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杂志:德国大选中的戏剧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11:57 《经济》杂志 | |||||||||
欧洲式议会民主制度生态的一次绝好展示 文/特约撰稿 刘 晶 2005年的德国联邦大选,就这样陷入了颇富戏剧性的僵局中:由于执政联盟和反对党联盟都明确表示不会和左派党合作组阁,因此双方都没有获得组成新一届政府所需的议会多
不过,回顾此次德国联邦选举的过程,不乏一些看似有趣,细究起来又颇值得玩味的地方。 带助跑的政治自杀 按道理,本届德国政府的执政期是到2006年方届满。然而,由于5月22日北威州州议会选举中,执政的社民党—绿党联盟(下简称红绿联盟)被联盟党和自民党组成的反对党联盟(下简称黑黄联盟)击败,丧失了德国人口最多的联邦州的执政权,而在此之前,红绿联盟已经丧失了全国大部分联邦州的州政府领导权,联邦总理施罗德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联邦政府很难继续有效的执政,因此宣布提前举行联邦大选。 施罗德的这一举动被当时的媒体评价为“带助跑的政治自杀”。按照宪法,提前大选必须先由议会多数通过的对现任总理的“建设性不信任案”,然后总理宣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有意思的是,问题恰恰出在如何让议会通过对施罗德的不信任案上。因为联邦议会中执政联盟的议员仍然超过半数,想通过不信任案就意味着本党议员也要有人投不信任票。因此,一些议员和媒体认为以这种阳谋方式解散政府违背了宪法精神。考虑到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上台的教训,为了防止组阁领导人和其政党利用不信任投票,来达到操纵议会构成的目的,战后的德国联邦宪法作出了相应的禁止规定。反对意见的理由也正是基于此。 不过,最终联邦总统克勒和联邦宪法法院的法官们都认可了议会对施罗德的不信任案,因为在野党在各个联邦州广泛执政的现实,可以做出现任联邦政府已经难以继续其有效执政的裁决。提前大选的大门已经敞开。 虽然名曰“政治自杀”,但是施罗德此举有着明确的政治利益计算。由于意识到德国战后实行的高福利社会政策难以为继,社民党政府开始推行经济和福利改革计划。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经济和社会阵痛。高达五百万的失业人口和针对福利削减而举行的抗议活动,导致原本以广大工人阶级为选民基础的社民党流失了大量选票。在本党传统的大本营北威州议会选举失利后,社民党阵营面临着党内左派分裂出去的危险。有鉴于此,施罗德和党主席明特菲林才果断的采取“政治自杀”的方式,稳定本党阵营,以防止德国政坛左派力量的大崩溃。从后来大选的结果来看,施罗德的这一步险棋走得相当成功。 卡特里娜飓风效应 每一次大选,对立的两党或者竞选联盟之间,总会不遗余力的挑对方的错误,利用不同倾向的媒体大造舆论,以打击对手争取选民。一般来说,大多数时候,这种策略都是即时性的,运用得好,效果很可能事半功倍。 2002年大选时,由于坚决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和当年国内洪水时出色的危机管理表现,施罗德和红绿联盟以微弱优势连任。今年大选,选前民调显示的情况对红绿联盟极为不利。随着社民党利用施罗德的个人魅力向联盟党总理候选人梅克尔频频发难外,作为联盟小党,绿党也在寻找机会争取选票,以图以小博大,靠竞选联盟的优势帮助兄弟党反击。 8月底9月初登陆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给绿党带来了拉拢中间选民的绝好机会。以绿色环保主张为立党宗旨的绿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环保思想已经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一。在绿党政治发展最好的德国,七年的联合执政,已经使德国停止使用包括核能在内的大量污染能源。与之相对的,美国布什政府上台后,不顾大国责任退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公约《京都议定书》,以法、德为首的欧洲国家对此相当不满。