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 > 正文

后海啸世界的政治地图:赈灾未颠覆国际格局(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14:50 金羊网-羊城晚报
后海啸世界的政治地图:赈灾未颠覆国际格局(图)

一场大海啸使人类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但目前国际政治的反恐主题不会因此而改变。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2004年底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那个地区到2005年1月6日已发生了1500多次余震。

  冲击波继续扩大,并漫过全球。不顾余震的危情,美国登陆艇冲上滩头,法国直升机频频起降,澳大利亚的两栖补给舰驶进港口,新西兰“大力神”运输机卸下货物,穿着各国军服的人员则像工蜂一样忙个不停。

  这是记者来到东南亚救灾现场后,目睹的印象深刻一幕。它使人联想起60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太平洋上的反攻。但,此时却是另一场“世界战争”。

  人们已看到了,军队的首要用途在“9·11”之后,已用于反恐作战。但大自然却给士兵们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救人。实际上,可能除了“9·11”,还没有什么事件比印度洋海啸更能引起如此大的世界性震动。《洛杉矶时报》1月4日说,印度洋海啸可能是全球化时代的第一次灾难,也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一次。

  在1月6日召开的海啸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对各国政要说,这是人类遭受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性灾害。而美国媒体报道海啸之后布什总统的举动时,直接使用了“海啸政治”这一措辞。

  阶级的灾难,还是没有阶级

  海啸直接把40多个国家卷进去了,直追二战参战国的数目。

  除了直接受灾国有10多万人丧生,还有9000多名外国游客死亡和失踪——大多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瑞典等国死亡和失踪者分别都逾千人。这是自“9·11”以来,西方国家一次性死亡或失踪人数最多的。

  以政体、种族和宗教,以及钱多与钱少来划分的当代世界,在自然灾害面前,仿佛显露出了某种“公平”。

  从法国地铁到英国皇室,从曾经是西方殖民地的印度到仍存强烈反美情绪的印尼,人们共同面对的是死者、半旗、默哀和援助,无人提及“文明的冲突”。

  联合国在一周内收到了15亿美元的捐款,这是这个常常抱怨会员国捐赠额下降的国际机构,有史以来收到的最高一笔捐款。而最有名也最有钱的人们,也对他们同阶级或不同阶级的兄弟,倾注了极大关怀:一级方程式赛车冠军舒马赫捐款1000万美元,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捐款150万美元。

  但也正是西方主流媒体,指出了灾难中的阶级等级制度差异。《时代》周刊说,死亡计数传递出了微妙信息:大多数遇难者是穷人。如果海啸袭击的是富裕地区,造成的人员伤亡会大大减少。

  “想想2004年秋天加勒比地区和美国东南部遭受的破坏性飓风。海地有大约2000人丧生,而在气象学上受灾几乎同样严重的美国东南部却只有几十人丧生;或者想想世界范围的艾滋病,64%的病例和74%的死亡发生在占世界人口仅11%的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贫穷国家;或者想想同样长期严重干旱的苏丹达尔富尔和美国西南部。在苏丹,干旱导致饥饿、疾病和流血;而在美国,干旱造成经济损失,但没有人员伤亡。”

  国家意识,以及民族的地球意识

  在灾难现场,大批中国记者现身,有的来自不太知名的地方媒体。仅仅几年前,个别记者的战地之旅还被国人当作传奇津津乐道,但那个单枪匹马的时代已成过去。

  记者们有一种突出感受:“中国比以前富裕了,中国也更全球化了。”到1月5日,已确认有14名中国人在海啸中遇难。

  实际上一眼就能认出中国的救援队──新年第一天,记者在印尼亚齐省首府看到身穿荧光条救援衣、上面印有醒目“中国”字样的人员,也看到他们在灾区临时宿营地升起五星红旗。

  在斯里兰卡,难民营所在寺庙的僧侣在黑板上写上了“中国医疗专家在此开诊”的通知。1月5日上午,记者见到了陆续前来寻求中国人帮助的当地居民,他们脸上的表情是渴盼的。

  美联社在发自北京的报道中提到,“作为亚洲大国的中国不但承诺提供6000万美元的援助,以帮助那些遭受地震和海啸袭击的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中国国家电视台还为缅怀死者取消了新年晚会。”

