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mangazine.名牌专题 > 正文

解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巅峰生存(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05日11:16 mangazine.名牌
解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巅峰生存(图)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解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巅峰生存(图)

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


解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巅峰生存(图)

格林斯潘是美国总统的大红人


  到2006年1月31日退休,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的宝座上刚好坐了6740天,在他漫长的任期内,格林斯潘已经经历了四位总统以及八位财政部长,而他稳如泰山,是名副其实的“六朝元老”和“不倒翁”。这位61岁上任、现年80岁的金融家,虽为共和党人,但他凭借丰富的经济顾问经验和圆熟的交际手腕,在过去18年的美联储(FED)职业生涯中,显得游刃有余,悠然自得。

  “全球经济政策一代宗师”、“美国金融沙皇”、“世界经济君主”……

  在财富高峰的最高处、在权势光环的最亮点,这位巅峰人物的真实的生存状态如何?

  在美国政经权力场,得到数任总统的宠幸,他的交际手腕有怎样的高明之处?

  美国经济18年的有惊无险,他具有怎样的惊人实力?

  他模棱两可又一再震撼市场的语言风格是如何形成的?面对排山倒海的决策压力,他如何进行自我调适?

  在帮助美国财富增值之余,他又是如何打理个人财产的?

  ……

  凡此种种,也许只有等到今天,一个时代过去,一个人物功成身退,方便于定论解说。

  交际手腕

  文/郑友林

  与导师的深厚友谊

  根据美国宪法,美国联邦政府没有权力使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活动,美联储只对国会负责,不受党派政治的干扰,但实际上,却并没那么简单。美联储主席受到当政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处理美联储的独立性以及美联储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对历届美联储主席最大的考验。在美国政治生态系统,一位政客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捞取政治资本的能力。所以说,搞政治,就是经营影响力。要谈格林斯潘如何经营影响力,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导师—伯恩斯教授。

  1944年,18岁的格林斯潘进入纽约大学商学院学习,他先后以最优秀的成绩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50年,格林斯潘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在那里,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位伟大的良师益友阿瑟·伯恩斯教授,后者在尼克松政府中担任美联储主席(任期为1970年2月1日—1978年1月31日),格林斯潘佩服伯恩斯的学术成就和理论体系,也感激老师对他的指点,伯恩斯则欣赏弟子的锋芒与潜力,期待他鹏程万里青出于蓝。他们之间关系密切,1970年,当伯恩斯赴华盛顿就任美联储主席时,他希望有一位朋友能住进他的房子,而不想将房子卖给银行,格林斯潘于是贷款买下了他空出的房子。伯恩斯则把他入主美联储的一切过程和诀窍告诉自己的弟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格林斯潘就已经熟悉美联储的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因此可以说,格林斯潘与伯恩斯的友谊成为他后来进入美联储的重要原因。

  1954年,格林斯潘加入汤森公司,老板是上了年纪的纽约债券交易人威廉·汤森,主要是为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经济预测和分析服务。1958年汤森去世后,他接过了公司的领导权,他拥有一半股份,公司更名为汤森—格林斯潘咨询公司,此时他年仅32岁。同时,他也为自己赢得了华尔街“最精明的

证券商”的美称。可以这样讲,正是商海经历,打造了一个务实灵活的格林斯潘。

  总统的大红人

  1966年的一个午后,格林斯潘碰到当年爵士乐乐队老板加曼特。加曼特已经改行从政,正忙着给尼克松竞选总统出谋划策。通过他的介绍,格林斯潘认识了尼克松,两人谈得很投机,都觉得相见恨晚。尼克松见格林斯潘说起国内经济政策头头是道,很是赏识,于是邀请他在自己的竞选活动中担任政策发言人。于是,他摇身一变,从商人变成了政客,开始在政界崭露头角。

  1966年7月,他在 《客观主义者》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 《黄金和经济自由》 的文章,预言美国将爆发严重的通货膨胀。那时候,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一枝独秀,谁会在意这个无名之辈的痴话呢?连尼克松也只是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太多虑了。”格林斯潘备感失落,于是又回到华尔街经营汤森—格林斯潘咨询公司。

  1974年,格林斯潘的预言灵验了,美国遭遇了二战以来最可怕的通货膨胀,经济陷入全面困境。焦头烂额的尼克松总统这才悔悟,连声惊叹格林斯潘是个“神人”,急急忙忙邀请他二度出山,出任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两周后,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继任总统福特并没有收回尼克松的任命,格林斯潘得以继续留在华盛顿。

