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正文

域外书情:三种二战经典记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5:45 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王莼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在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前,厄尼·派尔是个浪子。从印第安纳大学休学后,他成为《华盛顿日报》的记者,负责写过航空专栏、见闻录。一九四○年他被派往英国报导英国战役。之后足迹遍及大西洋,太平洋战区。一九四五年四月,他在冲绳岛被日军狙击手杀害,死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这一本名为《勇士》的战地笔记于派尔牺牲前不久出版,它描写了西西里岛、意大利、英国、法国、爱尔兰的战役中的场景。这本战地笔记的震撼人心之处不在它对战争场面的描写上,而是它对于战争中关于人性的细致描述:譬如你会读到美国大兵们在战役间短暂的静夜里是如何忠实地收听德国电台,其间还不忘赞赏德国的音乐节目实属上乘;在诺曼底登陆时,许多冲上海岸的美国大兵肩头背着班卓琴;战役结束之后,派尔发现了一副球拍,完好无损地躺在沙滩上,它曾经是一个美国大兵的护身符。这一切微妙地细节性的描述让派尔的新闻笔法充满了现代感。并由此而让人回味无穷。

  威廉·夏伊勒和埃德加·斯诺是两位影响新闻史的人物。把两个名字放在一起,是因为两人在美国麦卡锡时代都被列入了官方黑名单,事业中断,落魄得不行,但两位都写出了经久不衰的新闻巨作。夏伊勒本来是个潦倒的作家,三十年代为追寻文学梦浪迹欧洲,历史因缘让他成为了美国二十世纪中期顶级的新闻人与播音记者。他的《第三帝国的兴亡》闻名远扬——这本书是在其受政治迫害沦落校园教书的日子里写成的,原书有1245页厚,国内有董乐山先生的译本。但这里要推荐的是他的另一本较为私人的日记体的书,叫作《柏林日志》。这本书里从1934年1月11日起,至1940年12月13日止,记述了作者在柏林、维也纳与布拉格工作其间的种种见闻。在对人对事的刻画上的公正性让人惊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冷静、睿智、严谨、毫无偏见与教条感的历史档案。

  上面说到了翻译家董乐山先生,让我想起他也是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的译者之一。这里要推荐的斯诺的《为亚洲而战》(也有中译本)。斯诺自1928年7月6日到上海,其后受聘于上海《密勒士评论周报》主笔鲍威尔,其间也为《中国周刊》撰稿。1936年他亲临陕西,采访了毛泽东,又随苏维埃部队北上苏联,冲破了西方媒体在红色东方的新闻阻塞。这本《为亚洲而战》中有他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的见闻。笔尖流露出了他对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同情,书中对日本军国主义、苏联布尔什维克、美国左翼势力,以及英法、美国战争策略的看法也有独到之处。

[上一页] [1] [2] [3]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