这次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南部地区造成的灾难性后果,难免给人以“因果报应”的感觉。于是,绿党籍环境部长特里廷抓住时机,在《法兰克福评论报》上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的环保政策。特里廷的意图很明显,希望通过批评美国政府的环保不力,来影响德国的选民,把选票投向更重视环保政策的红绿联盟。更进一步来看,黑黄联盟中的基社盟和自民党,一贯偏重大企业的利益而牺牲环保政策,特里廷如果能通过飓风问题赢得选民对绿党的认同,直接打击的便是基社盟和自民党的选票。 不过,特里廷口下失言,光顾着批评美国政府,忘了当时还泡在水里缺医少药的新奥尔良市民的恶劣处境,结果被基民盟的环境政策专家普夫鲁格翻手一击搞得颇为狼狈。普夫鲁格在接受《镜报》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的环境政策是应该受到批评,但批评不应该是在灾民还泡在水里的时候。何况,科学上也找不到证据说卡特里娜飓风是因为美国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直接导致的。假如美国政府没有退出,而飓风同样发生,特里廷有该说些什么?普夫鲁格这番四平八稳的反驳,配合着美国人愤怒的质问,逼得特里廷不得不赶忙委托秘书发布澄清公告,说自己并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发表前番评论时新奥尔良的恶劣处境还没有被披露。言下之意,自己不是个不顾基本人道的人。 普夫鲁格的在采访中,将话锋有意转到绿党拉票的微妙背景上,批评特里廷的言论是基于党派利益而非公益考虑,对德国的国际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不温不火的几句话,不仅抵消了绿党借飓风拉拢选票的企图,而且还暗中帮助兄弟党基社盟和自民党回击了绿党。堪称大选中利用媒体进行策略选战的经典一幕。 一进一退滋味迥然 成王败寇,中外皆然,只是表现各有不同。9月18日大选结束之后,原本民调一直稳居四成选民的联盟党,因其财政部长人选基尔希霍夫的激进财税政策,被社民党抓住软肋猛攻,不少选民被基氏的激进主张吓退而临阵变卦,最终只获得35.2%的选票,高出社民党仅0.9%。虽然勉强打败了对手,但因为黑黄联盟没能获得组阁所需的过半选票,反而丧失了主动权。 联盟党推出的总理候选人是基民盟主席梅克尔女士,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联盟党内强势人物的竞争。此次竞选压过基社盟主席施伊托贝格出任总理候选人,本来志在必得。然而,同施罗德的电视辩论中,原本个人魅力就远逊对手的梅克尔又被施罗德抓住财税政策的软肋猛攻,结果联盟党中间选票流失严重。没能获得法定组阁票数,梅克尔成了党内不满者理所当然的批评对象。虽然在联盟党大会上以高票当选新一届议会党团领袖,但这种党内地位的确认需要梅克尔以其成功组阁担任联邦总理作为背书,否则党内强势人物随时可能以党内分裂为威胁迫使梅克尔交出党的领导权。梅克尔此时的心境可想而知。 与之对应的是绿党的灵魂人物,七年来担任联邦外长的菲舍尔。在9月20日召开的新一届议会党团大会上,菲舍尔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表示,在今后可以预见的日子里,他将不再担任党内任何职务。作为德国最受民众欢迎的政治家,菲舍尔面对红绿联盟未能获得多数选票的现实,如此淡然的表示退隐,赢得了在场绿党党员长时间的掌声赞誉。绿党的两位党主席更是表示,菲舍尔之于绿党,就好比阿登纳之于基民盟或者勃兰特之于社民党。他们认为菲舍尔用行动告诉大家,政治原来也可以做得这么有意思。 虽然菲舍尔主动退居党内二线,但是并没有说从此不再担任政府公职。以自己在党内的退隐,既可以躲开党内反对者的批评,避免因之前的签证丑闻而背上绿党选举成绩不佳的罪名,又赢得了党内外舆论的广泛支持。正所谓以退为进,菲舍尔几乎一夜之间成为议会五个政党的核心人物中唯一一个免遭舆论批评的政治人物。 梅克尔和菲舍尔,同为德国政坛风云人物的两人,一进一退之间,各自境地却是大为迥然了。 相关专题:关注德国议会选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