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选经济问题成两党争夺关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8日05:14 深圳特区报 | |||||||||
德国于9月18日迎来联邦议会选举,执政的社会民主党(社民党)和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展开对决,两党领袖格哈德·施罗德和安格拉·默克尔对总理宝座的争夺更达到白热化。经济问题是此次大选的关键。德国经济必须改革,两党的争夺正集中于此。 社民党之痛处施罗德“提前自杀以免被杀”
今年5月22日,在德国人口最多的北威州议会选举中,反对党基民盟打败了在这个地区执政39年之久的社民党。至此,德国的16个州中,社民党只控制了5个州,而6年前,这一数字是11个。遭遇惨败的施罗德总理被迫宣布,提前举行全国大选。 然而,这个决定被刻薄者比喻为“提前自杀以免被杀”。当时的民意调查显示,社民党的支持率低于对手基民盟17个百分点,92%的受访者认为社民党肯定会输掉大选。 施罗德和社民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议会上院已被反对党基民盟把持;施罗德推行的经济改革计划搁浅;德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达到了二战后最高的12%;公司倒闭数量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社民党的支持率则降至二战后的最低点。 施罗德2002年凭借微弱优势获胜,再次执政。一上台,他就加快了经济改革的步伐,推出一系列措施:削减企业税率,降低外国劳工进入德国的门槛,改革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这些措施单从经济学角度判断,的确有实行的必要,但在政治层面却大大触动了社民党的传统支持者,甚至许多普通民众。有学者说,施罗德推行必要的改革,却背叛了自己政党的灵魂。施罗德认识到德国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然而社民党作为一个整体却没有。 基民盟之选择 默克尔“铤而走险” 与施罗德无法赢得自己政党信任相反,基民盟的默克尔牢牢地把握着基民盟的领导权。 意识到经济问题是这次大选的关键,默克尔为自己选了一位抢眼的搭档。今年8月,默克尔邀请62岁的基希霍夫出任影子内阁“财政部长”,基希霍夫主张给德国经济以“自由化的迎头一击”,以统一税率取代现有的复杂税制。 曾在宪法法院担任税收顾问12年之久的基希霍夫说,他12年的工作实际上是去修理一台根本无法修好的车。他认为,目前德国个人和企业的负担过重,因此提议对年收入的3.8万欧元以上部分实行统一的25%税率,对个人和企业一视同仁。 这是个颇为大胆的设想,也比基民盟原来的立场要激进得多。支持者认为,这将一举激活经济,使德国变为远比现在更有吸引力的创业地点,从而大幅度增加就业。但反对者认为,这一措施完全站在有钱人立场。德国是个典型的社会福利制国家,习惯了高福利的德国民众对相对温和的施罗德的改革都不“感冒”,对基希霍夫的激进观点更觉忧心忡忡。不过,民调显示,尽管只有38%的人赞成基希霍夫的税制改革,但有高达50%的人更愿意选他而不是现任财政部长汉斯·艾歇尔掌管德国经济。 东西德之差距 谁能修补嫌隙 与经济问题交织在一起的,还有原东德和西德地区的分歧。德国统一已16年,然而两个地区在各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 西德人不满于每年政府给东德900亿欧元补贴,而东德人也不买账,认为西德人工资高,态度傲慢。东德地区的失业率也远高于西德。 根据目前的民意调查结果,默克尔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来自原东德地区的总理。然而,许多东德人为她高兴,却不认同。 默克尔在竞选中承诺,要打破东西德之间经济发展的壁垒,但分析人士担心,这次大选不但无法修复两个地区之间的政治、社会嫌隙,反而有激化矛盾的危险。徐海静(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专题:关注德国总理大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