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白俄罗斯百姓珍惜稳定生活 对中国怀有质朴友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10:3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驻乌克兰特派记者 谭武军

  刚刚经受了大选洗礼的白俄罗斯这段日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着981万人口的白俄罗斯地处欧洲中心,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战略要地。在西方的宣传中,这个享有“万湖之国”美誉的国家总是与“暴政”、“专制”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记者日前赴白俄首都明斯克采访大选,对这个处于西方孤立之中的欧洲内陆国家有了一些初步印象。

  还在用1978年就停产的飞机

  认识白俄罗斯是从乘坐白俄民航飞机开始的。在基辅机场,一架老式螺旋桨飞机映入眼帘。难道这就是我要乘坐的国际航班?在空姐的催促下,我登上这架安-24支线飞机。机舱内窄窄的行李架上只能搁下软包,48座的飞机上只有10余位乘客。令人吃惊的是,驾驶室与客舱相隔的门竟然连锁都没有,只有一个插销。机组人员进出时只将门随手一带,连插销都不插。看来,白俄罗斯人还没有“恐怖分子劫机”的概念。事后记者得知,这种飞机早在1978年就停产了。

  首都散发革命气息

  明斯克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曾三次毁于战火,

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再次将其夷为平地。重建后的明斯克道路平整宽阔,路上的车辆不多,高档汽车少之又少。明斯克的建筑物风格迥异,或古朴典雅、或高大雄伟,各处耸立的纪念碑和雕像十分大气。整座城市安静而整洁。无论市区还是郊区,都非常干净,见不到许多大都市繁华背后隐藏的“城中村”或贫民窟。

  东正教是白俄最大的宗教,但在明斯克常见的却是长方形双塔尖顶结构的天主教堂。除了宗教传统,城市还散发着革命气息。街区名保留了苏联时代的印记:列宁区、游击队区、十月区等等。然而,红色时代毕竟远去,真正怀念它的民众并不多。记者到有“苏共诞生地”之称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大旧址参观时,解说的老人感慨道,现在来的人很少,多是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

  原苏联的“总装配车间”

  白俄的工农业基础雄厚,素有原苏联“总装配车间”之称,经济实力居独联体地区第四。当地朋友告诉我,白俄罗斯工业引以为豪的三件宝是别拉兹(白俄罗斯汽车制造厂简称)大卡车、明斯克摩托车和拖拉机。去年底,载重320吨的别拉兹自卸卡车问世,成为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自卸车。白俄工业“三宝”不仅出口独联体地区,还远销到越南、伊朗等国。

  白俄罗斯的轻工业也较发达。到市中心的“楚姆”和“古姆”(意为中央百货商场和国家百货商场)转转,发现这里出售的生活用品种类丰富,质量也不错。白俄政府很重视发展民族产业,商场里外国商品很少。家电产业是国家扶持的重点行业,但当地产的电视机、电冰箱等电器与国际同类商品相比,多少感觉有些另类。

  白俄罗斯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农作物产量很高。亚麻和马铃薯是该国享有盛誉的两大传统作物。亚麻床单是最受外国游客青睐的旅游商品,而土豆饼和带有槭树清香味的黑麦面包则是白俄罗斯人款待客人的主食。

  当地媒体经常介绍中国

  白俄罗斯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采访期间,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份纯真、质朴的友情。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记者常被初次见面的政府官员或普通百姓挽留下来,或喝杯茶或吃些点心。当地报纸经常介绍中国,民众对中国充满向往。中资机构的韩先生曾到白俄罗斯农村小住。他不经意间提起,想给公司同事带点鱼和螃蟹,房东太太居然发动全村人连夜给他捕鱼。全村人举着火把,划着小船,或拉网捕鱼,或赤手捉蟹,场景甚是感人。

  这里没有穷人,也没有寡头

  白俄政府重视社会保障,多项经济指标在独联体居前列。民众自豪地说,“在白俄罗斯没有穷人,也没有寡头。大家生活稳定,青少年免费上学,成年人都有工作,老年人能按时领取退休金。”令各国头痛的住房问题在这里也不是难事。司机维克多告诉记者,他住的70平方米的两居室是国家免费提供的。而记者在郊区看到的一幢幢外观精美的小木屋,不是富人的别墅,而是集体农庄工人的住房。

  一位当地学者说,每个民族对幸福都有自己的诠释。他对这种丰衣足食、儿孙绕膝的生活很满足。他说:“西欧人或许生活条件比我强,可他们多是靠贷款过日子,我没有这负担。”老百姓爱将1994年前后的生活对比,那一年是卢卡申科出任总统、白俄经济和社会秩序走出困境的起始年。

  受西方打压两败俱伤

  一些西方国家一直将白俄罗斯视为推行“颜色革命”的下一个目标,毫不掩饰颠覆图谋。为保证国家安全,白俄政府筑起了坚实的篱笆。在渗透与反渗透的对抗中,各方都有损失。白俄政府禁止外国人购房,外商只能租用

写字楼。明斯克外商用写字楼又少又贵,每平方米月租金要35欧元,有些外企即使出高价也难租到房子。由于外国商品奇缺,修理一台进口
打印机
要花3个月等配件。长期封闭使白俄一些原本领先的行业失去了优势。

  记者离开明斯克时,宽大的机场候机厅内旅客稀少。飞往基辅的班机是当时出入港的唯一航班。空荡冷清的气氛与其他机场常见的人满为患,班机频繁起落的场面形成巨大反差。或许有一天,这个夹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国家,能真正成为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那这个机场也就能热闹起来了。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