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专题 > 正文

美国新奥尔良遭遇天灾人祸 救援警察杀人打劫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5日04:38 重庆晨报
    夺命飓风过后,搜寻尸体的工作可能要在数周以后才能开始,更不用说清点死亡人数了。目前,已确认的死亡人数为198人,失踪人数超过2万。许多人认为最终死亡人数可能数以千计,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新奥尔良灾民感到失望和悲愤的,不仅是“天灾”,还有“人祸”,救援警察到处趁火打劫,杀人放火。

  妇女不敢单独上厕所

  新奥尔良警察和国民警卫队3日关闭曾作为灾民避难所的超级穹顶体育场和国际会议中心。走出临时避难所的众多灾民讲述了过去几天他们在那里的痛苦经历,以及警察的种种暴行。

  
灾民史蒂夫·班卡对路透社记者说:“2日晚上,一名小伙子听到一名女子的呼救声,跑到街上寻求军队帮助。当他试图拦下一辆警车时,警察一枪打死了他。”

  灾民韦德·向记者讲述了另外一件事。“2日晚上8点左右,警察击毙一名16岁小孩。当时,小孩正走在大街上,但一辆警车撞倒小孩。接着警察走出警车,朝小孩头上开了一枪。”

  小孩尸体在3日早晨就停放在会议中心入口处,他的一个家人接受了路透社记者采访,却不愿过多谈论这件事。不过,她谈到避难所内糟糕的治安状况。她边哭边说:“到处都在发生强奸案,妇女不敢单独上厕所。他们强奸妇女,还割破她们的喉咙。”

  警察阻止记者采访

  还有灾民们说,国际会议中心内停放着22具尸体,但警方对此予以否认。当路透社记者试图进入会议中心临时停尸房时,警察拦住记者,并威胁要殴打记者。

  一名自称“禁令者”的新奥尔良网民在网络日记上揭露,当地警察在救灾期间趁火打劫,抢劫银行、车行和枪械店。

  警卫队只顾打牌

  新奥尔良市警察局副局长W·S·赖利3日公开批评联邦政府及国民警卫队灾后救援不力。

  赖利对法新社记者说:“我们盼望着从联邦政府那里得到更多帮助,我们希望政府能在24小时内作出回应。可前3天里,我们孤立无援。”

  “国民警卫队在飓风来袭48小时后驾驶40辆坦克赶到。他们将坦克开来,然后倒头大睡。前3天里只有警察局、消防局同少数公民孤军奋战。我们这里在死人,而国民警卫队却坐在一旁打牌,”赖利非常不满。

  赖利坦言,“如果这就是我们的(军队),我明白为什么我们赢不了伊拉克战争了。”耿学鹏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新奥尔良难民基本疏散

  城市排洪晾干需9个月,灾民两年无家可归

  美国政府3日继续紧急疏散新奥尔良市被困居民,在被媒体称为“历史上最大的空中救援行动”中,已有约4.2万灾民被运往安全地点。其中包括超级穹顶体育场中的全部灾民。

  滞留在新奥尔良的数万难民终于基本疏散完毕,一个曾居住48万居民的旅游名城竟成了地地道道的“死城”。

  历史最大规模空运

  美国运输部长诺曼·峰田在华盛顿说:“事实上,几乎是从零开始,我们组织了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运输行动向新奥尔良提供补给并撤出人员。”美国官员们表示,约有40家军用或民用飞机参与了救援行动。峰田3日还说,他已要求国防部将一批后备军舰投入救灾工作。

  法新社报道说,美国运输部还提供了1100多辆大客车用于转移灾民,并组织了一辆火车准备在3日运送新奥尔良地区的受困人员。运输部还安排了1300多辆卡车向灾区运送了大量的食品、水、防水布和冰,紧急支援灾民。

  负责救灾的官员3日早些时候说,已从新奥尔良撤离了4.2万人。美国军方在救援行动之初,初步估计约要在新奥尔良解救6万到8万灾民。

  美联社4日报道说,美国联邦紧急措施署征用了3艘游船,自下星期起这3艘游船将成为灾民的临时住所,估计最多能安置7000名灾民。

  城市得荒废9个月

  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负责重建工作的克雷格告诉外国外交官,直到明年夏天,新奥尔良的重建工作才能启动。他说,新奥尔良排洪工作可能需要6个月的时间,而这个城市完全干燥可能需要另外3个月时间。在那以后,还需要清除物体碎片等危险物品,然后才可以开始重建工作。被疏散的灾民可能需要住在政府提供的房子里长达两年。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4年前得到风灾预警

  布什反恐不顾百姓

  据英国广播公司和《独立报》4日报道,人们在墨西哥湾地区过度开采石油及种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以及布什总统不适当地削减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防灾预算,是导致此次新奥尔良市飓风过后“水淹七军”的主要原因。

