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女士很想改写德国的历史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11:02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由珊珊 □特约记者黄文峰 安格拉·默克尔很想改写德国的历史。 在9月18日德国第16届联邦议院的选举中,以默克尔女士为党主席的在野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以微弱优势超过执政的社民党。这意味着,如果能实现组阁,默克尔将成为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现在,她正寸土不让地为自己争取统领德国这个传统保守的男权社会的机会。为此,她甚至改变了日常被公众和媒体嘲笑的中性穿着和发型。近期出席的一次音乐会上,默克尔身着一袭杏红色真丝长裙光芒夺目。在受到称赞时,她只是淡淡地说声,谢谢。 东德的物理学家 默克尔这位目前风头正劲的政治人物,也曾是前东德培养的博士,是严谨的物理学家,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她还是一个不恪守宗教和道德规范的特立独行的女人。 1954年7月,默克尔出生于德国北部港口城市汉堡,原名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是家中的长女。父亲是一名知识渊博的教会牧师,母亲则是英语和拉丁语教师。默克尔出生6个星期后,父亲决定举家从西德迁往距柏林80公里的东德小镇滕普林。没人清楚他们迁移的真实动机,但她家的生活显然并未因这次迁徙而受益。 默克尔在学校学习成绩优异。她曾两次参加华约国家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当时的教练汉斯·乌尔里希·贝斯科评价说:“我从来没在数学班上见过她这样的女孩。”默克尔是个好学生,但并不完全循规蹈矩,至少她会把自己的作业给同学抄。 有人说,突破牧师女儿身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体——“自由德国青年”是默克尔进入政治舞台的第一个练兵场,但关于她在组织中的成就,德国政治学家、政治评论家哥尔特·朗古特在他撰写的《默克尔传》中说她最多做到后来自己工作单位内部青年组织的文艺委员。 那是一个不鼓励有个人见解的时代,默克尔大学时代的教授曾回忆说:“她从不表达自己的意见。”事实上,从她1973 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到1986年获得物理化学博士期间,她并未表现出突出的政治才能,给人的感觉甚至还有些害羞。 “觉醒”的积极分子 1989年,柏林墙倒塌。当时的柏林一片混乱,然而35岁的默克尔却在乱世中发现了体内隐藏的政治激情。 当年“民主觉醒”的积极分子,如今柏林议会议员阿佩尔特还能回忆起默克尔初来时的情景。她一个人到“民主觉醒 ”基层小组开会的地方,问能否旁听。那时的“民主觉醒”还是一个未完善的组织,阿佩尔特试着动员默克尔加入“民主觉醒 ”,她同意了,说可以做点事情。 谈起默克尔在“民主觉醒”时的工作热情,媒体人士克劳斯·德杰至今仍印象深刻。她科学家的严密逻辑思维和处变不惊的气度,在办公地不可避免的混乱中凸显出来。“她是个少不了的人,走投无路时她总有办法,不起眼,但友善和蔼。” 默克尔很快在政治工作中找到了人生的新乐趣和发现了自己潜藏的才能:自信,热情,高度的概括力,清晰的表达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向来不爱在公开场合表达见解的默克尔,竟逐渐成为“民主觉醒”的新闻发言人。她的代言地位更多是在工作中自然形成的,并不是党理事会的决定。 1990年2月,默克尔向科学院请了长假,全职投入党务,就此告别了她的物理学家生涯。 科尔的小姑娘 1990年,默克尔随“民主觉醒”加入基民盟,立即受到时任基民盟领袖、德国总理科尔的赏识。 她经过长期学术训练的优势充分体现在分析问题时的冷静和条理清晰,这使她能迅速掌握政治要领,并愿意就各种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勇于接受批评意见。 她出身东德的背景也被科尔所看中。科尔有意将其树为东西德平衡的样板。在科尔的提携下,默克尔先后出任德国青年妇女部长、环境部长、基民盟秘书长和副主席等职。 短短几年里默克尔的政治生涯一帆风顺得出人意料,也引起外界诸多揣测。科尔曾公开亲密地称呼默克尔为“小姑娘 ”,从此,德国媒体一直把她叫做“科尔的小姑娘”。但“小姑娘”并不单纯幼稚。 很多人都还记得1995年上半年作为环境部长的默克尔在一次内阁会议上痛哭流涕。会上讨论她提出的限制夏季废气排量和机动车车速的规定,但建议被多数成员反对。鉴于多数人反对,科尔也站到了默克尔的对立面,指出此提议欠考虑。默克尔深深地感到了在内阁的孤立,所以竟无法克制地哭了起来。 举座皆惊。默克尔的表现出乎其他所有政治家的意料。不管她的哭泣是来自女人脆弱无助时的天性,政治外行的不知所措不懂掩饰,还是有意博取同情,事实是默克尔的泪水推动了夏季废气规定的出台。