  此时,格林斯潘刚好50岁,可谓年富力强。他不仅很有经济头脑,在政治方面也日趋成熟。早在1966年首次活跃于华盛顿时,他就已经充分地挖掘了自己的社交潜力,给福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番东山再起,他更是下了大力气赢得头面人物的赏识,对待有权力的人如同“对待病床上的病人那样关心体贴”。他原本连网球拍都不会拿,但当他意识到白宫的网球场是一个权力游戏场之后,便刻苦训练,终于成了一名不错的网球手。从此,格林斯潘声名鹊起,逐渐成为总统面前的大红人。

  为里根解困

  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总统刚一上台,就碰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支付危机,由于政府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入不敷出,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接近崩溃。为了挽回面子,里根请格林斯潘出山,担任社会保障改革全国委员会主席,负责处理社会保障的财政危机。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1982年,格林斯潘设计了一个微妙的妥协方案,总的策略是,增税开源与“细水长流”并举。具体包括:分两阶段增收雇主和雇员的工资税;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对高收入的受益者的津贴收税,并且把按指数化增加的生活费用津贴推迟6个月支付。这个方案节约了大量的开支,被认为足以在进入21世纪前使社会保障制度得救。长期的社会保障支付问题被推迟到将来解决,其做法与这个制度最初创立时一脉相承。这个解救方案,受到里根政府和国会的高度评价。国会几乎不加改动,全盘采纳。1983年4月20日,里根自豪地说:“这个方案表明我国无论何时都对社会保障承担铁一般的义务。”众院议长奥尼尔评论说:“今天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高兴的日子。”此举,使格林斯潘赢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本,大大提高了他在华盛顿的地位。在1987年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任期届满时,里根总统毫不犹豫地提名格林斯潘接任。

  不过,格林斯潘觉得杰拉德·福特和罗纳德·里根都理解不了复杂的经济概念。为了在华盛顿站稳脚跟,他又不得不与政客们达成协议,同时,在他内心里,又特别厌恶政客们将简单的事实搞得一塌糊涂。共和党人常常将格林斯潘视为天然的同盟军,事实上,他与共和党的亲密关系也的确在其入主美联储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1988年,乔治·H·布什(俗称“老布什”)主政,不希望政府预算陷入泥潭的格林斯潘与老布什达成一宗交易—“如果布什总统愿意说服国会增加税收,解决赤字问题……那么,格林斯潘将愿意为1992年的总统大选适时降息,提振经济发展。”但是,在当年,他并没有这么做。老布什总统本人曾多次表示,他对格林斯潘的表现感到失望。而曾在1989-1993年期间担任美国财政部长的尼古拉斯·布雷迪已证实存在这样的交易。

  布雷迪承认“有这样一个协定,如果总统愿意调整财政政策,他(格林斯潘)就愿意降低利率……但(格林斯潘)根本没有像他所说的那样去做。”布雷迪吐露这些话之后,曾经试图取消采访,因为他深感到这些话似乎会使格林斯潘的道德受到质疑。

  “没有他,克林顿也将一事无成”

  1992年,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当选。根据比尔·克林顿的政治顾问迪克·莫瑞斯(Dick Morris)透露,格林斯潘也曾与时任总统的克林顿达成类似交易,即总统必须从单纯提高富人的征税转向更广泛的加税,作为回报,格林斯潘将把货币政策保持在较低水平。在对征税基本上持反对态度的格林斯潘眼里,单纯提高富人的征税是绝对不入眼的。

  在历任美联储主席中,能与白宫建立亲密关系的当数格林斯潘,特别是他与克林顿政府的关系最为密切,对克林顿内阁的影响也最大。有人说,1998年克林顿面对性丑闻案能临危不倒,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选民们对繁荣的格林斯潘时代的满意,有人称格林斯潘是美国的影子总统。格林斯潘虽然有时会与克林顿政府在意见上有很大的分歧,两者之间也会有矛盾和冲突,但格林斯潘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却又保持相当的灵活性。他还是与克林顿以及财政部长本特森之间建立起了真诚、友好的私人关系,他们常常一起打网球,一边打球一边谈论金融政策及金融理论。而格林斯潘对克林顿的评价是很高的,他认为克林顿懂得他所应该知道的所有经济知识,是一位明智的总统。有一位经济学家则指出:“格林斯潘是美国历史上经济持续增长时间最长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没有他,克林顿也将一事无成。”

