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布什就职典礼专题 > 正文

专家:美驻联合国大使人选为朝鲜伊朗问题打伏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01:47 新京报
专家:美驻联合国大使人选为朝鲜伊朗问题打伏笔
  美国国务卿赖斯7日宣布,布什已提名副国务卿约翰·博尔顿(右)接替业已退休的约翰·丹福斯,出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两人都是布什政府内著名的鹰派。
专家:美驻联合国大使人选为朝鲜伊朗问题打伏笔
约翰·博尔顿对联合国的批评尽人皆知。

  本报综合报道 美国总统布什当地时间7日提名副国务卿约翰·博尔顿出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如果顺利通过,博尔顿将会接任共和党参议员约翰·丹福斯的“联合国代表”一职。后者在担任这一职务7个月后,在今年1月离职。

  被分析人士视为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博尔顿曾对联合国和一些国际政策发表过措辞尖锐、态度强硬的批评。

  甚至在朝核会谈进行到关键时刻,也发表了许多令人惊讶的言论。布什政府与联合国之间本来就有矛盾,他偏偏提名博尔顿出任驻联合国大使,目的何在?

  看点1 博尔顿与联合国如何合作?

  布什提名美国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博尔顿出任驻联合国大使,在舆论界看来是布什总统向联合国撒出一只“鹰”。

  赖斯当天在国务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赞博尔顿是“一位意志坚强的外交官”,并宣称:“博尔顿将帮助联合国建立基础更为广泛的支持。”但博尔顿在联合国从上到下的官员眼中的形象并不好,布什偏偏将他派往联合国,很多人陷入迷惑。

  布什政府官员的解释是,博尔顿的任命将有助于加强美国同联合国的合作,使联合国的工作更加有效。

  但众多不愿透露姓名的外交官却对布什提名博尔顿出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深为担忧,并指出博尔顿一直没有停止对联合国的批评。

  联合国内多名外交官对博尔顿的任命感到惊讶。他们认为,博尔顿对联合国的反感尽人皆知。博尔顿曾批评联合国效率低下,并多次游说有关国家,试图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赶下台。

  赖斯7日早晨还致电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建议由博尔顿担任常驻联合国代表。安南通过发言人斯蒂芬·迪雅里克向博尔顿表示祝贺,并“期望与他就联合国改革和在未来数月面临的其他许多问题合作。”可是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布什总统的这一提名获得通过,那么未来博尔顿与安南如何合作,肯定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看点2 鹰派叫好鸽派担忧

  布什这一提名在美国政界立即引发巨大争议,既有人强烈支持,也有人坚决反对。

  美国国务卿赖斯在国务院宣读了布什的任命:“总统和我要求约翰做这项工作,因为他知道如何完成这些事。他是一名意志坚定的外交官,他有成功的履历,并已证明可以开展富有成效的多边外交。”赖斯还表示:“纵观历史,美国一些最成功的大使就从来直言不讳,比如珍妮·柯克帕特里克和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等。”站在赖斯身边的博尔顿表示,他将与美国国会密切合作,推动布什的政策得到落实。他说,他支持有效多边主义外交政策,无论“防扩散安全倡议”组织还是八国集团。

  “与他国紧密合作是确保一个安全世界的关键,”博尔顿说。

  布什此次提名受到众多共和党人和保守派人士的高度称赞。“美国保守派联盟”主席戴维·基恩说:“他一直是我们在国务院的代表。”并称他过去曾开玩笑说博尔顿负责国务院的“美国部门”。

  田纳西州参议员、多数党领袖比尔·弗里特称博尔顿是美国驻联合国大使一职的“杰出候选人”。

  但是,不少共和党参议员表达了他们的忧虑。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说,如果布什真的希望美国能够更多地融入国际社会的话,他为什么还要选择一个对联合国如此没有敬意的人出任这一职务。

  看点3 博尔顿的提名能否过关

  布什的提名将在参议院进行审议,一些共和党人预测博尔顿的任命可能难以通过参议院这一关。

  即使在布什政府内部,也有人对布什提名博尔顿担任这么敏感的职务感到吃惊。就在去年秋天,博尔顿在谈到欧洲就核武器问题与伊朗所进行的谈判时出言不逊,当时便激怒了一屋子的外交官。由于这项提名过于敏感,一些表示质疑的外交官和布什政府内部人士都不愿透露自己的姓名,而在参议院,共和党人已公开批评了这项任命。

  另一位共和党外交政策官员表示,布什政府正忽视来自印地安那州共和党参议员、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理查德·卢格的警告。这位官员说,卢格曾经警告布什政府说博尔顿的任命可能无法在参议院获得通过。虽然卢格没有发表声明,但他的助手称卢格已向赖斯保证,将会迅速、公平地对这项提名进行研究。不过由于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有10位成员是共和党人,8位是民主党人,因此博尔顿的任命是否可能通过还不得而知。(宗禾)