落泪成了政治事件,公众对此无人不知。 1998年科尔竞选连任失败之后,随即爆出一系列政治献金及秘密银行账户等丑闻。基民盟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党内斗争。科尔领导基民盟16年,根基深厚,又是促成两德统一的大功臣,如何处理与他的关系让所有基民盟人觉得左右为难。又是默克尔第一个站了出来,主张基民盟应该和科尔划清界限。正是在这一事件中,默克尔成为基民盟领军人物。她也是德国战后首位女性大党领袖。 “背叛科尔”、“忘恩负义”的指责一时不绝于耳。有人说她对科尔早有积怨,有人说她是投机分子,有人说她的确具有敏锐的审时度势的判断力。但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在这位物理学家的眼里,事件的对错犹如计算公式的正确与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没有情理可讲。默克尔当时的心态无人得知,公众看到的,只是她成为基民盟主席后,面对压力不为所动,立即着手解决基民盟的财政状况,呼吁人们走出科尔时代。 2002年德国总理选举中,民意调查显示由基民盟和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支持者中有46 %的人拥护基社盟主席施托伊贝尔当选总理,默克尔的支持率仅为28%。默克尔审时度势,作出令人震惊的决定——主动放弃成为总理的机会,并推举施托伊贝尔为联盟党竞选总理候选人。最终施托伊贝尔以微弱劣势败给了现任总理、社民党的施罗德。但此举成就了默克尔。她在关键时刻的顾全大局获得联盟党一致好评。从此,默克尔确立了在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今年5月底施罗德被迫宣布提前举行全国大选后,51岁的默克尔在联盟党联席会议上未经投票表决即被正式提名为联盟党总理候选人。 特立独行的女人 默克尔能在基民盟走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基民盟是一个与天主教渊源颇深的政党以男权思维根深蒂固和保守著称。天主教反对教徒离婚,不生育儿女,鄙夷背叛家庭及婚姻外的淫乱行为。而默克尔却是个离过婚、和男人未婚同居多年,不生孩子的新教徒。 默克尔和许多政治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从不把自己生活的一面和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她看来,没有关系的两件事,就应该分开来。 默克尔拒绝传统的政治游戏,诸如在镜头前亲吻小孩,和不喜欢的党派结盟,对选民说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话。她更多是直接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抨击德国的毛病和对手的弱点,不怕得罪人。 接受媒体采访时,默克尔总是避免谈及她的私人生活。她极少和丈夫一起出席聚会,一起出现时也没有其他公众人物不吝表现的相互拥抱和眼神交流。他们总作为两个独立的个体生活着。默克尔的丈夫绍尔明确表示自己没有兴趣成为一个总理的丈夫,要求媒体不要惹他。 默克尔有过两次婚姻。 在莱比锡大学,她结识了第一任丈夫乌尔里希·默克尔。这段婚姻在五年后无疾而终。离婚时,安格拉·默克尔为了洗衣机的归属问题不依不饶,但让乌尔里希感到困惑的是,她不仅留下了洗衣机,还留下了他的姓——默克尔(Merkel) 。默克尔事后回忆说:“我们当时结婚,因为所有的人都结婚。今天听起来这话有点可笑,但婚姻对我来说始终是神圣的。” 在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默克尔结识了现任丈夫、化学教授约阿希姆·绍尔。《默克尔传》中透露,绍尔比默克尔大5岁,在研究量子化学领域享有盛名。绍尔和默克尔结婚前曾长期同居,并引起诸多议论。“据说现任政府里有一位当部长的基督徒还过着未婚同居的生活。”1993年8月大主教约阿希姆·迈斯内就对德国《图片报》这样说过。1991年默克尔成为基民盟联邦副主席之前,她对再婚问题的回答还是,“不”,“婚我已结过一次了。” 但谁也想不到的时刻,默克尔闪电般再婚。他们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双方父母都没有到场。1999年1月2日《法兰克福汇报》上有一则不起眼的广告公布了这一消息:“我们结婚了。安格拉·默克尔,约阿希姆·绍尔,柏林,1998 年12月。”广告仅有烟盒般大小。默克尔的母亲抱怨说,婚礼后的第二天,默克尔才在厨房漫不经心地说:“对了,昨天我结婚了。” 默克尔没有孩子,2002年她说:“我并不是不要孩子,只是没成功。从政时我已经35岁,也就不再提要孩子的事了。”也许还因为绍尔不想再一次当父亲。绍尔与前妻的两个儿子和母亲一起生活,有时默克尔家来客人,两个孩子也来帮忙。他们的邻居曾经嘲笑默克尔夫妇对环境安静的过分苛求,说绍尔的两个儿子在家时,必须穿着“毛线织的厚袜子”在地上走,以免弄出声音。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