  乔治·W·布什(俗称“小布什”)2001年走马上任时,自然也无法忽视格林斯潘这个深具影响力的政客。保罗·奥尼尔被任命为美国财政部长,就是因为他与格林斯潘有多年交情。格林斯潘力排众议在布什政府的减税方案上签了字,方案中加上了“如果预算盈余变成赤字,减税措施应终止”的声明。 实际上,小布什政府并没有兑现这宗政治交易。“格林斯潘对减税的支持是有条件的,没有预算盈余,就没有减税,但当奥尼尔试图让布什兑现双方的协定时,他处处受阻。”这一次,格林斯潘对交易保持了沉默。2004年5月18日,小布什总统再度提名格林斯潘续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2005年10月24日,小布什提名本·伯南克作为格林斯潘的接班人,在发表提名讲话时,小布什客气地指出:“近20年中,格里斯潘主席引领着美国经济走过起起伏伏,在他任期内,美国经济成功化解种种危机,包括一次股市崩溃、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两次经济衰退、若干企业丑闻以及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造成的数次股市动荡。”

  如此看来,格林斯潘在他交往或者辅佐过的五任总统面前都很吃得开。

  实力

  文/郑友林

  根据统计,到2005年11月1日为止,格老总共调整了77次利率(其中36次为加息,41次为减息)。也就是说,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平均每87天调整一次利率。美国经济被他驯服的服服帖帖,始终保持向前的步伐。在他的任期内,美国经济尽管出现过几次轻微的衰退,但始终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正是他高超的地方。美国总统小布什在评价格林斯潘时说:“在他的任期内,美国经济成功化解种种危机,包括一次股市崩溃、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两次经济衰退、若干企业丑闻以及自然灾害和恐怖袭击造成的股市动荡。”

  1987年10月,成功地避免了股市崩溃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华尔街风云突变。当天,股市大幅下挫,达到508点,降幅高达22.6%,美国股市被蒸发5000亿美元的市值,是1929年大萧条时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那天的两倍。当天下午4点左右,格林斯潘刚刚飞抵达拉斯,接到美联储官员的告急电话,立刻取消了原定的讲演安排,飞回华盛顿,当夜召开紧急会议,同顾问们研究处理危机的对策,并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策。他果断地把对付经济危机的紧迫性放在了紧缩银根的政策之上,在星期二开市铃声响前50分钟,格林斯潘发表了一个简要声明:“联邦储备委员会根据其国家中央银行的责任,今天重申它时刻准备着发挥其清偿来源的作用,支撑经济和金融系统。”此时的格林斯潘,显得果断、立场坚定,在维护一个健全的市场制度方面,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福布斯》 后来评价说:“这是格林斯潘最辉煌的一刻,他高举起喇叭,告诉银行把钱借给华尔街,然后降低短期利率,而长期利率也随之下降。”此举使市场很快平静下来,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挽回了“黑色星期一”所遭受的全部损失,正是格林斯潘使1987年的股票大跌没有重演1929年的悲剧,此举也让华尔街对他刮目相看。

  坚决遏制通货膨胀

  1987年8月原油价格涨到每桶22美元,在通胀压力下,美联储于1987年9月3日和4日连续加息,将联邦基金从6.75%提高到7.25%。但在10月19日,纽约股市大崩溃,引起全球金融恐慌。面对危局,格林斯潘不再拘泥于正在实施的紧缩政策,转而向市场提供充足资金,化解了当时的金融危机。

  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客观上导致石油价格猛涨,为维护国家金融稳定,格林斯潘不顾总统的反对,毅然实行收紧银根政策;1994年2月到1995年2月,面对正值良性增长期的美国经济,格林斯潘7次加息,总共上调了300个基点,历时12个月。联邦基金利率从3%上升到6%,遏止了通货膨胀的抬头。

  世纪之交,美国IT行业泡沫严重,格老再次动用加息大棒打压通货膨胀。 格林斯潘的前任保罗·沃尔克曾将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年增长率由其就任时的15%压低到4%左右,这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乃是一大壮举。不过,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甚至超越了沃尔克。