  4年前预警风灾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最近对新奥尔良地区的一系列环境报告,几乎无一例外地准确预测到如今在这儿发生的可怕情景。甚至一篇4年前刊登在一份科学杂志上的文章也警告说,飓风引发的水位上升将会把整个城市淹没,新奥尔良届时只能坐以待毙。美国地质研究学会的知名专家莫尔顿认为,人们急功近利地在墨西哥湾过度开采石油和天然气,也进一步导致了三角州的下沉。

  防灾为反恐“让路”

  其实,早在2001年年初,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就曾警告三大最有可能发生的灾难将威胁美国,它们分别是新奥尔良市可能遭到飓风袭击,旧金山可能发生强震以及纽约可能遭到恐怖袭击。可是当时布什总统却对这些警告不以为然,后来甚至还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划归到以“9·11”灾后组建、及反恐为主要任务的美国国土安全部名下。结果,用于防范洪灾的预算被压缩了80%%,加强防洪堤建设保护新奥尔良的工程37年里被首次搁置,为可能发生洪灾作出的撤离灾民的预案也被丢弃在一边。袁海

  荩布什总统老是说要保卫国家,可是我的家在哪里?

  布什计划再赴灾区

  据中新社电美国总统布什3日命令7000多名现役军人开赴南方飓风灾区,全力抢险救灾;其主要阁僚也将纷赴灾区,试图挽回目前救灾反应迟钝造成的不利影响。4日,布什计划再赴灾区。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周日将前往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州,国务卿赖斯将前往其故乡阿拉巴马州的莫比尔。

  “飓风”明年刮向布什

  如果说在这之前,美国民众对于伊战久拖不决的不满还只是星火点点,那么可以说,飓风“卡特里娜”已经将这些星火煽成了一团团猛烈的火焰。翻开美国的各大报纸,铺天盖地的都是对布什政府赈灾不利的批评之声,甚至有人将这次飓风灾害与“9·11”相提并论。记者就此电话采访了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专家倪峰。

   灾害凸现政策漏洞

  “客观上来讲,造成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此次飓风灾害的严重程度非常罕见。”倪先生说,“但同时,风灾也毫不留情地揭开了布什政府重外部安全,轻国内管理的政策漏洞。”

  “9·11”事件后,布什以“战时总统”的姿态推出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反恐和国家安全成为美国政府优先考虑的重点,而对国内经济发展和灾害防治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反对派的声音也遭到全面压制。

  飓风警报早已发出,灾害损失为何仍如此巨大?对此,倪先生认为,为了应付战争,布什政府将大量的国民警卫队派往阿富汗和伊拉克,而本应用于赈灾的资金也被大量挪用。这也就是飓风灾害发生后,人员转移迟缓,大量人员和物质损失的主要原因。

  明年中期选举堪忧

  倪先生认为,飓风灾害不仅对布什的权威是一个大的挑战,同时也为美国国内反布什的力量提供了一个好的舞台,以民主党为首的反对派必将拿风灾大作文章。

  倪先生介绍说,布什政府的支持主要来自于美国南部和中西部,而此次受灾的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正处于南方。此次风灾受害最深的大多数是黑人和穷人等下层民众,他们对布什政府的不满必将动摇到布什和共和党在这一区域的基础。

  明年时值美国国会中期选举,天灾加人祸,共和党继续把持参众两院的前景堪忧。本报记者吕骏

  美国向欧盟北约求援

  据中新社4日电欧盟和北约官员4日称,美国已经向这两大组织请求获得紧急援助,向其提供其毯子、急救装备、运水车和食物等赈灾物资。

  据美联社报道,欧盟委员会负责环境事务的委员斯塔夫罗斯·季马斯说,欧盟25个成员国准备向美国提供援助,以缓解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的重灾区的“人道主义灾难”。

  欧盟委员会称,美国政府提出获得50万份已经准备好的食物、成千上万条毯子、急救用品以及数辆送水车,以便为灾民提供清洁的饮用水。

  北约组织也发表声明表示,也已收到美方正式的救援请求,要求向从新奥尔良和其他地区疏散的成千上万名美国人提供食物配给。

  美军家属遭遇飓风回国探亲空军优先

  美国军方3日说,由于密西西比州一个空军基地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军方准许从这个基地派往阿富汗和伊拉克等地的300名空军士兵回到“大本营”,协助基地和留在那里的家人渡过难关。但是,与空军相比,同样是家人有难的美国驻外士兵,在伊拉克的地面部队只有在家人有伤亡的情况下,才能回国探亲。

  在这次飓风灾害中,美军位于密西西比州比洛克西的基斯勒空军基地受灾严重。因此,军方决定把从这个基地派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等地的约300名美军士兵紧急召回。

  美国空军发表声明说,这些回国士兵包括现役军人和预备役军人。他们将提前结束驻外服役期,返回“老家”基斯勒空军基地。回国后,他们将照顾自己的家人,并协助基地的救灾重建工作。但是,美军并不要求他们参加其他救灾工作。此外,美国空军方面还说,基斯勒空军基地原本要派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近100名空军士兵也将留在基地协助救灾。美军将从其他空军部队中抽调人员代替他们。据新华社

  相关专题: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