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目标伦敦--恐怖主义仍在行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16:47 世界知识 | |||||||||
石刚 如果说2001年的9.11事件揭开了新世纪恐怖主义袭击的序幕、2004年的3.11事件是对亲美国家赤裸裸的警告,那么7月7日发生在伦敦的爆炸案则是恐怖主义的又一次力量显示。选择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无论是警察、安全还是情报机构,其能力和做法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的CIA、FBI和其他国家相关部门(兰德公司的评价)”的英国下手,昭示恐怖主义在经过短
终于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周密的防范措施和丰富的反恐经验,都没能使伦敦幸免于难,恐怖攻击的不可预测性决定了它或迟或早总会发生,防不胜防。 9.11后,英国紧紧追随美国,无论是打击阿富汗,还是出兵伊拉克,英国都是美国最坚定的支持者。于是,以“ 基地”为主的恐怖组织不断发出“袭击英国”、“给英国教训”的警告。早在去年,伦敦警察局长史蒂文斯就指出,伦敦将面临类似西班牙马德里爆炸案的恐怖威胁。 英国长期面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威胁,因此对恐怖袭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范要高于其他西方国家。9.11 后在防恐怖袭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通过反恐法案、强化执法部门反恐职能、增加反恐预算等,其具体的防范措施包括:所有飞机未经许可不能低空飞越伦敦标志性建筑;办公楼等建筑尽量使用破碎后不会飞溅的玻璃;各机构和公司建立独立信件收发室,并远离主体建筑,以防止邮件炸弹袭击;各机构制定防范恐怖袭击应急预案,制定疏散线路以及建立临时避难所;增派警员,对伦敦地铁和火车站增加巡逻,在一些关键地带部置反恐便衣警察,对可疑人实行随机检查;在重要地段和建筑物周围安装中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仅伦敦地下运输通道就安装了6000个监视器;内政部向各行各业,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及社会福利等重要部门提供安全建议,如不定期向其提供恐怖威胁的书面评估报告或简报等,由秘密保安局或相关机构提出安全建议;加强边境控制,对机场及港口采取特别安全保障措施等等。真可谓精心设防,处处小心。 但紧绷的神经稍有松懈,“达摩克利斯之剑”就落下来了。在防范如此严密的情况下,恐怖分子仍能得手,震惊和伤痛之余,恐怖袭击的不可预测性及其防不胜防的现实使得“下一次”何时到来的担忧又上心头。就连富有经验的英国警方也不得不发出“难以防范”的哀叹。 “扩散性恐怖”——恐怖主义新形式 “基地”完成嬗变,精神统一和行动自主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它较以往更富扩张性和攻击性。 9.11后,美国迅速发兵,以雷霆之势一举摧毁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及其“基地”在那里的老巢,本·拉登也被追得东躲西藏。一时间“基地”及其他恐怖组织将被一举解决似乎指日可待。但随之而来的巴厘岛爆炸案、3.11爆炸案及其他一系列以“基地”名义进行的恐怖袭击似乎在表明,“基地”组织虽然失去了根据地,但能量却在无限地放大和扩展。几乎每一起重大的恐怖袭击的背后都有“基地”的背景,一张几乎笼罩全球的“基地”式网络时刻进行着一种“扩散性恐怖”。是 “基地”出现了变化,还是全球恐怖主义出现了变化? 从“基地”本身来说,该组织内部金字塔式的组织体系确保了领导上的统一。同时在其庞大的基层又有一种呈现“蜂巢”特性的独立小组确保了行动的分散及自主。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本·拉登处于金字塔顶层的模式并没有明显变化,变化的只是其所起的作用。过去,本·拉登一直以行动计划的制定者、策划者、参与者及整个“基地”组织领导者的身份出现。而今天,他在“基地”组织中扮演的只是一种精神象征的角色。本·拉登的号召只是一种模糊的指示,而具体什么时候发动袭击、怎么袭击、谁参与袭击则由各小组独立决定。这种精神统一但行动分散和自主的特性决定了“基地”的扩张性和极富攻击性,也是其生命力强大、屡打不死的根源所在。 9.11之后,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措施,大大打击了“基地”的有生力量,迫使其发生了嬗变。