  创造连续128个月持续增长的奇迹

  198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增长率达到3.8%,劳动就业状况显著改善,通货膨胀也得到有效控制。从1989年6月到1992年9月,美联储经历了20次减息,这次降息历时39个月。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次大幅度的减息为美国经济长达128个月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基础。

  1989年8月初,伊拉克武装入侵和吞并科威特,海湾危机促使石油价格上涨,打击了美国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触发美国经济衰退,萧条一直蔓延到1991年的第一季度。为抑制通货紧缩,格林斯潘迅速降低利率,从6%下降到1991年年底的4%。1991年4月,美国经济从战后的第9次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开始持续、稳定、较快地复苏和增长。1991年7月,老布什总统任命格林斯潘继续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到2001年8月为止,已持续增长达128个月,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三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另外,政府财政赤字也由1992年近3000亿美元高位回落到1997年首次财政盈余。

  成功应对1994、1997—1998年的墨西哥和亚洲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19-20日,墨西哥金融体系分崩离析,比索贬值64%,股市暴跌。作为美国的邻国,墨西哥与美国的政治、经济息息相关,如果墨西哥稍有闪失,美国就有可能遭受池鱼之殃。而且,当时美国刚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议不久,若墨西哥经济土崩瓦解,可能牵一发动全身,冲击北美经济体系,甚至会影响政治稳定。在格林斯潘和鲁宾等人的努力之下,美国出资500亿美元,帮助墨西哥解除金融危机。在墨西哥金融形势稳定下来之后,美联储又从1995年7月开始连续减息,一直到1998年11月,使联邦基金利率从6%回到4.75%的水平。

  在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格林斯潘就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危害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他认为,全球金融系统绝对会“惩罚”被市场感受到的经济不协调。

  他指出这场危机可能通过三条渠道伤及美国,并可能伤害欧洲。第一条渠道是“金融接触传染”。第二条渠道是影响世界贸易,从而影响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增长。影响可能是相当轻的,但是随着信心的丧失波及其他新兴地区,美国贸易所受的损失将会更加严重。第三条渠道是日本极其虚弱的经济。日本金融市场所受的损失比亚洲其他地区所受的损失严重,可能会与1929年华尔街股市暴跌给美国带来的损失不相上下。在全球经济金融迷茫时期,美联储连续三次(从1998年9月29日到11月17日,)减息,使联邦基金利率从5.5%下降到4.75%,缓解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2001年应对“9·11事件”

  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后,美国股市和美元汇率双双走低。9月17日,美国股市停盘4天重新开市,在纽约股市重新开盘之前,美联储宣布了当年以来的第8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本点,降至7年半以来最低点3%。但是,当天一开盘就下挫近700点。“9·11”使美国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消费者信心遭到打击,接连两个月里减少80万个工作岗位。

  格林斯潘2001年9月20日在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演说时表示,美联储有足够的权威对攻击事件的后续影响做出适当反应。接下来,格林斯潘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调低利率1.75个百分点,后来他不得不再次把联邦基金利率下调到1%,创美国46年来的新低。随后,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约3000亿美元资金,并达成了500亿美元的换汇协议,向遭受该事件影响的欧洲银行注资,大大降低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

  对付资产泡沫

  为尽快摆脱周期性衰退和“9·11”事件对经济的影响,美联储从2001年初开始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1%,这是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随之而来的是,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不断下降。罕见的低利率大大刺激了人们的购房热情,美国住房销售量连创历史新高。

  从1999年以来,像纽约、华盛顿和旧金山等城市,房地产价格大约暴涨了50%。美国的房价/租金比率这一指标达到了创纪录的高位,较1975-2000年这25年的平均值高出26%。

  2005年8月26日,格林斯潘对房屋价格上涨发表了最为激烈的言辞。他称,美国房屋价格高企是一种经济不平衡现象,而这种不平衡可能会重挫经济。

  为了遏制因为资产价格暴涨可能引起的通货膨胀,美联储2004年6月30日加息,到2005年11月1日,已经是连续12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到2005年底,有迹象显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也呈现上升态势。由于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格老最近坦承目前很难预想美联储能否迅速成功控制住房价格。

