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世界新闻报专题 > 正文

日本谋划主导东亚峰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10:35 世界新闻报

  区外国家想进来 美俄兴趣非常大

  尽管日本一味打自己的如意算盘,但仍难以摆脱在峰会上孤立的处境

  《世界新闻报》特约记者 张志新

  美国为何未进入东亚峰会

  美国作为亚太地区最大的经济与军事国家,未受邀出席东亚峰会,人们也许觉得奇怪。其实主要原因是美国未达到受 邀请的标准。

  东亚峰会的前身是东盟10国加上东亚中日韩3国的首脑会晤,而美国历来就没有参加这项会议的“传统”。

  2004年在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建议下,13国的领导人同意2005年将东盟“10+3”首脑会议改名为“东亚 峰会”,以反映“东盟10国和东亚3国日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潜能”。

  今年7月东盟外长会议曾达成共识,凡符合下列三项条件的都可以加入东亚峰会:其一、参与国必须和东盟有实质性 的关系;其二、它应当是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其三、参与国必须加入或同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这当中,美国 至少没有满足第三项要求,所以从技术角度来看,东亚峰会未邀请美国是符合各成员国一致同意的规定的。

  美国因未受邀而耿耿于怀,很担心自己在东亚的影响力会受到削弱。从历史上来看,美国对于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 组织都“心存芥蒂”,曾先后两次出手阻挠亚洲国家走向一体化的努力。

  1990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曾提出建立“东亚核心论坛”,由于美国担心会削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影响力而极力反对,这个构想一直无法落实。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美国的“亲密盟友”日本又提出“亚洲货币基金组 织”的计划,也由于美国的反对无果而终。美国一直对东盟“10+3”的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持观望态度,不冷不热,但人 们都知道美国实际上并不支持这个进程。

  日本参加峰会如意算盘多

  日本在这次峰会召开之前也有着自己的“盘算”。据媒体报道,日本既想主导这次峰会,又要作为美国在峰会的“代 言人”,同时还要维护日本的利益,为此日本不得不多次“出招”。

  首先,极力促成美国与会。为解决美国未能参加峰会的问题,5月初在东盟“10+3”非正式外长会议上,日本外 相町村信孝建议让美国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不料这项“善意”的建议反而引起美国反弹。对于这份“嗟来之食”,美国副 国务卿佐利克5月10日在新加坡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美国不会以观察员身份参加”。

  其次,在与会成员国问题上,硬塞美国的盟友入会。原先,峰会只确定东盟“10+3”共13个国家参加,在日本 的坚持下,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也迅速满足“入会条件”,登上东亚峰会的“首班车”。日本倡议“开放的地区主义”意图很明 显:在美国丧失与会可能性之后,澳、新的加入可作为美国的“影子”与会,显示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

  再次,邀请南亚大国印度入会,谋求制衡中国在峰会上的影响力。日本在邀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同时,也对印度摇 摆“橄榄枝”,目的是在峰会上谋求扩大与己有利的声音,以期削弱中国主导峰会的能力。日前,日印联手要求将“建立东亚 共同体”写入峰会最后的共同宣言中。

  日本一味打自己的如意算盘,但也很难摆脱自己在峰会上孤立的处境。由于此前小泉参拜靖国神社,导致日本与邻国 关系急剧下滑。中韩两国此前都表示在峰会期间“不可能”与小泉举行会面。小泉所期望的通过三边会谈使双方关系“解冻” 的想法将再次破灭。

  峰会成为抢手的“香饽饽”

  东亚峰会的构想确定后,吸引区域内外众多国家的注意力。事实上,自从1997年东盟“10+3”这一架构出炉 之后,其发展潜力就不容小觑。目前东亚峰会的参与国中,既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又有新兴的、崛起中的中国和印度 ,而后两者目前都是带动亚洲经济飞速前进的“火车头”。

  有媒体评论认为,一旦东亚自由贸易区形成后,东亚地区在全球政治、经济等领域,将与北美、欧盟形成“三足鼎立 ”之势。无怪乎澳大利亚、新西兰与俄罗斯等传统上东亚的区域外国家都争相加入这次峰会。

  今年年中俄罗斯正式致信东盟主席国老挝,积极地表达想要加入的意愿,但是未获得邀请。原因是俄罗斯目前尚未与 东盟建立实质性关系,与东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也未开始。然而即便如此,俄罗斯也并未放弃,7月27日普京总统签署加入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俄加入峰会铺路。人们相信未来俄罗斯仍有希望加入这一进程。

  相关专题:世界新闻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