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9-11”四周年专题 > 正文

9-11四周年反思全球反恐:世界是否更加安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15:06 新华网
9-11四周年反思全球反恐:世界是否更加安全

资料图片: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遭飞机撞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9-11四周年反思全球反恐:世界是否更加安全

资料图片:熊熊燃烧中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


9-11四周年反思全球反恐:世界是否更加安全

资料图片: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爆炸后倒塌


9-11四周年反思全球反恐:世界是否更加安全

资料图片:纽约世贸中心成废墟


  编者的话:当本期杂志送达读者手中的时候,我们即将迎来9·11事件四周年纪念日。

  4年前的那一天,象征美国光荣与梦想的世贸中心双子塔在全世界的注视中轰然倒塌,3000多无辜生命在恐怖分子丧失理性的罪恶行动中与亲人永别。恐怖和反恐,从那一天起成为国际政治演进的一条主线。

  4年来,反恐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这个世界,小到登机检查、银行储蓄、出门旅行等个人生活琐事,大到反恐立法、政权变更、国家关系等国家或国际大事。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正处在一个与全球恐怖主义作斗争的时代,斗争的终极目标是人人免于恐惧,而不是特定国家的绝对安全。

  每到周年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回溯与反思。虽然我们从不否认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也从不怀疑反恐的正当与合理,但是,梳理4年来这个世界为反恐走过的历程,还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8月中旬,我们邀请了四位国际问题研究资深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伟、

清华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楚树龙、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姜长斌,围绕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座谈,摘其要者与读者共享。

  反思之一:世界更安全了吗?

  如果在今年初提出这个问题,也许不少人会回答是。的确,到2005年初,美国的反恐战争看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阿富汗的卡尔扎伊政权走上了正轨,塔利班已渐成往事;伊拉克的民主进程正按美国的计划展开,虽然袭击不断,但美国牢牢控制了局势;不断有基地组织骨干落网的消息传来,基地组织近乎瘫痪,本·拉登虽然还在东躲西藏,但美国官方对很快抓获他充满信心;马德里3·11事件之后,虽然发生了别斯兰人质事件,但那毕竟离西方太遥远,一年多的平安无事让人对恐怖活动渐渐放松警惕。

  于是,在2005年整个上半年,鼓励自由、颜色革命、大中东计划占据了美国外交的主要日程,反恐虽然还在继续,但似乎已不再是首要任务。

  7月7日的伦敦连环爆炸案彻底击碎了这种幻觉,其后接踵而至的第二次伦敦爆炸案埃及沙姆沙伊赫爆炸案孟加拉国全国性系列爆炸案让人们再次心生疑虑:经过4年的反恐斗争,世界更安全了吗?

  正视国际反恐成果

  李伟:对于4年来的反恐成果,很难进行准确评估。因为有大量被挫败的恐怖袭击事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假设恐怖组织策划10次恐怖事件,有9次被挫败,但最终发生的那一次造成的影响远远要大于那9次。

  应该看到,在国际上,各国对反恐的认识都提高了,大部分国家已经把反恐纳入了国家的安全战略之中。不同性质的区域组织目前都把反恐作为区域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联合国通过了一系列反恐决议,成员国把反恐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决议形式规定下来,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比较松散的反恐联盟,不管这个联盟在伊战后处于什么状态。这些成果在9·11以前是没有的。

  楚树龙:从美国国内来观察,应该说美国反恐措施有一定成效。从9·11到现在,美国国内没有出现重大的恐怖活动,这点其实很难做到,因为美国面积那么大,美国基本上还是个开放的社会,即使9·11之后加强了反恐措施,前往美国的人数也没有减少多少。美国本土4年来没有发生严重恐怖活动,与美国在各个方面加强反恐措施有关系,美国建立了国土安全部,加强了联邦调查局的情报工作,并不断强化公民的反恐意识,即使在总统大选期间,布什总统也一直绷着反恐这根弦。

  越反越恐不容忽视

  王逸舟:这几年的反恐,一般人都能感觉到,一方面是投入增多了,重视程度提高了,另一方面虽然美国安全程度提高了,但从全球范围讲,确实让人感觉反恐斗争带来了一些始料未及的后果,或者说反恐斗争是越反越恐,此起彼伏,防不胜防,恐怖主义的阴影不仅没有消退,还有加重和扩展的趋势。

  楚树龙:从全球范围来观察,反恐的成果并不显著,越反越恐的说法,我看基本也成立。9·11以前,世界上造成重大伤亡的恐怖事件是零星的、偶尔的,大约两年一次,9·11特别是反恐战争打响以后,恐怖活动的频率、破坏性都大大提升。墨西哥《千年报》曾进行统计,自伊拉克战争以来,恐怖袭击案件增加了两倍多,从2003年的175起增加到2004年的625起。如果评估反恐成果,我看区别美国内外是很重要的,反恐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看到曙光,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也值得大家反思。

  反思之二:恐怖主义为何难以根除

  在伦敦爆炸案发生后,媒体纷纷报道全球恐怖主义组织的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基地等恐怖组织利用网络传播恐怖意识和招募成员,全球出现所谓基地主义等。这一新动向表明,恐怖主义还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恐怖主义的斗争将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存在。

  那么,恐怖主义为何如此难以根除呢?

