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阴影笼罩波斯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23:41 财经时报 | |||||||||
穆罕默德·巴拉迪获得的2005年诺贝尔和平奖的唯一意义,只剩下了那1000万瑞典克朗(约130万美元)奖金。 2005年在伊核问题上劳而无功的历史,使得这一奖项成为对他一年苦劳的“安慰奖”; 2006年初伊核问题进一步升级的现实,更是对他获得这一奖项的讽刺。
而事件的未来,还有可能将这一讽刺“升级”为羞辱。 “海湾战争”式的团结 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2.4”决议的第二天,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第42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宣布,在伊核问题上美国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美参议院多数党领袖、共和党人弗里斯特也表示,国会将支持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虽然《洛杉矶时报》最新的民调结果显示,美国人对于伊拉克战争的赞成率已经降到了39%,但支持军事干涉伊朗的美国人却达到了57%。 据《泰晤士报》透露,美国已经具备摧毁已知的10余个伊朗核设施的能力。 美国空军消息人士预计,敲掉伊朗核设施费时可能不超过一周。但在攻击核设施完毕后,必须扩大袭击目标,包括化学工厂、导弹发射阵地、空军基地以及潜艇基地在内的125个目标,以阻止伊朗报复。空袭规模将远远超过1981年以色列对伊拉克核设施的突袭。 法、德两国政要没有公开讨论是否开战的问题,但都发表了措辞强硬的声明,德国总理默克尔将伊朗总统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号召西方不要重复当年慕尼黑的错误,法国国防部长阿利奥·马里则表示,法国有能力对任何一个“邪恶轴心”国实施先发制人的核打击。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雷德尔根认为,尽管战争已在酝酿中,但在安理会做出最终决议之前,白宫将不会发动军事攻击,而是会联合西方国家对伊朗实施经济制裁,尽管这肯定会导致国际油价的飙升。 伊朗版“凯利事件”? 美国中情局掌握的材料说,伊朗至少有三座军民两用的反应堆,这也是美国一直坚持伊朗如不接受国际社会的公开核查就对伊朗实施军事打击的主要证据。目前局势的发展极像伊拉克战争前的形势。 根据规定,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将以该机构副理事长希诺雷为首的专家组报告为依据,在3月6日之前准备好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在3月7日该报告将被完全解密并在因特网上公布。 这样的程序很容易让人想起当初英国闹得沸沸扬扬的“凯利事件”。当时布莱尔就是以英国核专家提供的报告为依据,说服议会通过向伊拉克派兵的决议。 但最后媒体披露,该报告其实是在行政机构的授意之下编造出来的,从而引起了轩然大波。报告的主持人、英国核问题专家凯利也因无法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而自杀。该事件也使得布莱尔的国内支持率大跌,一度面临辞职的信任危机。 此伊非彼伊 撇开报告本身的真伪,西方国家如果要像对待伊拉克一样以武力解决伊朗核问题,仍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尽管一意孤行的伊朗在外交途径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回旋余地,在军事、经济和宗教文化领域,却各有一张“王牌”可打。 在军事上,伊朗现在已基本拥有了制造核武器的能力。专家们的估计,伊朗如果着手发展军事核能力,最快将在一年之内获得核武器。据印度《新闻》杂志报道观,内贾德已向俄国发出警告,伊朗若遭攻击,会向任何借出基地或让借道给美军的国家进行军事报复。 石油无疑是伊朗手中的“经济核弹”。内贾德多次表示,如果受到经济制裁,伊朗就将停止石油出口。此外,伊朗还有可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阻碍油轮出入波斯湾,专家们预计这将使得国际石油价格突破每桶150美元。 最后,伊朗还一直在利用中东传统的反美情绪,设法将伊朗核问题转变成一场东西方之间的“文明的冲突”,从而唤起整个伊斯兰世界对美国的同仇敌忾。最近穆斯林和西方媒体之间相互用“漫画”攻击对方教义,就是这样的“新冷战”的表现。 本报记者 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