特一项价值60亿美元的军火合同,美国情报机构及时获悉了法方的售价底线,并随即将这一情况通报了美国公司,最终帮助美公司拿下了沙特的军火订单。法国人事后怒气冲天地说:“美国人正全力以赴地在经济科技情报战场上作战,以试图粉碎其他国家同美进行的激烈竞争”。

  “9·11”之后风光不再

  美国的情报机构虽然神通广大,却远非万能。1998年,印度连续几次进行核试爆,美国的情报部门就毫无察觉。1999年,美情报部门甚至炮制“李文和事件”,诬称中国窃取美核武机密,结果最终被证明是子虚乌有。事实上,类似的失误在美情报部门屡见不鲜,美国内对情报机构的怀疑和指责也一直不断。

  近几年,美国情报机构内部连续爆出丑闻。1994年,美中情局爆出冷战后最大的双重间谍案“埃姆斯间谍案”。埃姆斯是美中情局反间谍中心主管对俄(苏)反间谍工作的高级官员,由于其反叛,使美在俄布建的情报网络大部被摧毁,并有10名为美服务的俄罗斯人被处死。2001年,美联邦调查局又在该局反间谍部挖出一个长期为俄(苏)服务的特工汉森,其被控向俄泄露了美监视俄驻美官方机构的方法和手段,并出卖了3名向美提供情报的克格勃成员。埃姆斯和汉森两案,不仅震惊了整个美国情报界,而且严重影响了美情报机构的形象。

  总的看,美国内对美情报机构的责难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美国情报部门在“冷战”后仍继续保持原有的工作思维,将60%以上的精力放在搜集有关国家的军事情报上,而忽视了对新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对恐怖组织情报的搜集。二是美国80%以上的高端情报都来自卫星等技术手段,人力情报在情报总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技术情报的明显缺点就是,“它能准确地找到一个人,却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在想什么”。三是美国情报部门繁多,缺乏统一的领导,内耗和重复劳动较多。中情局长是名义上的情报界主管,但实际上只能控制美15%的情报力量,其余85%的大部分都由美军方掌握。四是美国情报部门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对部分重大情报的处理往往要考虑白宫等部门的意见,这导致其在分析判断情报时常常受到外界的影响,难以得出客观和公正的结论。

  “9·11”事件的发生,使美国内对美情报机构的怀疑和不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客观地说,“9·11”之前,美国虽然已经认识到恐怖主义的威胁,但由于自恃有两洋的天然保护,对恐怖主义的防范并不得力。即使在美军内部,反恐也只属于一个较为边缘的内容。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的情报部门也不可能给予恐怖主义更多的关注,自然也无法提前侦获和防止“9·11”的发生。尽管“9·11”并不能完全归咎于美国情报部门,但它毕竟是美“国家防御的盾牌”,特殊的地位注定了其要首先为“9·11”负责,美国内也的确就此要求情报部门进行全面的检讨,一时之间,美情报部门成为了各方口诛笔伐的对象,已难觅往日辉煌的风采。

  “情报门”余波未了

  “9·11”之后,美国内就要求对情报机构进行改革。曾担任美中情局长的前总统乔治·布什指出:“我认为我们应该让情报人员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我们应用长远的眼光来审视究竟什么在束缚着情报业,而这不仅仅是在指中情局的人员。”

  由于“9·11”之后美相继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因此,虽然美国内要求改革情报部门的呼声不断,但美总统布什一直都未能付诸实施。伊拉克战争后,美有关伊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与“基地”组织有染的情报被证不实,美国内对美情报机构的指责再度升温。而此时,恰逢美民主、共和两党开始启动2004年总统大选造势活动,美情报部门的失误和改革顿时成为双方相互攻讦的主要问题。对共和党而言,由于布什任内在重振美经济问题上表现不彰,大谈安全反恐问题自然成为其竞选连任的主轴。对民主党而言,利用政府在伊问题上的情报失误,削弱或抵消布什在反恐方面的建树,也成为该党攻击共和党的主要突破口。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情报门”自然愈闹愈大。刚开始,还只是讨论情报机构的问题,到后来却演变为两大政党安全政策的比拼。美国的情报机构在这场斗争反倒慢慢沦为一个配角,自身角色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发尴尬。

  美总统布什在“情报门”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渐趋主动的过程。伊拉克情报失误问题曝光伊始,美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率迅速下降,布什在“9·11”之后获得的高支持率也出现明显下滑。形势的陡转迫使布什在几经权衡后,于2004年6月突然宣布批准中情局长特内特的辞职。虽然布什声称特内特辞职纯属个人原因,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布什丢车保帅的招数,目的是将“9·11”及其之后的一连串情报失误责任推给特内特,以化解各方对布什处理情报能力的怀疑。其后,布什在“9·11”调查报告出炉后,立即根据报告建议于8月2日宣布设立国家情报总监和组建国家反恐中心,并随后提名美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戈斯出任中情局长,以显示其积极推进美情报改革、完善美反恐体制的决心,回击美民主党在该问题上的政治攻击。从最新的民调结果看,布什的上述举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美民众普遍认为布什有能力处理安全问题。

  其实,设立情报总监统管美情报部门,并不是“9·11”调查报告的新创。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会就开始酝酿改革美情报体制,美众议院情报委员会还为此制定了一项名为《21世纪美国情报界》的方案,其中就提出要在美建立真正的由中情局长统率整个情报界的格局。从这个角度讲,“9·11”调查报告和布什的决定只是顺应了一个长久的变革要求,而当前的美国政治氛围恰好催生了这个变革的实施。

  “情报总监”能干什么

  美白宫发言人麦克莱伦8月下旬表示,为保证新设的情报总监能确实发挥作用,白宫将与国会合作,使情报总监拥有足够的权力。从白宫的表态看,情报总监一职的确是威风八面,但实际上,根据布什的提议,情报总监既不是内阁成员,也没有相应的人事权和财权,根本难以管理除中情局以外的其它情报部门。兰德公司情报政策中心主任奥康内尔就此指出,情报总监的设立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官僚机构,只会使美情报机构变得更加复杂,而无助于改进现有的情报工作。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表示,如果匆忙改组目前大部分由美国防部控制的情报机构,只会使美安全受到损害,而不是得到改善。

  总的看,美各界对新设的情报总监一职基本都不看好。但那时的情况是,美总统选举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布什的当务之急,是要向选民显示其已在改革美情报系统方面做了什么,而不在于证明这个做法到底对不对。实际上,从竞选的角度看,布什当时根本没有时间去检验这个改革是否有效。正如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指出,选举政治的因素大大削弱了美情报改革的严肃性。美情报总监能否切实发挥作用,也只能留待日后予以观察。

  2004年9月,戈斯正式就任美中情局长。根据布什的决定,戈斯在接任中情局长的同时,还将暂时兼任美新设的情报总监一职,这是一个美政府为改革美情报系统而专设的新职位,职责是统管美现有的包括中情局在内的15个情报部门。由于地位和权力特殊,被美副总统切尼、国土安全部长里奇等人私下称为美国的“情报沙皇”。所以,虽然同样是中情局长,但戈斯的权力已远远超出了其所有的前任。 近期,戈斯亲自制订了一项名为“进攻性计划”的改革方案,要求特工打入朝鲜、伊朗等没有外交关系的“危险国家”,获得最有价值的情报。这种咄咄逼人之势,看来不像戈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似乎可以说,其情报部门无论怎么改,其充当美国战略马前卒的地位与角色是不会改的。(马健)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