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导报:奋斗在枪口下的女性们(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8:18 国际先驱导报 | ||||||||
被绑女记者斯格雷纳:伊拉克噩梦犹在 由于她的努力工作,我们才可以透过由少数当权者所控制的信息壁垒,了解到许多战争冲突的真相。由于她的努力工作,我们才可以知道阿拉伯世界的社会现状,知道他们对于
——《宣言报》 国际先驱导报驻罗马记者丁莹报道 3月4日晚,在终于结束了长达一个月之久的梦魇般绑架经历后,女记者朱莉亚娜·斯格雷纳坐在直奔巴格达机场的车上,在那里等待她的是意大利军用飞机,同车的还有两个保护她的意大利特工,此刻的斯格雷纳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全。回家的喜悦根本无法冲淡悲伤,身心疲惫的斯格雷纳看着窗外满目疮痍想着自己噩梦般的伊拉克之行,让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更大的厄运将降临在这短暂的机场之路上。忽然间,雨点一样的子弹倾泻到车上。她正要同身边的特工说什么,那个人突然扑到她身上,“可能是要保护我,他头部中弹,身子瘫软下去。我意识到,他死了。”斯格雷纳回忆那可怕的情景时说,“救命恩人就死在我的怀里,我甚至能感受他微弱的呼吸,没有比这更让人悲痛的了。”这个救命恩人就是被美军称为“误杀”的意大利特工卡利帕里。 同一天,斯格雷纳经历了人生的大喜大悲。“我曾经认为当我被转交给意大利人时,危险就结束了。但枪击发生了,我们被密集的子弹击中。”或许天堂与地狱仅一线之隔。重新获得自由的斯格雷纳精神上无法摆脱,称自己依然处于“黑暗的日子里”。 而对于伤心地伊拉克,她表示不会再回去,不仅因为恐惧,更主要的是“那里只有占领者、武装人员和恐怖分子,没有给其他人留下任何空间。我们所有人都被视为间谍和敌人”。而且,在伊拉克已无法取得更真实的第一手新闻,“记者要么呆在美军控制下的宾馆里,听他们的一面之词,要么就在外出采访时遭到绑架。我两者都不愿意发生”。绑架者曾警告我‘要小心提防,因为美国人不想你回国’。” 坚决的反战分子和政治家 斯格雷纳1948年12月2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区的一个小城马赛拉(Masera),是一位二战抵抗战士的女儿。年轻时曾在米兰学习。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她为意大利的《和平与战争》杂志工作。 1988年,她为意大利左翼日报《宣言报》担任驻外记者工作。除了记者的身份之外,她还算是一个政治家,是意大利上世纪80年代中和平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意大利人首次认识斯格雷纳是在1981年的10月24日,当时在罗马的人民广场举行的和平集会上,她作为那次和平运动的发起人之一,在集会的结束仪式上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 许多年过去了,她一直站在反对战争,反对压迫和反对不公的最前线。 作为阿拉伯世界的爱好者,斯格雷纳对中东以及马格里布地区的情况了如指掌,同时作为一名坚决反战的战地记者,她长期以来致力于揭露战争对于无辜平民的残忍后果。她在《宣言报》上发表了多篇关于阿富汗以及随后伊拉克战争的文章:在美军轰炸期间她一直在巴格达工作,她也因此获得了“劳动骑士”的提名。 自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斯格雷纳就一直积极从事伊拉克的报道,并多次往返于意大利与伊拉克之间,用她的文字向人们真实地展现了战乱中伊拉克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发生在伊拉克、由于美军占领所引起的种种暴力事件。她在《伊拉克前线: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日记》书中描绘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灾难。 报道伊拉克真相 在去年美军对费卢杰展开大规模武装围剿前后,斯格雷纳当时就在费卢杰与很多独立记者一起对战事进行了报道,并先后在意大利《宣言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炸弹和坦克,费卢杰沦为地狱》《停止屠杀》《费卢杰,每天一个悲剧》等。在这些文章中,斯格雷纳运用大量第一手资料以及详实的数字,对美军在费卢杰的军事行动中违反人权的行为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和强烈的批评。 《宣言报》这样评价斯格雷纳:“由于她的努力工作,我们才可以透过由少数当权者所控制的信息壁垒,了解到许多战争冲突的真相。由于她的努力工作,我们才可以知道阿拉伯世界的社会现状,知道他们对于自由及公正的渴望。由于她的努力工作,我们才可以和中东国家建立直接的联系,共同努力来帮助他们反抗所有的压迫。” 该报国际编辑毛里齐奥·马泰乌齐称赞斯格雷纳是如今“少有的战地记者之一”,并对伊斯兰世界了解很深,致力于报道世界各地妇女的状况。 编辑洛里斯·坎佩蒂则说:“斯格雷纳反对在军队的保护下工作,而更愿意选择做个性化的报道。”她从巴格达发回的最后一篇报道,讲述了被关押在美军阿布格莱布监狱的一名伊拉克妇女的故事,描述了伊拉克城市萨德尔在大选前的情况。 斯格雷纳的男友皮尔·斯科拉里称她是一个发现“那些经常被社会遗忘的人们,并报道他们真实的生活”的人。 斯格雷纳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战地记者让人们了解战争的现实,而不是官方的战争公报和宣传册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