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东亚峰会圆桌博弈 日本意图落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14:57 新民周刊 | |||||||||
撰稿 陆建人 《纽约时报》评论说,东亚峰会的召开,意味着“亚洲人重新发现亚洲”的时代开始了。 12月14日,首届东亚峰会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隆重举行。会期虽然只有一天,但
峰会成员争议 参加首届东亚峰会的成员有东盟10国,中、日、韩3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3国,共计16个国家,也可以用10+3+3的方式来表示。 东亚峰会的初衷是为了推进东亚区域合作,最终建立东亚共同体。按最初设想,峰会的成员就是东亚13国,并逐渐以峰会形式取代10+3。因为峰会与10+3两者是有区别的。东盟把10+3称为“东盟+3”,这种结构是以东盟为东道主,邀请中、日、韩3国作为客人与会,地点限于东盟成员国内,主办者为东盟成员,时间安排在东盟每年举行的领导人会议期间。迄今为止,一直是如此操办的。而东亚峰会按最初的倡议,各国以平等的身份与会,无主客之分,东盟国家也不再以一个整体出现,会议由东亚各国轮流主办,地点不局限于东盟之内。时间也不一定安排在东盟年会期间。但这一倡议引起了东盟的忧虑,东亚峰会取代东盟+3,不但东盟的名字没有了,而且东盟对东亚合作的主导权也旁落了,今后东亚合作必将被大国所主导。因而,倡议提出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被东盟所接受。 但后来东盟成功地改造了原先的倡议,把东亚峰会的主办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但时间、地点仍按10+3模式做,连与会者的资格也要由东盟来审定。东盟将选择与其战略利益和发展机遇最密切的国家入会,而不受地域的限制。 日本首先提出扩大成员的倡议,要求允许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两个位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参与峰会。而澳新两国早就想加入10+3进程,以求分享东亚合作的红利。但在马哈蒂尔执政时期,被其视为“不是亚洲人,而是欧洲人”的澳、新入门无望。马哈蒂尔离任后,东盟出于“大国平衡”的战略以及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考虑,最终同意澳、新与会,但同时要求把亚洲大国印度请入会场。印度近几年提出“东向战略”,积极向东盟靠拢,并于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AC),成为继中国之后第二个承认该条约的非东盟国家,并且还与东盟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印度意在借重东亚挺军“亚洲大陆”,进而走向“世界大陆”。加入峰会,是其长远战略的一个标志性阶段。东盟则看好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把印度与中国看成亚洲经济的“双引擎”。 东亚峰会成员扩大消息传出后,俄罗斯、蒙古与巴基斯坦也提出申请,要求成为峰会的“创始成员”,欧盟也要求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只有美国在一旁冷淡观察。美国一贯反对东亚撇开自己另立圈子,认为东亚区域化、集团化会损害其在该地区的利益。但澳、新拿到“入场券”后,美国也松了一口气,觉得峰会中已有足够多的盟友,通过它们足以传达美国的声音,因而从反对转为旁观。 崭新平台意义深远 东亚峰会的初衷是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马来西亚一度曾表示要在会上通过《东亚共同体宣言》。但印、澳、新加入后,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各方对峰会的议题和运作方式意见各异,即使东盟内部想法也不一致。 新加坡希望峰会能讨论更广泛的议题,包括政治信任、峰会本身的制度建设及大量与自己和东盟利益密切相关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如反恐、马六甲海峡航道安全、打击跨国犯罪等等。泰国、马来西亚希望把重点放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日本要求峰会讨论建立包括16国在内的“扩大型”东亚共同体,并主张将“民主、自由、人权”作为共同体的价值观,其背后的动机是藉此主导东亚共同体进程。印度提出,峰会应当务实不务虚,要讨论实质性的合作问题,澳、新也持同样观点。这三张新面孔入会代价不菲,当然希望能多讨论一些与其实际利益相关的内容。这些分歧一度使首届峰会要通过的《吉隆坡宣言》的起草工作陷于僵局,直到峰会举行前夕,各方仍未达成一致。 但最新消息表明,首届东亚峰会的主要议题不是东亚共同体,而是与东亚及相关地区和全球事务有关的“战略问题”。会议将主要讨论国际恐怖主义、能源、传染性疾病防控、减灾、扶贫等,即以非传统安全问题为主。日本传媒对峰会不讨论东亚共同体建设表示吃惊,显然日本的意图落空了。 首届峰会的政治象征意义已超过了其议题的重要性。《纽约时报》评论说,东亚峰会的召开,意味着“亚洲人重新发现亚洲”的时代开始了,“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崛起,整个亚洲的崛起,俄罗斯的相对没落,美国影响力在这个地区所面临的挑战……这些都反映出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最重要的变化”。 在笔者看来,东亚峰会的诞生除了标志着亚洲正在崛起之外,还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它创造了一种区域合作新模式。 东亚峰会的成员来自3个不同地区,16个成员不是基于区域的一致性,而是基于战略利益的共同性走到了一起,从而打破了区域合作的地域限制。这样一种区域合作模式在全球系首创。其实,对于区域合作组织来说,其稳定性不在于各成员在地域上的一致性,而在于利益上的共同性。 第二,它构筑了区域合作新平台。 东亚峰会虽与10+3有密切关系,但决非10+3的“升级版”,不会取代10+3。两者的成员不同,功能不同,目标也不尽一致。10+3成员限制在东亚地区主权国家之内,没有接纳区外成员的打算,而东亚峰会是开放的,下次会上将接纳俄罗斯,也许还有其他符合东盟条例的国家。所以它是区域合作的一个新平台。 第三,它强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质,扩大了合作空间与潜力。 在10+3中,只有日本一个发达国家,而澳、新两国都是发达经济体,它们加入东亚峰会,增加了成员的“北方”浓度,强化了南北合作的性质。而从经济理论上说,预期的收益会更大。峰会16个成员人口近30亿,占世界一半,GDP总值超过8万亿美元,占全球22%,外汇储备远远超过欧元区,经济互补性突出,有极大的合作潜力和空间。 第四,它缓和了东亚与美国的关系。 由于历史原因,美国与东亚有密切的关系,在东亚有巨大的政治、军事、安全和经济利益。在美国眼中,东亚合作已成为与朝核问题、台湾问题相并列的东亚三大关注点之一。美国对马哈蒂尔1990年提出的“东亚经济集团”构想表示了愤怒,对日本提议的“亚洲货币基金”也持反对态度。美国自认为“用鲜血和财富”保护了东亚的安全与繁荣,但东亚向美国输出的却是巨额贸易赤字,心态难以平衡。因此排斥美国的任何东亚机制,都会受到美国的反对。东亚峰会最初的遭遇也是如此。但由于澳、新的加入,美国已转变态度。澳大利亚自认为能起到沟通美国与东亚对话的桥梁作用。不管怎样,现在美国的怨气已过去。通过东亚峰会这个平台,美国与东亚的关系有望缓和,这对东亚合作进程有利。 应当认识到,东亚合作没有必要排斥美国。美国是东亚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东亚的任何实质性事务都绕不过美国。与其将美国看成是东亚合作的消极因素,不如打消疑虑,欢迎美国加入东亚合作行列,敦促其增加对东亚的投资、贸易和技术转让。 东亚峰会、10+3、APEC都是亚太地区的区域合作机制,它们各有各的核心和主导力量,谁也架空不了谁。对于亚太区域合作来说,多一种机制比少一种机制要好。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APEC与东亚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相关专题:首届东亚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