  语言

  文/郑友林

  众所周知,“美联储语言”是国际金融领域最晦涩难懂但是又不得不读的语言,华尔街分析人士都以能够读懂格林斯潘的讲话为荣。格林斯潘的语言艺术是大家争议颇多的一个话题。也许有人曾经给格林斯潘提醒过:如果你要当美联储的主席,你就必须折磨你的听众、观众和读者。

  在美国金融界有这么一说:格林斯潘咳嗽一声,全世界都得下雨。因此,他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花了很大力气研究他的每次讲话,试图从他的遣词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点蛛丝马迹,但结果总是枉然。格林斯潘的话实在太隐晦曲折、模棱两可了。

  格林斯潘也承认:“我花了不少时间努力回避问题,因为我担心自己说话过于直白。最后,我终于学会了‘美联储语言’,学会了含糊其辞。”格林斯潘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最能体现其语言风格的一个故事就是:一次在国会作证时,一位议员对“格林斯潘式的回答”表示感谢并且说已经理解其立场时,格林斯潘很快答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一定是没有表达清楚。”

  追溯历史,“美联储语言”并非格林斯潘首创,早在前任主席麦克切斯尼·马丁和保罗·沃尔克的嘴上已经初显端倪,只是格林斯潘把它“发扬光大”了。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MIT教授罗伯特·M·索罗指出,格林斯潘在美联储主席里,并不是第一个说话闪烁其辞的人。如果你回过头去看看威廉·马丁,甚至说话比较没有保留的保罗·沃尔克他们那些人,你就会发现,他们讲话差不多是一样的:他们都很精通没有含义的用词艺术。索罗对这些“狡猾”的主席们的评价是:他们就像乌贼鱼,喷出一团墨水后就溜之大吉,让听者抓耳挠腮,摸不着头脑。

  美国前财长奥尼尔在评价格林斯潘讲话时说:“艾伦·格林斯潘善于运用英语的所有微妙细腻的表达方式,确保只有他和上帝才能明白。”

  其实,格林斯潘也是言不由衷。

  美联储的关键决策是由7位理事和12位储备银行行长定期举行秘密会议做出的。7名理事由政治家们任命,行长们则通过政治外的机制选出,两者相互制衡,从而保证其决策的独立性。曾任美联储理事的劳伦斯·梅耶在1996年到2002年期间和格林斯潘共事,在 《联储岁月》 中,他向人们解释了格林斯潘这种晦涩的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这一切都源于他执掌的美联储。美联储承担着美国中央银行的职责,承担着稳定物价和最大程度地实现就业两大目标,是美国经济圈最有权力的机构,“当它发话时,整个世界都倾听”。它制定的货币政策能在一夜之间使市场繁荣,使失业者不再失业,使经济增长重回轨道。因此,鉴于自身“一言九鼎”的地位,美联储历任主席总是尽量避免对经济前景和资本市场发表评论,尤其是在敏感时期。

  另一个方面,美联储不仅要做货币政策的决策,还要引导市场预期。因为只有当市场参与者能预测未来政策走向时,货币政策才会更加有效,而货币政策只是一种很迟钝的工具,因此它需要把“引导市场预期”打包在自己的决策中。在美联储进行利率决策时,有三种选择:一种是升息,一种是降息,还有一种是保持不变。而可以提供给市场的预期也有三种,即“对称信息”(即未来升降息的可能性相同)和“非对称信息”(偏向于加息或降息,包含升降两种)。这三种决策和三种预期的组合可以有很多,从而给了美联储很大的操作空间,以便实现其职责。比如,一次升息决定和一个“对称的信息提示”,就有可能被人理解为“此次加息只是一次性的行动”。而预期通常是不能太明确的,所以,格老的这种讲话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灵活性和实用性的考虑。另外还得承认,很多时候美联储也不清楚经济现状到底如何,该引导经济走向何方。

  但无论如何,格老绝不是一个说话语无伦次、思路混乱之人。回顾自他上世纪80年代执掌美联储以来为美国经济立下的汗马功劳,就足以说明这点。

  对于格林斯潘的独特的语言,美国人对此倒不在意,一家网站甚至推出一种名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语言”的游戏,把格林斯潘在听证会上的发言分解打乱后再插入一些乱七八糟的短句。但正如 《货币政策大师》 漫画中所说:“我们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只知道他干得很出色。”

  在公开场合,格林斯潘擅长使每个提问者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哪怕这些问题再愚蠢不过。他很注重经营与媒体的关系,期望记者能从他讲话的内容或姿态中领会其意图。

