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伊朗总统内贾德的忧愤与慷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1:36 东方早报 | |||||||||
过去几个月来,伊朗总统内贾德屡出惊人言论,引来国际“文明社会”一片讨伐之声。西方有媒体将内贾德总统比作希特勒,说他是法西斯主义、种族主义、极端主义、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丧失理性。鉴于美国一直威胁要对伊朗动武,许多人更担心的是内贾德的言论会为美国提供新的借口。 人本为静,感物而动,不平则鸣。人们往往是因为忧愤无端,才慷慨任气,说出一些
内贾德的一些激愤言词或许不容与时,但如果回顾一下伊朗历史,便不难理解这其中包含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最显而易见的问题自然是石油,是核技术,但绝不仅仅是石油,也不仅仅是核技术。真正的问题是国家主权,是国家发展的权利。是掌握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发展经济的权利。过去100多年来,伊朗人虽然经过百般努力,却始终没有取得这个权利。 伊朗人有理由愤懑。自18世纪以来,伊朗一直是“大棋盘”中的小卒子,是各种势力相互冲突的牺牲品。19世纪,伊朗被两个强权瓜分,北部属于俄国的势力范围,南部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20世纪初,英国人在伊朗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从此以后,石油便成为影响这个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英国石油公司在许多年里完全控制了伊朗的石油生产,它拥有并经营着油田、运输网和石油精炼,经过一套复杂的计算公式,每年只付给伊朗所获利润的1%。伊朗有时甚至得不到用于国内消费的石油,不得不从苏联进口。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石油并没有给伊朗带来多少益处,而只是激发了列强对伊朗的争夺。在这个过程中,伊朗统治阶层一般倾向出卖国家资产以自保,包括石油开采权。这一倾向有时引来其他列强的干预,更多的时候是引起国内知识界、宗教界人士和公众的反对,引发了一次次的政变和革命。 伊斯兰革命前,这样的历史剧目一遍遍地重复上演,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其间也出现过几位有影响的领导人,他们都试图寻求美国的帮助,摆脱英国的控制,结果都没有取得成功。1925年通过政变上台的礼萨·巴列维国王,认真地追求过国家的独立,给罗斯福总统写过信,甚至寄希望于纳粹德国。1941年,他因公开支持希特勒、弗朗哥和墨索里尼,被英国人流放到南非。 默罕默德·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有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就是默罕默德·摩萨台。摩萨台1951年出任伊朗总理,主张将石油公司国有化,要求与英国就过去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进行谈判。同年10月,他代表伊朗列席联合国安理会,在发言中指出,1948年英国在伊朗的“英伊石油公司”净收入6100万英镑,伊朗从中只得到了900万英镑。摩萨台这样抨击英国:“你们不知道他们有多么狡猾,你们不知道他们有多么邪恶,你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玷污他们所碰到的一切的。” 当时,摩萨台仍然把美国当作朋友,希望从杜鲁门政府那里得到一笔贷款,度过经济困难。但杜鲁门却与丘吉尔联手,于1953年8月发动政变推翻了他。 推翻摩萨台的计划是一个经典案例,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密。英国启动了在伊朗的全部代理人网络,包括武装部队军官、议员、宗教界领袖、新闻界人士、城市黑帮和其他许多有影响的人士。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最终的落实,包括收买了一批记者、编辑和出版商;发动反对摩萨台的宣传攻势,指控他腐败、反对伊斯兰教义、同情共产主义;组织街上游行,配以街头暴力,殴打几个宗教界人士,给摩萨台栽赃等等。美国专家还负责设计了反对摩萨台的漫画。从中亚“颜色革命”中,我们发现这些手法今天仍然在使用着。 政变的结果是,伊朗石油资源被分割成三份:英国石油公司占40%,5家美国石油公司占40%,其余被法国和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瓜分。直到1979年再次爆发革命,伊朗才把石油公司国有化。翌年,美国便诱使萨达姆入侵伊朗,把伊朗拖进8年的两伊战争。 内贾德的言辞激扬,但很清晰。“欧洲人说,准备在我们放弃发展自己的核项目时给我们提供核燃料,但我们如何能相信他们?他们连生命保障所必须的药品都不提供给我们!我们不会放弃捍卫我们人民的权利!”他的忧愤反映了这样的一种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无法信任西方”。(文 宿景祥) 相关专题:伊朗重启核燃料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