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专题 > 正文

海啸背后的“援助政治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6日09:21 南方都市报

  朱锋专栏

  编者按

  印度洋海啸已经过去,世界各国及地区对受灾国家的赈济和援助正如火如荼。对于这些援助行为,我们的两位专栏学者有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针锋相对的看法。朱锋认为,“
在基于人性的善良与人道主义的尊重背后,国际灾难援助难以避免地搀杂着各种复杂的政治利益考虑。”而任东来则认为,在此次全球大援助中,各援助国政府的行为并不包含复杂的政治因素,只是民众人道主义诉求的反映和回应。孰是孰非,读者诸君自有判断。

  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让国际社会心情沉重,援助之手从四面八方伸向了七个遭受重大海啸灾害的亚洲国家。目前,各种国际赈灾行动正在积极进行,这是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与团结的生动写照。然而,在基于人性的善良与人道主义的尊重背后,国际灾难援助难以避免地搀杂着各种复杂的政治利益考虑。海啸援助中的政治学现象其实本属平常和自然。

  日本曾在将近两周的时间内保持世界最大海啸援助国的头衔,虽然现在已经被德国和澳大利亚所超越,但东京承诺的5亿美元的救灾援助还是为日本博得了“善名”。在对外援助上屡屡抛出“大手笔”不仅是日本财大气粗的标志,也是日本显示国际影响力的传统筹码。在当代国际关系中,恐怕没有哪个国家比日本更善于在对外政策中使用“外援”这个政策工具了。1991年海湾战争时期的120亿美元、阿富汗重建中的10亿美元和伊拉克重建日本政府宣布捐助的15亿美元,这都让日本着实在国际社会上“地位显赫”。现在,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遭到海啸灾难,日本的出手当然不会吝啬。5亿美元的捐款数字不但说明亚洲经济体中日本难以匹敌的地位,也意味着在除了推进区域化进程方面日本稍逊中国一筹之外,东京总是有办法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它不可替代的地区性经济霸主地位。

  除了捐钱之外,日本还宣布派出了3艘海上自卫队的军舰到斯里兰卡协助进行灾后的海上搜救行动。2004年12月3日日本新的“防卫大纲”刚宣布将自卫队的国际贡献从“辅助性工作”上升到“主要工作”,印度洋海啸就几乎是天赐良机似地给了日本今后将频繁的海外派兵政策以绝好的理由。现在,日本的右翼一定会高兴地强调新“防卫大纲”的前瞻性。印度洋海啸也就成为了新“防卫大纲”最好的注脚。

  布什政府对此次印度洋海啸的反应同样具有戏剧性。12月26日白宫宣布给予1500万美元的援助,这一数字甚至低于澳大利亚的2500万美元。美国媒体为此抱怨说,这是一个让国务卿鲍威尔宣布时会感到“脸红”的数字。12月29日,布什总统宣布提高援助金额到3500万美元,涨幅不过是区区2000万美元。美国媒体抱怨布什政府为什么对此次海啸如此吝啬以及海啸灾情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在12月30日突然将赈灾款提高十倍,从3500万美元一下暴涨到3.5亿美元,成为了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捐助国。白宫显然清楚地看到了海啸给即将宣誓第二任期布什政府所能带来的巨大政治效益,也终于嗅出了美国活跃而又强大的赈灾角色可以平衡美国在亚洲不受欢迎印象的好处。

  说到底,美国目前积极的赈灾政策反映了布什政府希望进一步改善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战略关系的构想。“9·11事件”之后,在东南亚推进反恐进程是美国在东亚地区主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围绕着“伊斯兰团”等组织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的活动,美国一直力压这些国家加强反恐斗争。但布什总统在印尼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国家民众心目中的印象很不怎么样,反美主义在那里更是非常普遍,美国与印尼政府的关系友好但也并不稳定。因此,布什政府此次活跃、大方地卷入亚洲海啸的救灾活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布什政府希望通过显示热情与提供慷慨援助的方式来获得美国急需的善意回报,以便在增强美国与这些国家关系的同时改善美国在当地的印象和地位。

  其实,在对外援助的问题上,复杂的政治和人道动机总是相互纠缠难以区分的。这是国际关系的现实,任凭哪个国家都无法超越这个现实。笔者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如果援助的“慷慨大方”真的能够解决受灾国人民的问题,并从长远来说促进灾后重建与社会稳定,这样的“现实”多一点倒也无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相关专题:印度洋地震海啸造成重大伤亡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