  而法新社的报道说,中国赈灾款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史以来提供的数额最大的一次性一揽子援助款项,这似乎已明确地显示出,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室主任王逸舟向记者表示,中国这次从政府到民间的“史无前例”,反映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正扮演负责任大国的角色,也反映出中国政府和国民的国际意识正日益成熟。

  外援,我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

  “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对外援助,在很大程度上,含有某种意识形态的考虑,比如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朱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

  但是,这一次中国对受灾国的援助,主要是基于与这些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平等合作关系,是基于人道、关爱和同情,“援助针对具体的事件,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划线,这与以前有实质性的改变。”他说。

  中国古话说:给人者人恒予之。朱锋说:“援助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无私的救助当然会进一步改善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形象,发展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对消除‘中国威胁论’也很有好处。”

  中国外交学院副院长曲星表示,中国与海啸受灾国有着友好交往的历史基础,但也不排除短暂的波折、冲突和争吵。这次跨国赈灾活动再次传递了一个信息:关键时刻中国是靠得住的朋友。

  他说,“立足亚太、稳定周边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战略决策。中国的赈灾活动应该说是中国睦邻外交一个有力度的举措,也是中国积极外交的一个标志。”

  美军,他们终于进入了印尼

  这次海啸救灾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动用了军队向整个灾区运送食品和救援物资,这也是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军在东亚规模最大的行动。

  有媒体报道说,当美军将大量食物和水送到受灾严重的印尼时,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到1月3日,美国出动了1.26万名官兵和一个航母战斗群,并从泰国乌塔保起飞了飞机──越战时期,乌塔保曾是美军执行轰炸任务的基地。

  他们终于进入了印尼,一个有着悠久民族主义历史及对外国尤其是美国驻军东南亚持反对立场的国家。

  朱锋教授说,在人道援助之外,美国也想改变其在东南亚的形象,消除反美主义情绪;美军进入东南亚一直没有机会和理由,海啸为美军提供了机会。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也表示,美国曾多次希望在马六甲海峡驻军,但遭到印尼、马来西亚的拒绝。这次海啸的策源地恰恰在苏门答腊岛,也就是马六甲海峡附近,所以美国军舰去了,“这是他们对南亚印度洋地区的一种渗透”。

  “但受灾国之一的印度却拒绝了美国的援助。”沈骥如补充说。据报道,印度也想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一起,成为主导灾后重建援助的核心国成员。

  国际,秩序不会有根本改变

  如同“9·11”改变了国际主流话题一样,人们也希望这次海啸能改变一些什么,比如,它将使猛虎组织走向和平,它将促进亚洲共同体意识的提升,它将使人类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它将进一步凸显扶贫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等等。

  但大多数专家对海啸真的能改变“9·11”后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表示怀疑。王逸舟研究员说,“9·11”是现存国际体系的寄生物,是对现有不合理国际秩序的反弹,布什主义的强力打压加剧了新的国际恐怖主义的滋生。“但这次海啸是一个天灾,虽然后果也造成了全球性的冲击,但性质上完全不同。”

  王逸舟指出,赈灾虽然是一个重大议题,但相对而言还是一个短期性的行为,并不会像“9·11”那样带来一个国际政治的重大冲击,也不会对国际格局造成根本的颠覆和挑战。

  沈骥如表示,目前国际政治的反恐主题不会因为海啸而改变,恐怖主义是个长期问题,它和自然灾害没有直接联系。朱锋认为,海啸并不会使国际关系主题从反恐转移向扶贫或减灾,“扶贫这个概念提了很多年,永远不可能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主导概念”。

  实际上,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新年寄语中,人们也很难看到海啸事件对各国政治议题的改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说,在新的一年里,菲律宾必须意识到财政和税制改革的迫切性;英国首相布莱尔说,工党政府年初将控制涌向英国的移民和难民,并期望在重启中东和平进程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则明确表示:反恐战争仍将是人们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

  如果富裕国仅仅是在海啸到来时改善一下形象,而整个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却一如往昔;如果发展中国家不能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那么,比海啸更大的灾难就会每天上演──2004年仅死于疟疾的贫穷国家儿童就多达300万人。(聂晓阳 舒泰峰)

  相关专题: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