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关注德国议会选举专题 > 正文

德国政坛走向日趋明朗 默克尔有望实现总理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03:32 环球时报
德国政坛走向日趋明朗默克尔有望实现总理梦
  10月3日,默克尔与社民党主席明特费林出席纪念德国统一15周年庆祝活动。(法新社图片)
  
  经过大选后两周的震荡,德国政坛的走向日趋明朗,“默克尔胜券在握”的态势也渐渐显露出来。

  补选起到心理暗示作用

  由于一名候选人突然去世,被迫推迟选举的德国最后一个选区德累斯顿的投票,10月2日宣告结束。联盟党候选人默克尔以明显优势赢得了该选区的直选名额,联盟党团(基民盟和基社盟)在议会的议席因此升到226个,比社民党多4个席位,进一步拉开了双方的差距。分析人士认为,德累斯顿的选
择,让获胜方赢得更多的筹码。联盟党认为,选民给出了强烈的暗示信号———默克尔将成为女总理。

  大联合是大势所趋

  随着“红绿灯”(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联合)和“牙买加”(联盟党联合自民党和绿党)组合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社民党和联盟党的“大联合”已成为惟一被讨论的可选方案。

  德国媒体普遍认为,继续抱怨大选结果已经毫无意义。在目前形势下,组建大联合政府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形势需要。首先是因为任何一个小党派联盟执政,都将难以解决德国目前遇到的复杂问题。大党派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合作是必要的。其次,尽管在联盟党,尤其是社民党内部,存在反对组成大联合政府的声音,但过去几年两党领导层一直为增加接触和政治互信而努力,有合作基础。联盟党和社民党在执政理念上还存在许多相似点,今年3月双方在“就业峰会”上达成了一系列改革共识。第三,大联合政府已有成功先例。上个世纪60年代组建的大联合政府,不仅振兴了德国经济,还进行了重大财政改革,批准了紧急状态法并修改了外交政策。

  此外,大联合政府也是各党派乐意接受和最受民意欢迎的。

  默克尔有望实现总理梦

  现在,大联合政府能否实现,关键是双方在总理人选上能作出多大妥协。联盟党始终坚持由默克尔担任总理一职。

  德国弗尔萨调查研究所的民意调查显示,如果默克尔不能顺利成为总理,47%的德国民众希望现任下萨克森州长的沃尔夫成为总理候选人;同时,各有13%的德国人支持黑森州和巴伐利亚州州长考赫和施托伊贝尔。而这三个人不管在能力上还是“野心”上,都对默克尔构成了威胁。社民党的支持者则希望,如果施罗德退出总理之争,29%的德国人希望前任北威州州长施坦因布吕克成为施罗德的继任者;27%的人则看好现任社民党主席明特费林。

  施罗德将何去何从

  施罗德的存在仿佛成了一个尴尬:去还是留?不去,社民党内部一些成员已经开始动摇,认为施罗德“霸占”总理一职的态度过于自私,另一边联盟党的态度仍无软化迹象。德国政界多数保守派都表示,不可能接受施罗德继续出任总理。民意调查也显示,只有18%的德国人赞成施罗德继续留任。

  德国媒体曾透露,“施罗德将在10月2日宣布自己退出总理一职竞争”。然而到2日,施罗德仍坚持,“不到最后关头,绝不退出总理竞选。”但德国政论家分析说,这只是竞选策略,因为职务分配和人事问题通常要到最后才会解决。其规律是,谁先动摇,谁先表示愿意在人事问题上做出让步,谁肯定是输家。

  3日,施罗德首次明确表示,他不再坚持担任总理一职。对于9月18日大选结束当晚坚持出任下届联邦政府总理一事,施罗德解释说,“这与我个人的要求无关,甚至与我个人无关。”总理人选事关社民党对下届德国政府的领导权,社民党领导层将就这一问题作出决定。施罗德说,“我将接受任何决定。”施罗德表示,他不想在自己发起的改革道路上成为障碍,也不想在建立一个稳定的德国政府进程中成为绊脚石。《明镜》周刊等媒体认为,施罗德这一表态,表明他已承认自己大势已去,意味着默克尔很有可能实现其成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的梦想。与此同时,明特费林也坚决回击近段时间的“施罗德私心说”。他称:“这里涉及的是德国的权力分配和对社会民主的要求。”

  据一位社民党高官透露,社民党将在5日与联盟党团的谈判中,“让出”总理职位,作为争取更多更重要部长职位的砝码。到时候,施罗德以何种“高姿态”体面走下台,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环球时报》 (2005年10月05日 第二版)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相关专题:关注德国议会选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