  恐怖分子散布全球

  李伟:4年来,美国对基地等恐怖组织的打击成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恐怖组织在阿富汗的有形训练基地被打散了;支持它的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了;大约2/3的骨干成员被打死或被活捉;很多恐怖事件被挫败。

  但是,在9·11以前,基地曾在阿富汗培训大量人员,这些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在阿富汗基地训练后,经过洗脑,成为恐怖骨干,加入基地组织。并不是所有的受训者都可以成为基地成员,他们有一个很严格的选择标准。经过严格考察后,只有大概不到10%的人可以成为基地骨干,得到本-拉登的接见。他们已经分散到60多个国家去组织活动,具体人数并不是很清楚。

  其次是没有纳入基地组织的受训人员。他们不仅接受策划恐怖活动的方式方法的训练,而且在意识形态上被洗脑,然后回到各自国内发展恐怖组织。

  第三个层次就是基地的同盟军。9·11前,主要是在沙特、埃及等国的组织,基地第二号人物扎瓦希里就是埃及伊斯兰圣战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之一。9·11后,又有新的组织主动投靠基地或宣称愿意加入基地组织。如伊拉克的扎卡维,虽然到过阿富汗,但他并没有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成为基地老三,他的组织和基地还有一种竞争关系。

  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的这种全球分布容易使人产生错觉,好像各处都有基地活动,其实很多并不是本·拉丹在坐镇指挥,都是独自运转,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起作用,使得基地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恐怖运动。

  策划与执行分离,恐怖头目很难追捕

  李伟:以前的很多恐怖组织,如拉美的光辉道路,领导人都是教授、学者。而现在的基地组织,是企业型的。拉丹有自己的企业管理办法,基地在世界各地有核心成员,也形成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相互独立,资金和恐怖活动也是完全分开的。

  每个恐怖组织也分成不同的层次。例如有两三个核心成员,他们自身并不直接参与恐怖袭击。近年发生的许多自杀性恐怖袭击的实施者,都是被招募来的人,而不是恐怖组织成员。因此,即使抓住自杀爆炸未遂者,从他们身上也根本得不到有价值的线索。有人可能认为恐怖分子搞自杀式爆炸,不就越炸越少了吗?其实不是这样。他们有一整套的程序来对爆炸执行者进行洗脑、隔离、侦察部署等等。而社会上有许多恐怖分子的同情者和支持者,这是恐怖组织到现在依然不断发展的因素。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同情者和支持者呢?其中的因素很多,而反恐战争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有人研究,向一个年轻穆斯林灌输极端理念,在9·11以前大概需要10年时间;9·11后只需要1~2年甚至更短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英国从事恐怖袭击的人,并不是外国人,而是英国本土的普通人。

  恐怖活动有深刻历史根源

  王逸舟:就我个人判断,目前全球恐怖活动主要有三大分布地带,并有不同历史根源。

  第一个是原苏联东欧地区,不完全与9·11事件有关,9·11可能起到一种启示和刺激作用。苏联解体后,曾经被压制的分裂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主义重新抬头,例如车臣恐怖分子制造的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亚等国出现的刺杀总统、炸公共汽车、炸警车等恐怖事件。原苏联有130多个民族,这个庞大帝国瓦解带来的冲击波,绝对不是几年能够消除的。

  第二个是南亚、东南亚一带,这一带的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教派、边界、民族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积怨,历史纠纷盘根错节。比如南亚,面积不大,人口高度集中,先天的资源紧张与后天的社会、种族、宗教积怨纠缠在一起,使恐怖活动成为该地区的常态。

  第三个在9·11之后占据中心位置,是所谓的伊斯兰恐怖势力滋生的高危地带,这个地带从北非开始,从摩洛哥、利比亚、苏丹一直到中东,再到西亚,并蔓延到东南亚,如印尼和菲律宾。这是一个广阔的穆斯林世界,穆斯林世界和西方是有很长时间的历史矛盾的。历史上西方曾发动十字军东征,向两河流域、耶路撒冷、巴比伦发动讨伐穆斯林、讨伐异教徒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数百年,出现很多屠城现象,给双方都留下隐痛。记得布什总统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这次打击阿富汗塔利班的战争是一场新的十字军东征,话一出口即在整个阿拉伯世界引起轩然大波。

  我们说反恐斗争越反越恐,其实最重要的还不是前两个地带,矛盾最集中、最突出的还是这个弧形地带,而且温度越来越高。

  反思之三:为什么存在反恐双重标准

  车臣的恐怖分子跑到英国,可以得到政治庇护,在某些国家犯下恐怖罪行的恐怖分子和组织,在美国却能自由地活动和获取资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西方国家奉行反恐的双重标准,对于己有害的恐怖组织,严厉打击绝不手软,对与己无关的组织,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反恐双重标准已成为危害国际反恐合作进程的一大因素。