  但表现出来的结果看来并不是很好。在他自己认为破天荒的一次成功的记者招待会的第二天, 《纽约时报》 上说,“格林斯潘预计经济可能衰退”; 《华尔街日报》 则说,“格林斯潘断定经济不可能衰退”。

  许多年来,格林斯潘以谨言慎行而著称,这也是任美联储主席的信条:自己的话一字千钧,决不能误导大众。为了做到这一点,格林斯潘要么就是不说,要么就是说起来模棱两可。在美联储内部,格林斯潘总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特别是在弥合各方面的分歧上,他的领导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副手形容说:他就像乐队指挥一样,使整个机构跟着他的节奏和谐地运转。

  尽管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惯用语焉不详的“格氏语言”表达美联储的利率政策,但其传递的信息足以让市场看清楚利率变动方向。在实践中,美联储在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公布下一次例会的利率倾向,提前向市场揭示当前经济的运行状况,预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走向,使得下一次货币政策出台之前,市场已经理解美联储的决策意图,并相应做好了应对措施,利率政策被提前传导和消化。因此之故,香港金管局总裁任志刚先生就表示非常喜欢听格林斯潘讲话,在这位全球金融管家中年薪最高的主儿看来,格林斯潘的每字每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格老说话声音单调,但往往暗含着许多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分析。”

  八卦

  格林斯潘的穿着

  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似乎永远穿着深色的西装,戴着黑框眼镜,白色衬衣上的细结领带,说话隐晦,总是一脸的郁郁寡欢。

  格林斯潘的公文包

  格林斯潘对信息的热爱远超过美国企业和行政部门的想象,他经常将自己埋在大量的统计表、原始数据、华尔街数字等信息中,他的公文包里装着美国经济的“核按纽”,包括债券、外汇、道琼斯、纳斯达克、黄金、石油市场的各种数据文件。美国一家电视台开办了一档《公文包里的线索》节目。每次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开会那天早上,记者就守候在他上班的途中,通过观察他公文包来揣测利率:如果包是鼓鼓的,意味着他阅读了大量的材料,利率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果包是瘪瘪的,说明他相当轻松,利率可能没什么变化。

  格林斯潘的演讲稿

  格林斯潘早上从家里带到办公室的讲稿经常是湿漉漉的,这曾经是一个谜。后来,格林斯潘对他的朋友解释说:我喜欢在早上六点起床后的一个半小时里一边享受热水浴一边阅读各种资料。这个习惯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保持到现在。最初是用来缓解背部不适,渐渐格林斯潘觉得热水浴甚至让他才思泉涌,他得意地说:“我觉得自己的智商在早晨六点比晚上六点还要高出20分。”

  格林斯潘的“怪癖”

  格林斯潘素有“冷面笑匠”的名声,面对批评,他通常是毫不介意,甚至收集所有能找到的讽刺他的漫画。太太安德烈·米切尔说:“对那些出于政治目的的攻击,他是不会拿来烦恼的。”

  格林斯潘的爱好

  格林斯潘很小的时候就迷上了音乐。在乔治·华盛顿中学读书时,他开始学习单簧管,后来又就读于纽约朱丽亚音乐学院,曾与现在音乐界赫赫有名的萨克斯大师斯坦·盖茨共同学习。20世纪40年代,格林斯潘曾加入亨利·杰尔姆的爵士乐队,曾参加过一年的巡回演出。尽管没能在音乐上有所造诣,但格林斯潘一生都保持着对音乐的着迷。他最喜欢的古典音乐包括莫扎特、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亨德尔等。

  (文/李红霞)

  我的

理财

  文/冉茂洋(模拟分析)

  我是艾伦·格林斯潘,就是很多人所说的“流水的总统,铁打的格林斯潘”的那个格林斯潘,也有人称我为金融君主、经济沙皇,甚至金融超人。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实际上我是个非常非常平常的人,既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雄厚的家底。我的成功是源于努力和付出,致富是因为持之以恒的投资。今天,我要退休了,到了可以把我的理财理念和理财方法与大家分享的时候了。如果你能接受并坚持实施我的理财方法,或许你成不了美联储主席,但你也可以成为格林斯潘一样的富翁。

