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想像亚洲的未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1日14:46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许瑛/上海报道 日本逐渐变“小”,加尔各答成为世界首都,马来西亚成为样板…… “亚洲的文化和历史经验,从过去到现在,超过了人类经验的一半。如果我们继续忽视它,我们将会虚弱无力。”美国著名中国历史和地理学家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一书的
亚洲的觉醒已经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龙和印度象的腾飞被世界瞩目。 亚洲又是现今世界上纷争与冲突最多甚至最激烈的地区,从阿富汗到伊拉克,从巴以纷争到朝核会谈。 一个如此纷繁复杂又极具潜力的地区,将有着怎样的未来?亚洲的各个国家,在这个未来中又将扮演怎样的新角色? 8月20日至8月24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荷兰国际亚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四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吸引了来自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8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学者。 中美与亚洲共繁荣 日本宫崎国际大学助教授、政治学博士洪停杓是韩国人,经常被日本防卫厅请去做咨询,而从小父亲就教他用韩语诵读中国的古典文学。 洪停杓相信:过去是美国领导亚洲,将来是中美与亚洲共繁荣。“2003年APEC会议,胡锦涛与布什的会面让中美关系更进一步。前不久,关于改革联合国安理会的问题,美国也显然考虑了中国的影响,对四国提案表示了反对。”他认为中美关系正越来越紧密。 而毋庸置疑的是,这两个国家,无论哪方,将来在亚洲的地位都会上升。对美国来讲,“虽然它不是亚洲国家,但是太平洋把美国和亚洲连在了一起”。 “同时,中国地位的上升也不可否认。” 洪停杓说,“2004年中国和日本的贸易已经超过了美日贸易。中国在经济上的腾飞必将引领亚洲。” 他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察: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起来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起来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也要起来了。而且中国的速度更快。 日本逐渐变“小” 那么,日本呢?北海道大学大学院国际新闻与传播研究院讲师做了一个手势:用两只手圈成一个圆形,逐渐缩小。“日本在亚洲的地位会这样逐渐变小,最后成为一个重要的协调者。”他说。 虽然日本一直是亚洲合作的积极分子、东亚共同体积极的倡导者,“但是历史问题限制了日本的发展。如果它过于强大,必将招致周边国家的顾忌。”渡部淳说。 8月20日,日本《朝日新闻》说,日本在亚洲的分量将越来越轻。为了争取“四国提案”的联合提案国,日本外相町村信孝竭尽全力,却收效甚微。今年6月,町村外相对文莱、柬埔寨和越南的访问,却只换得三国“还要讨论讨论”的回答。 而在经济上,日本也已今非昔比。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说:“日本是很先进,但是国内市场很小,所以最近几年经济的恢复性增长还有一定的难度。” “加尔各答才是世界首都” 印度崛起也成为一个热议的话题。“中国的经济增长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惯性,印度也会产生这样的惯性。”美国托莱多大学亚洲研究所主任、经济学教授张欣说。 而更有优势的是印度人的大脑。张欣举了个例子,在他学生在美国开的电脑公司里,同样的印度雇员比中国雇员做软件要好得多。“因为他们不仅软件业发展较好,而且与世界接轨。” “印度就像香港,英国殖民者留下了很多规范的金融和法律体系。”张欣认为,这些条件让印度比中国更容易融入世界。 但是,在印度的这些光环下面,还有很多不光鲜的地方。记者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与会的印度学者一般都使用老式的胶片相机,而中国学者一般都使用数码相机。 日本索菲亚大学种族政治博士研究生、印度人萨利·奥古斯丁,对大会一个名为“上海:21世纪世界的首都?”的讨论表示了不同的意见,他说:“实在要找出一个城市作为世界首都的话,那应该是印度的加尔各答。” 他说,在拥有2500万人口上海,你看到的是高楼大厦和满街的汽车;在拥有3000万人口的加尔各答,你将看到高楼大厦和动物拉车共存的画面。 “要知道世界上有很多富人,但是穷人更多。现在世界上有10%很富有的人,20%很贫穷的人。而加尔各答反映的才是世界的真实面貌。” 大城市群落取代国家联盟 一直以来,被学者们常常提起的亚洲一体化的话题现在却遭到了广泛的否定。不仅因为亚洲有着太多不同的语言和宗教,“还因为亚洲国家还存在很深的矛盾,让彼此出让一部分主权来形成一体还不太实际。”洪停杓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高级讲师黄小明提出,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群将被越来越重视,国家的概念将被淡化。 与欧洲关闭的地区主义不同,亚洲的地区主义是开放的,所以亚洲要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将非常困难。黄小明认为,国家作为主导的未来很难再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这样的经济群落将成为未来世界的主体,它们之间的合作可能比国家间的合作更直接。 这样的趋势在国际上早已发展起来。2002年世界人居日的主题就是“城市与城市的合作”。在北京申奥、上海申博的过程中,它们的国际城市就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马来西亚成为融合样板 在马来西亚的人口中,马来人及其他原住民占66.1%,华人占25.3%,印度人占7.4%。马来西亚人也因此产生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亚洲观。 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山姆苏·A·B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亚洲人在马来西亚的融合证明整个亚洲的文化是可以融合的。 他说,亚洲文化还是有很多一致的。譬如,欧美人不吃动物的胃,但是亚洲人基本上都吃,这就是我们的共同点。 和他有着共同观点的印度德里经济增长研究所社会结构与社会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澳大利亚裔的帕特里希亚·罗宾·乌布罗尔,在研究印度的年历的时候发现,中国30年代发行的一张新年版画和印度的几乎一样,只有在一些细节上有些区别。她说:“这个现象提醒我们,中国和印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共同的东西。” 所以,在这位马来西亚教授的想像中,亚洲将展现出一幅融合的景象。“即使中国变得非常强大,它在能源方面的弱点,也需要像马来西亚这样的亚洲国家,通过保卫马六甲海峡的安全来帮助它克服。” 亚洲爆发危机的可能性 不过,也有人在冷眼旁观,比如清华大学中法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任让-吕可·多米纳克,这个法国人的中文名字叫杜明。1998年,杜明在欧洲写了一本名为《在危机中的亚洲》的书。现在,他说:“亚洲已经进入危机到一定程度了,如银行业的一些问题可能还会导致金融危机。但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危机。” 作为法国外交部顾问的杜明指出:“上海、北京、武汉等中国城市学到了很多西方的模式,但是没有找到自己的模式,这在全亚洲都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日本和印度也是。”他认为,对西方过分迷信,还会影响亚洲在政治上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而在经济学教授张欣的眼里,石油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未知数。目前,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石油消费的重要地区,日均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每日消费的8200万桶石油中的40%。亚洲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全球平均速度,2004年比上一年增长5%,快于世界3.3%的平均增速。 要避免危机,“一要找油,二要找油的替代品和省油的办法。”张欣说。 印度旁遮普大学近代史博士卡姆来什·莫罕还提出,亚洲迅速成长起来的消费一代也将导致危机。 “在印度和中国,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印度现在有四亿中产阶级,中国也有很多。他们迅速成长起来的消费能力,让他们着迷于超过本身需要的漂亮的衣服,享受超量的美食,进行高档的瘦身服务等等,只把很少的空间留给书本。这将为亚洲的未来带来灾难。”她说。 “我们应该看到欧美的人口结构,他们正在衰老,而亚洲还很年轻。现在是亚洲的机会了。”莫罕说。■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