  恐怖主义的定义到现在依然无法统一

  楚树龙:反恐双重标准首先体现在如何给恐怖主义下定义上,目前还没有办法形成统一意见。9月要开联合国首脑会议,联合国为首脑会议准备了一个《成果文件草案》,但各国对草案中的恐怖主义定义分歧严重,使本届联大迟迟拿不出正式文本。

  从世界范围看,反恐标准主要还是美国的、西方的,标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目的和手段的区别。一般来说,人们是通过手段来界定恐怖主义,只要是通过恐怖手段对无辜平民造成伤害都算恐怖主义。如果大家都强调手段,应该说是容易达成一致的,但是为什么说美国搞双重标准?是因为美国有时是按手段来界定恐怖主义,有时又按目的来界定。对于攻击美国和西方目标的行为,美国按恐怖手段来界定,认为是恐怖主义,但是对诸如车臣非法武装等民族分裂势力,美国又按目的来界定,认为不算恐怖主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很多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都得不到美国的认定,这些国家的反恐也因此得不到美国在冻结资金、协助抓捕等方面的支持。这是明显的双重标准。

  美国借反恐推行全球战略

  李伟:美国一方面打击恐怖分子,一方面或明或暗地支持一些国家的恐怖分子反对该国政府。美国政府下属的职能机构如中央情报局、美国国会的一些基金会以及受美国影响的非政府组织一直是美国反恐双重标准的忠实执行者。美国的双重标准使其他国家在反恐斗争中很难合作,并鼓励了其他国家的恐怖分子。

  楚树龙:在双重标准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如何看待美国借反恐谋求全球战略的问题。从这点上讲,9·11事件帮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忙,使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得势。新保守派有一整套全球战略主张,没有9·11,没有反恐,他们这一套不一定能在美国国内得到认可,能行得通,但是9·11以后,他们可以借助打击恐怖主义活动推行全球战略。

  借反恐之机,美国军费实现了大幅增长,美国扩大了在全球的军事优势,美军调整了在全球的部署,进入了以前无法涉足的中亚等地区。同时,美国也加强了对美国要反对的力量的打击,比如伊拉克。

  姜长斌:阿富汗战争是9·11之后美国处于一种非常激烈的情绪下的结果,但到伊拉克战争时,美国已经变得很清醒,就是要拔掉萨达姆这颗钉子。因此,反恐战争对美国来说有一个战略变化,一开始目的很清楚,就是针对拉丹和基地组织,后来把它与推行全球政治军事战略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不执行双重标准。

  反思之四:反恐到底是不是文明的冲突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理论。根据他的说法,整个世界的版图可以大致分成几个文明区块,如伊斯兰、儒家、佛教以及西方基督教文明,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动乱的根源。

  9·11事件至今的一连串恐怖袭击,看似不断验证了这套理论,媒体也有意无意用文明冲突的观点来观察反恐斗争中的现象。但是,反恐到底是不是文明的冲突呢?

  文明冲突论于史无据,与现实不符

  李伟:我不认为反恐与文明冲突有必然联系。把反恐与文明冲突联系起来,容易产生误区。恐怖主义并不代表整个伊斯兰文明,美国在反恐的具体做法上,比如虐囚事件和古兰经事件,有可能引发文明冲突的效应,对广大伊斯兰世界造成伤害,但在大的战略上,反恐不是反伊斯兰,而是反恐怖分子。

  楚树龙:作为一个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体会和观察,我是百分之百反对将恐怖主义与文明冲突联系在一起的。从历史上看,不同文明从来都是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历史上从来就没有说哪一个文明和哪一个文明是截然对立的。其次,恐怖主义与文明冲突有关也不符合现实。因为同一文明内也存在恐怖主义,比如爱尔兰共和军。美国境内也有本国恐怖组织和恐怖分子,当年俄克拉荷马联邦大楼爆炸案一发生,大家都怀疑是外国人干的,最后查实是美国白人干的。

  姜长斌:恐怖主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回答的是,恐怖主义不是什么?可以肯定,恐怖主义不是宗教之间的矛盾,也不是文明之间的矛盾。

  我记得9·11后美国使馆官员找中央党校教授谈恐怖主义的问题。我说,恐怖主义的根源是当今世界贫富两极分化严重,政治秩序极端不公正。美方官员说,你说得不对,拉丹本身就是一个大富翁。我说这没有关系,恐怖主义是一种政治形态,恩格斯本人就是资本家,同样倡导共产主义。基地之类的恐怖组织是在极端贫穷、政治不公正的土壤中产生的,更多地表现在伊斯兰世界,因此我们没有办法在谈恐怖主义的时候不谈文明问题、不谈宗教问题。但是,必须非常清醒地看到,恐怖主义不是宗教冲突,也不是文明冲突,将文明冲突论说成政治冲突论似乎更恰当。从历史上看,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有一个共同的源泉,基督教的圣经旧约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都源自犹太教的先知书。由此可见,不同文明是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9-11”四周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