  专家访谈

  “提名博尔顿是整盘棋中的一小步”

  专家认为布什此举是为朝鲜、伊朗核问题打伏笔

  本报讯 (记者谢来)与即将离任的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约翰·丹福斯相比,刚被布什提名担任该职的约翰·博尔顿并不像一位合适的外交官人选。作为右翼极端保守势力的代表,博尔顿对联合国多有尖刻的指责,还曾公开对朝鲜等国“出言不逊”。他被提名的消息一出,很多美欧外交界人士表示吃惊,民主党提出强烈反对。那么,布什总统为何要让这样一位强硬保守派人物担任驻联合国代表一职?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国际问题专家张国庆就此问题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这一任命凸显了美国对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的重视。

  从博尔顿作为副国务卿主管军控和国际安全事务的背景来看,不难看出布什提名他的用心。博尔顿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核不扩散事务上一向态度强硬,让这样一位军控专家,而不是外交官类型的人物担任驻联合国代表的职位,更能贯彻布什的主张。

  张国庆还进一步指出,从提名军控专家当联合国代表来看,美国希望通过联合国来对伊朗和朝鲜施压,设法将这两国的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甚至还可能像伊拉克问题一样,对其进行武器核查,实施制裁等。

  从整体上看,张国庆认为:“这是布什政府整盘大棋中的一小步。”强化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仍是布什政府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在与此相关的重要职位上,布什不会再任用像鲍威尔一样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而是重用赖斯这样的忠心部下。因而选用既忠实于自己,又有“实用”从政背景的博尔顿也是意料之中的。

  张国庆还表示,有着“披着鸽派外衣的鹰”称号的博尔顿被提名为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也体现了布什政府内部“新保守主义”的势力正在呈上升趋势。

  新闻主角

  约翰·博尔顿:右翼极端保守势力的代表

  博尔顿是美国政府中右翼极端保守势力的代表,他是里根、老布什、小布什政府的三朝元老,但他“鹰”派立场始终不变。

  博尔顿现年56岁,197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与现任总统布什是校友。1981年,博尔顿加入里根政府。4年后,他成了助理司法部长。老布什入主白宫后,博尔顿开始到国务院任职。从2001年5月至今,他一直担任负责武器控制和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

  “鹰”派人物口无遮拦

  博尔顿在美国对外政策上一贯立场强硬。多年来,他力主美国支持“台独”,对联合国更是极端蔑视。他反对美国交纳拖欠的联合国会费,反对美国参与维和行动,主张摆脱国际法的羁绊。他称,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他还主张斗争扩大化,在布什的“邪恶轴心”国名单上又加上了古巴、叙利亚和利比亚。2003年8月,博尔顿在访问日韩期间对朝鲜“出言不逊”,称朝鲜人民“生活在地狱般的噩梦中”。朝鲜中央通讯社立即予以猛烈还击,指责他蓄意破坏会谈的气氛,并表示将拒绝与他对话。

  多次卷入权钱交易

  博尔顿还卷入多起金钱政治丑闻。1986年,他在协助组织全国国会俱乐部时,逃避联邦选举委员会的1万美元罚款,1990年,他在进行政治筹款时被指控通过外国商人和中国台湾当局转移政治捐款。

  由于一系列的不光彩行为,当初布什决定任命博尔顿为副国务卿时引起一片非议,并在听证会上遇到很大阻力。(林颖)

  博尔顿将面临民主党严厉质询

  本报讯 7日被美国总统布什提名为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约翰·博尔顿,现在又成为了共和党和民主党论战的“主题”。

  博尔顿被提名的消息一出,民主党立即表示,将在参议院的听证上对其进行严厉质询。四年前,博尔顿出任负责军控的副国务卿前曾遭到43名民主党参议员的反对。而一些共和党人私下也对博尔顿的提名表示失望,并认为他通过参议院听证时可能会有问题:民主党参议员可能对博尔顿过去蔑视联合国作用的言论提出严厉质问。

  “非常简单,提名博尔顿带给了我们难以承受的包袱,”来自马萨诸塞州的民主党参议员约翰·克里说。

  参议院少数派领导人哈里·瑞德称,提名博尔顿“是一个令人失望的选择,这传递了所有的错误信号”。他明确表示,博尔顿在参议院的“确认听证会”上将面临严厉质询。

  民主党方面承认,博尔顿非常有能力,但是他们对其判断力表示质疑。

  哥伦比亚大学的联合国专家爱德华·鲁克表示:“博尔顿很聪明、有能力和口才,只是被提名的职位看上去并不合适他。因为他一直对妥协互让的外交方式没有什么耐心。”(谢来)

  相关专题:布什就职典礼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