在此情况下,一部分被早早埋藏的“钉子”开始被“激活”并露出地面。 伦敦连环爆炸案表明,“基地”仍具有严密的组织和巨大的破坏能力。尽管今年上半年以来,“基地”除伊拉克以外没有在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恐怖活动,但其潜伏在西方国家的网络依然高效运转。英国是西方穆斯林人口较多的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些伊斯兰移民及其后代表面上已“融入”英国社会,甚至有些就在英国本土出生、成长、接受教育,但其骨子里仍受的是伊斯兰极端文化的熏陶,他们就成为“基地”组织埋在地下的“钉子”。事后调查显示,曾被认为不构成威胁而放弃了对其进行调查的伦敦爆炸案疑犯穆罕默德·西迪基·汗就是一枚这样的“钉子”。 从全球恐怖主义来说,“基地”成了一种“图腾”。“基地”公然向美国叫板,并多次策划重大恐怖袭击,既震惊了西方世界,也使伊斯兰内部的极端组织起而效仿。本·拉登就多次强调,“基地”最重要的任务是鼓动穆斯林参加防御性圣战,帮助培训并领导那些站出来的人。“我必须说我的职责只是唤醒穆斯林”。所以,往往本·拉登及“基地”其他头目几句简单的讲话、几盘录像带,都会在全球掀起一片腥风血雨,“基地”和其他极端组织纷纷响应,本·拉登似乎成了“真主的代言 ”,其所宣扬的思想成了全球恐怖组织共同的精神支持。而其直接领导的“基地”更是摆脱了单纯的极端恐怖组织的地位,上升为一种恐怖“图腾”甚至代表了恐怖主义的意识潮流。 文明的对抗? 本·拉登的初衷是集中打击美国,恐吓分化盟国,而美国发动的是全球反恐战争。就过程和发展而言,“文明冲突” 从一种担心有可能变为现实。 “为什么我们要发动针对你们的圣战?问题的答案十分简单,因为你们攻击了我们,而且仍在继续攻击我们。”本· 拉登在2002年这样说道。 但是,从19世纪以来即开始存在的伊斯兰抵抗运动,通常各自为战,只针对自己国家的世俗政权。虽然,阿富汗的反苏圣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共抗苏联,但大部分人在战争结束后回到了家乡。认为美国是妨碍伊斯兰革命的主要敌人是本·拉登的主要“贡献”。为了将攻击的焦点转向美国,本·拉登花了不少力气,他认为伊斯兰国家世俗政权之所以能够存续,是因为有美国的保护和支持,为达到伊斯兰世界的纯洁,必须打败美国。 有人认为,以“基地”为代表所掀起的全球伊斯兰恐怖主义最终将导致伊斯兰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就起点来看,并不正确,因为“基地”的目标只是美国。但就过程和发展而言,它正在一步步地成为现实。美国加紧聚拢盟友并发动全球反恐战争,迫使恐怖主义开始威胁其他西方国家甚至采取攻击,尽管这违背了“基地”的初衷。 本·拉登及其领导的“基地”长期以来就有这样一种思路:集中打击美国,对其盟友采取恐吓及分离的策略,以软硬两手将美国与其盟友隔离开来。软的方面指采取“引而不发”的警告、恐吓;硬的方面指必要时打击其盟友海外利益,但不直接在欧洲腹地发动攻击。这一策略在9.11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到充分体现——尽管西方利益在海外频频遭袭,但西方本土则一直“风平浪静”。3.11开启了一个直接警告的序幕,此次袭击及他们随即宣称的即将对丹麦和意大利采取行动则可能是一个明显的“直接介入”信号,这必将进一步加剧西方对恐怖主义的恐慌,两者之间的矛盾也会进一步扩大。 “现在最大的危险是我们没有触到所面临威胁的本质,我们在这儿正面临的是一种邪恶意识形态。现在是一场关乎思想、心灵与头脑的战斗,它同时在伊斯兰世界内外发生。”布莱尔的话显然又加强了“文明冲突”的论点。在伦敦遭受恐怖袭击之后,英国右翼分子计划对穆斯林进行报复行动如果这种情况真的成为现实并散播开来,那么“文明的冲突”恐怕将从一种担心真的成为现实了。 伦敦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了,但仍留给国际社会许多思考。也许它将从总体上改变整个世界的反恐局势并使反恐战争得到进一步的加强。9.11之后,布莱尔政府采取的积极跟随美国的策略曾遭到国内许多反对党及公众的反对,但此次事件将使英国公众认识到恐怖主义的现实威胁,并为连任的布莱尔政府赢得不少信任,坚定开展继续追随美国的全球“反恐战争”,美英联盟可能借此机会继续巩固。其他欧洲国家也会因为此次发生在“西方世界内部”的恐怖袭击而加强合作。 总体上看,7月7日的恐怖袭击既可能是恐怖组织重新复出的信号,也是对全球反恐事业的新的挑战,它将影响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国际反恐秩序。英国人可能因为“事情终于发生了”而消除了长期以来“警报不断”的“心理压力”,但西方世界乃至全球则重新背起了一个更为沉重的“包袱”。 相关专题:伦敦再次发生爆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