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教授称东亚一体化动向已出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10:11 新华网 | |||||||||
日本庆应大学教授榊原英资近期接受《经济学人》周刊专访,认为东亚一体化动向已经出现,“亚洲统一货币”设想具有现实性。 这篇题为《大亚洲时代》的专访摘要如下: 由于企业活动和市场潮流,亚洲成为一个完整经济区的趋势正在加强。
不过,亚洲的情况与欧洲不同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情况。亚洲的最大特点是“开放生产网络型统一”。 亚洲各国各自实现经济发展,但中国、印度、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日本等国体制和思维多种多样,恰是亚洲的强项。 回顾世界历史,在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起点的现代资本主义十九世纪中叶发挥威力以前,世界最大的经济区是亚洲,以中国和印度为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分化为以追随美国发展的国家如日本、韩国,还有奉行与美国不同路线的国家如中国、印度。日本、新兴工业国家、东盟依次实现发展,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实力也获增长。而且,地区内建立起生产网络体制,实现了快速经济增长。 亚洲人口大约30亿,占世界人口将近一半,劳动力充足。此外,中产阶级队伍明显壮大,中国有2亿人,印度也有1.5亿人,再加日本,亚洲的中产阶级达到6至7亿人。 这一规模超过了欧洲,以他们为中心的消费市场也将成为世界最大。如果以网络型生产体制加以联结,亚洲可能再度繁荣。 亚洲正在朝着超越现代资本主义体系的方向迈进。一个关键词是“多样性”。以宗教为例,是多神教而非一神教。欧美基督教是黑白分明的一神教,原则上是由击退“异端”的原则驱动。十九世纪欧美列强对亚洲实行殖民化,也是基于资本主义和基督教。 换言之,对欧美而言的和平,是通过战争途径征服别国加以维持。但亚洲国家按照美国的出发点发动战争、实施征服的先例不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略亚洲国家是“脱亚入欧”的必然结果。不过,应该想到,像平安时代、江户时代那样的和平时期也维持了相当长时间。 那是亚洲特有的原则。中国有几个朝代更迭,但基本采取朝贡贸易的做法。历史地看,亚洲不以政治方式谋求统一,而是以贸易为媒介的“商人国家”地区。欧美殖民地化开始以前,亚洲与欧美的价值观不同,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地区。 随着资本主义的渗透,亚洲进入了世界经济,但生活文化的核心并未欧化,仍然保留着开放的多样性和宽容性等地域特点。 难道不可以一面利用亚洲的这些特点,一面建立与欧美不同的国际社会?关键在于建立网络型国际社会,即以几个大国为中心、相互尊重独立和多样性的社会,而非一个大国握有霸权而把别国纳入麾下的社会。 只有在展开霸权争夺的现代资本主义以后,才可能出现后现代的新国际体系。具备经济实力的亚洲国家崛起,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发展,蕴藏着使其成为可能的力量。 以1997年亚洲货币危机为契机创立的“东盟+3”论坛就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展开合作举行讨论。这有发展成为东亚共同体的趋势。 此外,亚洲货币危机的教训让人们设想建立“亚洲统一货币”。有了亚洲货币单位,可以缔结使各国货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协定。 为此,首先应考虑建立让各国拿出外汇储备、展开联合运作的体系。这样可以解决地区内外汇问题,对日元和人民币都有好处。这些设想是否仅是梦想?我认为,这在相当大程度上具有现实性。(完)(新华社特稿) 相关专题:首届东亚峰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