  回顾过去,我也面临过无财可理的窘境,这极度地延缓了我的致富之路。事实上,在我30岁之前,基本上生活在贫困中。因为贫困,我不得不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但30年之后,我就已经不再为自己的金钱而烦恼,因为通过经营“汤森—格林斯潘”经济咨询公司,已经积累起大量的财富。1987年我出任美联储主席之后,尽管每年只有区区十几万年薪,即使到2003年也不过17万美元,排在全球央行行长的最末位,但这丝毫不影响我财富持续的快速增长,因为我的理财投资收入远远超过了薪金收入,这是百万富翁的基本特色之一。

  人人都可以成为百万富翁。在我看来,成为百万富翁只需要两个基本条件:股票和时间—只购买股票并持有股票而非其它二三十年,你就能变得富有。也许你会很吃惊致富竟然如此简单。事实上,这并不简单,原因有两点:一方面,你要坚持长期的买股持股,而另一个方面,你要知道该购买什么股票。而这两点,实际执行起来都比较困难,持之以恒的坚持执行则更困难。这就是为什么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我的理财秘诀,但仍然成不了百万富翁的原因。

  成为百万富翁的第一步是立即开始行动

  有的人以没有钱来买股票为借口,有的人太过保守而不敢涉及股票,有的人谈股色变,或许是因为不成功的买股经历而不敢再坚持投入。在我看来,“没有钱、没有知识、没有时间、太老或太年轻了”,这些都不是逃避投资的好的借口。

  没有钱来买股票是站不住脚的,试问有几个百万富翁不是从零开始创业的呢?我是28岁才开始创业,二三十年后我就是百万富翁了。所以如果你现在立即行动,永远都不会晚,时间是投资最大的同盟者。关键的是要杜绝及时行乐,延迟现时的消费和享受,一分一元的投入立即开始买入股票,这样虽然你不会明天就变得富有,也不会是1个月之后,或是1年或5年之后,但是复利的威力将使你会在20年或30年之后变得富有。

  我还想告诉那些非常保守而不敢投资股票的人们,其实股票并不像你们所想象的那么可怕。因为我对美国的股票市场作了长达几十年的调查研究发现:“股票持有的时间越长,持股的风险就越小”。根据我的统计,股票可能在任一年内上涨66%或是下跌39%,持有期10年的股票年均波动幅度为-4%~17%,持有期20年的股票年均波动幅度为1%~13%,持有期为30年的股票年均波动幅度为3%~11%,换言之,持有20或30年的股票其收益率均为正。所以,只要坚持长期投资股票,股票的风险非常小而收益率相当高。

  即使你在买股票的路上犯了错误也不要紧,时间是一位宽容的老人,允许你在投资的路上犯错误。只要你开始得早,例如20岁时犯了错误还可以弥补,而50岁时犯了同样的错误却可能是致命的。我也有过失败的投资经历,不只是我,巴菲特、索罗斯等等同样有过失败。

  成为百万富翁的第二步是:只购买股票和共同基金,不考虑资产分配

  购买股票,你会获得财富;购买债券,你只能保有财富。如果你想使你的财富与日俱增,股票是惟一有效的工具。不要把你的时间浪费在黄金或者公司债券、存单、银行存款账户、古钱、邮票或毕加索的画上面,只购买股票。根据我的统计,1926年以来,股票的年平均收益率为11.2%,这是一个市场长期的年平均水平。你不用去追求个别年度30%甚至40%的收益,因为那存在巨大的风险,11%的收益率已经足够为你赢得7位数的财富。

  该买什么样的股票呢?我崇尚价值投资。当我购买股票时,最看重的是公司品质,这也是每一个百万富翁投资者最重视的因素。我喜欢买“有益于社会”的公司股票,喜欢利润和分红上涨的公司,喜欢有竞争力的公司,一句话,我喜欢高品质的公司。怎样认定是否是高品质的公司呢?喜欢该公司的产品是做出正确决策的第一步,你还需要问自己:公司的边际利润如何?利润底线是否在不断增长?财务状况是否良好?红利预期增长情况如何?市场地位是否稳固?公司品牌是否深入人心?等等。所有这些问题帮助你避免走入投资的陷阱:例如听信经纪人、股评家、亲友或同学、财经新闻等所谓的消息,而错误的买入自己不熟悉、不了解的公司股票。而且以上问题,可以帮助你进一步寻找出“百万富翁塑造者”股票。通常“百万富翁塑造者”股票的特征为:股东资产净值盈利总是超过20%,边际净利润为8%~10%,过去5年股利在增长率至少为12%,过去10年收入增长率每年超过8%,负债资本比率小于30%等等。如果你在1988年底投入1万美元,有幸购买了任何一只“百万富翁塑造者”股票—戴尔股票,到1998年底,价值总额将超过340万美元。

