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德国柏林之锁高地锁住对战争的痛苦回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7日09:59 新闻晨报

  9737000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生命,其中500000遇难者是平民;55293500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去了生命,其中24475800遇难者是平民;33000名苏联红军将士、12000名纳粹德国官兵,以及5000名波兰战士在这里战死,他们永远留在了泽劳弗高地。这几句话标在泽劳弗纪念馆的大门处,这个当年被希特勒称为“柏林之锁”的高地,没能锁住柏林的大门,却将那段历史永远锁在了世人的心底。

  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打响的第二天。在苏军向德军阵地倾泻了123.6万发炮弹之后,顽抗到底的纳粹军队被迫退到了泽劳弗高地。

  此地位于柏林以东约50公里处,高居四周地势之上,坡面陡峭,犹如一面厚重的城墙,拦在了苏军向柏林进攻的路上。希特勒的宣传机器自然知道泽劳弗高地的重要性,为了给士兵打气,他们把泽劳弗高地吹嘘为“无法攻克的堡垒”,是坚不可摧的“柏林之锁”。

  地势的险要,精神上的鼓动,加上战争资源的大量补充,纳粹德军确实在泽劳弗高地给苏军制造了极大的困难。全力攻打了将近一天后,主攻柏林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朱可夫元帅打电话向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报告说:“在泽劳弗高地一线遇到敌人顽强抵抗,看来敌人在该地的防御基本上还是完整的……”

  区区20平方公里的一个小山坡,几乎影响了整个柏林战役。

  不忘历史

  “可以告知你的名字吗?”要离开纪念馆时,我才想起,还不知道该怎么称呼这位热心推介“镇馆之宝”的老兄。

  他眉头一皱,耸了耸肩膀说:“对不起,我们有规定,除了负责人外,任何人不得将自己介绍给媒体。”

  对此,我表示理解:“那我只能对你表示衷心的感谢了。”

  “这是应该的,是我的职责。”握手道别时,他又补充说:“其实,我本人非常愿意向你、向每一个来这里参观的人介绍这段历史。因为我是这地方的人,我了解这段历史,而越是了解它,就越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我很怕大家忘记了这些,因为那样就可能使我们对战争丧失了警惕。”

  走入“柏林之锁”

  60年过去了,“柏林之锁”变成了什么样子?带着这一疑问,晨报记者于当地时间2005年5月5日走入了泽劳弗高地。

  天空中漂着絮状的阴云,偶尔会洒落几点阳光,突兀得有些刺眼。远远地望见了一个塑像,像是苏军战士的塑像,看不真切。这就到了泽劳弗高地了吗?

  往前走,身处平常的环境——鸟语花香,再往前,看到平常的公路——车来车往,最后,终于看到了不平常的“门神”——大炮、坦克、“卡秋莎”。

  这可能是每一个造访泽劳弗高地的人对此处的第一印象,毕竟,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而言,这些钢铁大家伙有点陌生,也有份冲击力。

  快步上前,心中在感激这些大家伙,要不是它们的存在,你我可能都会在心里发问:“那个险要的高地在哪呢?”

  经过60年的变迁,昔日的天然屏障已经显得稀松无奇,若无这些铁疙瘩担当无声的向导,追寻历史足迹的人们很可能会对泽劳弗高地视而不见。

  纪念馆依坡而建,除了玻璃大门,就只有3扇很小的窗户,小得像堡垒上的射击孔,一下子就把历史拉近了。怀揣着那份沉重的历史,就会发现更加令人沉重的设计。

  走进纪念馆,一个奇特的雕像迎接着每一位前来拜访的参观者,这是一尊双手抱头的躯体,没有面孔,做工似乎也比较粗糙。用意何在?一时难以完全领会。

  再进里门,一个黑玻璃屏风挡在面前,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军衔、名字和生卒日期。他们是苏军还是德军?一时难以辨别。

  馆内的陈设并不多,几套苏军和德军的军服,一些当年战场上使用的轻武器,数十张老照片和两个模拟战场沙盘。

  今天不是什么重要的日子,所以馆内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算是维持一下秩序。为了得到拍照许可,我向他出示了自己的证件,他惊讶地“哦”了一声,然后边看证件边说:“我接待过中国的参观团队,但还没有遇到过中国记者。”

  “为什么要有战争”

  接着,这位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我当起了讲解员:“这些是那场战斗后所拍的照片,60年前的,你看,照片上已经没有什么有生气的东西了……”

  在他讲解的同时,记者将进门时产生的两个疑问提了出来。他先是快步走到屏风前,指着左边一排说,这里是德军阵亡官兵,右边是苏军牺牲将士。

  “我们把苏军和德军放在一起,是要让大家记住惨烈的历史。在这个高地上进行的战斗,是残酷战争的缩影。这里只是很小一部分阵亡者的姓名,但它们已经足够让我们警醒了。”

  说完这些,他转身看了看那尊奇怪的雕塑,说:“这个雕塑没有名字,每个人看到它可能都有些自己的想法。但我觉得,最典型的看法可能有两种,一是认为这是投降者,双手抱头,表示战争发起人在忏悔;二是战争的受害者,是无辜平民,它可能在痛哭流涕地高呼,‘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我们要遭受这种痛苦?’”

  介绍了一圈后,他特意把记者拉到了一个小窗口前,隆重推荐了他认为最重要的“镇馆之宝”——一本又大又厚的留言簿。

  “许多许多人在这上面写下了心声、签上了大名,他们来自世界各地,用的是各种不同语言,但表达的意思几乎都是一样的。”他很认真地说着。

  如他所述,留言簿上几乎每一页都有“不要战争”,“珍惜和平”,“要友爱”之类的词句和反战符号。

  面对这么多或潦草或工整的留言,虽然有很多看不懂,但仍然感觉心潮澎湃。

  走出纪念馆,登上泽劳弗高地的制高点,终于看清了那最初只是一个轮廓的苏军战士塑像。黄铜铸造的战士一手握着钢枪,一手扶着花岗岩雕成的坦克炮塔。

  在塑像下俯首环顾,众多苏军牺牲官兵的墓碑像军人一样排成整齐的队列,他们牺牲时大多只有20多岁。

  这里就是“柏林之锁”,但这里锁住的只是对战争的痛苦回忆。

  相关专题:纪念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快乐五一
快乐五一放松心情
母 亲 节
温馨祝福送给母亲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