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首届东亚峰会专题 > 正文

日本专家称东亚区域合作需要日中友好(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2日14:13 解放日报
日本专家称东亚区域合作需要日中友好(附图)

庆应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学部长 小岛朋之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首届东亚峰会将于12月14日召开。此次峰会源于2000年11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四次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10+3”首脑会议。召开东亚峰会在此次首脑峰会上仅被视为一个中长期课题,但是仅仅5年之后就已成为现实。可以认为,东亚峰会的召开是东亚地区合作和一体化进展的具体成果之一,如果这种机制得以进一步发展,东亚共同体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无论是区域合作还是区域一体化,事实上都是经济的一体化。虽然东亚地区内的贸
易依存度尚没有达到欧盟60%的高水平,但已经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54%。事实上的经济一体化是有具体进展的,在贸易方面已经有东亚自由贸易地区(EAFTA),在金融领域里已有以防止货币危机为目的《清迈倡议》,亚洲债务市场乃至于区域性货币也已经启动。当然,合作与一体化的进展不仅在经济领域,在安全保障领域中也有发展。比如,东盟区域论坛(ARF)和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等多边协商已经常在召开。

  取得以上进展的原因很多。第一,各方对推进东亚地区合作与一体化有着共同认识。全球化背景下的欧盟一体化的进展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促进有关各方就区域合作形成共识的两件大事。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不只是发展需要区域合作,而且由于危机也会蔓延,克服危机也需要区域性合作。

  中国对区域合作采取积极推进的姿态是第二个原因。中国过去在多边经济合作上是积极的,而随着朝核问题

六方会谈的举行,可以认为中国正在加强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安全多边合作以及协调。

  第三个原因在于日中两国对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必要性所形成的共识。日中两国占了东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5%,对区域经济、区域政治和区域安全有着巨大影响力。日中两国都认识到两国的合作是东亚区域合作所不可欠缺的。日本不认为中国是“威胁”,把中国视为是东亚安全和繁荣的机会,一直在努力促进对华合作。中国也同样如此。2000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基就表明:中国“重视作为亚洲大国日本的作用”,希望在东亚合作的框架下,加强同日本的友好,以使两国在东亚合作的关键领域中跨出实质性步伐,为亚洲的崛起作出贡献。2003年10月初,日

中韩3国又发表了加强三国合作的共同宣言,三国领导人一致认为:中日韩3国友好是东亚合作不可缺乏的,三国要为东亚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以及促进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与和平对话。

  但是,不能不指出,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东亚地区政治与安全合作的因素。

  第一是冷战痕迹仍然存在,例如朝鲜半岛南北分裂,台湾海峡两岸仍未统一。

  第二是各大国关系复杂,从而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政治与安全合作: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对东亚地区影响巨大;由于一部分国土在亚洲,因而俄罗斯是东亚的重要周边国家;作为地区性大国的中国同日本的关系波折不断。

  第三个因素是对中国的疑虑。中国要像其一再表明的那样,为了维护区域和平和安全,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慎重对待周边国家因其实力增强而产生的担心。

  第四个因素在于东亚地区的多样性。在东亚地区一方面是合作与一体化已成潮流,另一方面是历史、民族、文化、宗教和经济发展,政治体制的差异远远超过欧洲。

  最后第五个因素是日本的战略不明确和远见不够。日本在为东亚合作而积极努力,小泉首相在2002年1月已经提出“一起迈步合作推进共同体”的口号。但是,在自由贸易区谈判上,日本因受国内问题干扰而落后于中国,在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上行动迟缓。而且,小泉首相不顾中国的批评每年强行参拜靖国神社,从而使区域合作所不可缺少的“日中友好”步履艰难。

  尽管有这些障碍,但是东亚合作的潮流已经使东亚峰会顺利召开。当然,因为东亚峰会比人们预想得要早,因此峰会的“乘客”、“驾驶员”对东亚共同体的内容以及如何重视东亚共同体的方式和途径可能还有分歧。

  小岛朋之简介

  小岛朋之,法学博士,毕业于庆应大学法学部,在美国加州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现为庆应大学教授、综合政策学部学部长,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当代中国和东亚问题研究。著有《崛起的中国》、《东亚安全保障》等专著。

  相关专题:首届东亚峰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