  我曾经一度相信格雷厄姆构建投资组合的观点,但是我后来发现,我就像是拥有了一座动物园而不是多样化的股票投资组合,我不能够深入了解每一个所购买的公司股票。于是我转向把自己的大部分资产都投资在几种可以算出投资价值的公司股票上。1987年时,我曾经把20万美元投在格爱科、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3家公司上。到1993年年底,我共持有

可口可乐、格爱科、吉列、美国广播公司、华盛顿邮报、通用动力等9家公司的股票。事实证明,我的成功也主要是建立在这9家大的大宗投资上。从理论上分析,构建投资组合是通过增加低风险资产,降低预期收益率来分散分险,而我宁愿通过延长投资时间来减少风险,这样就仍然可以投资于收益最高的有价证券,即股票。

  成为百万富翁的第三步是持之以恒的投资

  最后,我还要提醒希望成为百万富翁的人,投资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持之以恒的进行。一次性原始投入增长到七位数的概率是相当小的,有规律而系统的投资能更快的使你的财富成长到七位数。有规律而系统的投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分散风险,同样是依靠时间来分散风险。每月定期定额投资法以及红利再投资法都是有规律而系统投资的有效方法。

  这两年非常流行两个字“执行”,理财也是如此,如果你能够坚持执行买股持股的投资策略,20年或30年后你一定是百万富翁了。但我还想忠告你一句:“人不能太贪婪”!

  可不是说大话,假如我不作美联储主席,我可能成为索罗斯或巴菲特式的投资大师,创造更多的个人财富,甚至荣登FORBES富豪榜,很多人都为此感到惋惜。但我认为,虽然我的财富不能进入FORBES富豪榜,但足以让自己颐养天年。

  我的理财“新四条”

  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后不久,我解散了我的公司,每年只领取微薄的薪水。

  由于我自己是利率政策的制定者,对股市和长期债券方面极有影响力,个人投资因此受到了法律的限制。例如,我再不能持有银行、美国政府债券主承销商等存款机构发行的股票,只可以拥有其它类别的股票。出于避嫌,我个人基本上不买股票了,而是选择了几乎没有风险的政府短期债券进行投资。

  我把自己的主要资金投入购买受利率政策影响较小的短期国库券。美国短期国库券我大概投资了约值100万美元,另有三项同类投资的价值在50万至100万美元不等。还有数十万美元投在若干货币市场、储蓄户头及支票账户上,总体上感觉回报都还不错。

  令我比较懊恼的是,在我与米切尔(第二任妻子)结婚之前,我曾利用保密信托形式存放资产,价值约为100多万美元,不知怎么也让媒体给公布了出来,“小金库”从此曝光了。

  我的家庭开销不大,我自己也不怎么爱花钱,如果要总结出新阶段下我的一些新的理财经验的话,我想来有四条:

  一、 假如在未来三年内要使用这笔钱,就不要把它投向证券市场。有一次我希望买一套新住宅,而大部分钱套在股市里,卖出股票怕受损,不抛又无钱买房,情形尴尬,也受了回“教育”。

  二、 每月用来支付分期付款购物的钱不能超过收入的50%。

  三、 选择合适的伴侣支持自己的理财计划。家里发生理财方面的事情,我都是和妻子协商决定的。我得感谢第一任妻子,她是个画家,但她帮助我花费10.5万美元买下的第一套住宅,现升值数倍,真是眼光独到。现在的妻子米切尔也很会理财,我工作繁忙,很多理财方面的事都由她具体打理,仅在1998年,米切尔在股市中的投资就比上一年翻了一倍多,真是好样的。

  四、要有规律而系统地投资。

  说得已经够多了,大家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琢磨琢磨吧。我出身平常,在世界金融权力的巅峰待了18年,来过、干过、征服过,我感到满足。80岁之际退休,坐拥千万,对于年事已高的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注意投资的风险控制,保有财富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要知道,人笑到最后才算是完满的结局啊。

  相关专题:mangazine.名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