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纳粹德国曾欲撞击纽约建筑 60年前险些制造911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6:42 世界新闻报

  《世界新闻报》驻德国记者 李 岩

  在二战时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组建了“神风敢死队”,让飞行员驾机撞击美军的舰艇等军事目标。其实,在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也招募了一批“自杀飞行员”,企图撞击纽约高层建筑等目标,差点在60年前就制造了“9·11事件”。

  签下“生死簿”

  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现年83岁的赫尔穆特·舒尔茨就是当年一名“自杀飞行员”。近日,他向媒体披露了6 0年前的往事。

  1944年,舒尔茨当时担任德军运输机飞行员。这年6月的一天,他在梅克伦堡地区(德国东部波罗的海沿岸)的里布尼茨-达姆加登飞机场与两位朋友见了面。这两人告诉他,现在他们属于一个特殊的单位——“第二百飞行大队”。为了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一单位的飞行员都必须要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舒尔茨说:“我当时马上就被这个主意吸引住了,决定报名参加这支特殊的飞行大队。”

  舒尔茨回忆道,他当时在一份文件上签了名。这份文件规定,所有签署这一文件的人必须同意牺牲自己的生命。而签署这一“死亡文件”的飞行员的任务就是驾驶一架装有炸弹的飞机去撞击盟军的舰艇、桥梁和其他军事目标。

  舒尔茨说,他当时报名完全出于自愿。因为“我们当时都是在纳粹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那时都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密谋撞纽约

  据舒尔茨透露,他当时的上司——第二百飞行大队队长海因里希·朗格中尉是使用“自杀飞行员”的狂热鼓吹者。这名纳粹信徒从1943年开始,就提出要设计制造用于自杀性攻击的滑翔轰炸机,而他本人则愿意亲自驾驶这种飞机。194 4年2月,朗格向上级报告说,已经至少有60人自愿报名做“自杀飞行员”,其中有17人签署了“死亡文件”。

  1944年9月14日,朗格向空军总参谋部建议使用远程轰炸机袭击纽约。他在报告中写道,“轰炸机不必带上返程的燃油,而应该装满炸药,去撞击纽约那些高层建筑的底层,因为根据建筑专家的意见,高层建筑因此就会倒塌。”

  事实上,在当时的德国空军内部,除了朗格外,其他纳粹党徒也曾经向上级表达过类似的想法。不过,这种与日后的 “9·11事件”相似的攻击方法并没有马上引起德国军方高层的兴趣,甚至希特勒本人也对这种想法表示过怀疑。

  1944年2月28日,纳粹德国王牌女飞行员汉娜·莱齐在受希特勒接见时,提出了使用“自杀飞行员”的建议。汉娜·莱齐战后回忆说,希特勒当时认为德国的局势还没有到毫无希望的地步,并且实施这一行动的时机也不成熟,因此拒绝了她的提议。

  “自杀飞行员”白送命

  1945年,纳粹德国失败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德国空军才开始重视使用“自杀飞行员”的提议,命令技师设计制造了一种“米斯特尔”型飞机。这种飞机是在一架战斗机上安装一架小型滑翔机,等战斗机升空后,小型滑翔机脱离战斗机,由驾驶员操纵它撞击盟军的飞机等军事目标。

  1945年4月16日和17日,德军为了阻止苏联红军跨过柏林东部的奥得河,动用了“自杀飞行员”去炸毁奥得河上的30多座桥梁。出发前,当时的德国空军第一师指挥官罗伯特·

福克斯少将对将要去送死的飞行员们做了一次战前动员,叫嚣“一定要在柏林和奥得河之间包围和消灭苏联红军”。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一共有39名飞行员驾驶战机去完成自杀攻击任务。但是,只有17架飞机击中了目标,其余的都在空中被苏军的高射炮击落,或者撞击时偏离了目标。实际上,这种毫无意义的行动的军事效果接近于零。苏联红军在几天之内就迅速修好了被炸坏的桥梁,前进进程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

  至于舒尔茨,他虽然签署了“死亡文件”,却未能参加自杀袭击行动。1945年,他被调到纽伦堡去阻击美军,很快被俘虏。如今,年过八旬的舒尔茨终于意识到,当年的“行动简直就是疯狂”。

  

二战结束后,关于德军在战场上使用“自杀飞行员”一事产生了许多传闻,也成为许多军事爱好者和历史学家的热门话题,人们一直都想知道:到底有多少德军飞行员报名做“自杀飞行员”?又有多少飞行员死于自杀性攻击?但是这些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准确的答案。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