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时报专题 > 正文

德国想重振民族精神用呐喊唤起民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9日16:52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联合报道

  很少有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时既带着商业部长、众多企业家,又带着司法部长,既谈生意又“算账”,而直率的德国人就是这么做的。5月21日至2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率团首访中国,这离6月9日德国世界杯开幕只有不到3周的时间。按照常理,此时的德国应该是“足球淹没一切”,但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犹如一叶小舟,在巨浪中清晰可见。媒体希望默克尔带
回大批订单的同时,与中国“好好谈谈”知识产权问题。有分析指出,当德国人无法安心等待世界杯的时候,说明德国进入了一个复杂而动荡的时期。

  “你是德国的奇迹!”

  一个完美的清晨,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树林中的万物。音乐响起,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走进画面,满怀激情地说:“你是德国的奇迹!”———这就是德国从2005年9月底到今年年初,开展的“你是德国”宣传活动的广告片片头。面对经济低迷和国民情绪的消沉,《明镜周刊》、《法兰克福汇报》、贝塔斯曼媒体公司、德国电视一台、二台等25家德国大型传媒和广告公司挺身而出,发起了“你是德国”的公益宣传活动,参与此事的单位和个人分文不取。德国所有电视台曾在黄金时间统一播放了一个两分钟的广告片。该片动用了40位“演员”,包括德国著名新闻节目主持人威克特、著名记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姚赫、国家足球队门将卡恩,以及众多的科学家、作家、影视明星。此外,策划者还邀请了十几位从事教育、服务、建筑行业的普通人。这些着装不同、肤色各异的“演员”们每人说一句台词,却传达着同一个信息:我们呼唤自由、平等的新生活,摆脱悲观狭隘的自我,重新振兴德国!他们精神振奋,代表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时代,向全德国人宣告:

  不要说你无能为力,不要说你的声音过于渺小,不是你为舒马赫摇旗呐喊吗?!因为你知道,赛场上每一个声音汇合在一起,就是一首响亮的交响曲。你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的一部分是你!

  你是德国!

  你的愿望犹如在你身后燃烧的火焰。无论你在什么地方,无论你在什么岗位,是你,经营着企业!你就是企业!

  你是德国!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能再各享清福了。也没有人会再这样想!也许,你已经被逼到了墙角;也许,你的面前是一座穿越不了的城堡。但是,我们曾经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曾经一起推倒了横在我们中间的那堵高墙。德国有足够多的手,手与手相接,心与心相连!我们是8200万个灵魂!让我们用劳动弄脏我们的手吧!你就是那双手!你就是8200万中的一员……

  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公开宣扬民族主义精神,激发德国人强烈的爱国意识。据统计,第一次播出时,有170万人观看了这个广告,几分钟后,近2万人查看了相关网站。1小时后,800万人登陆“你是德国”的网站,下载“德国宣言”。次日,各大报纸、杂志都登载了“你是德国”的相关文章,表示对这项活动的支持。上百万张广告宣传画贴满了德国的大街小巷,各家电影院也在影片放映前免费播放该广告。德国上下被一种二战以来从未有过的民族激情所感染。德国政府考虑到“过分强调民族主义”可能会产生不好的国际影响,因此一直保持低调。但德国政界的左翼和右翼却对“宣言”大声叫好!认为德国人终于敢喊出“我自豪,我是德国人!”的口号了。很多市民甚至自制张贴画,写出自己的心声:“我出生在不来梅,工作在不来梅,居住在不来梅。我爱不来梅,我是不来梅!我是德国!”调查显示,德国3800万人熟悉“你是德国”的宣传;1000万人称这次活动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决心努力做一个上进的德国人。组织者称,德国人也许真的会“和自暴自弃的时代说再见了!”

  勤奋的德国人自认懒惰

  “自暴自弃”与人们印象中的德国人似乎并无关联,但德意志民族确实自古就有一种悲观的天性,德国人认为,总是看黑暗面表示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批判式的思考,是一种智慧的谨慎,因为德国人有着一颗渴望安全感的心和一个善于逻辑分析的头脑。在

汉堡市中心的湖边有一个19世纪的战争纪念碑,本报记者的一位德国朋友曾指着纪念碑说,19世纪的那次战争是德国打赢的最后一场战争。的确如此,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战败了。德意志民族靠着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创造了经济奇迹,并很快重新成为政治和经济强国。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前民主德国(东德)重建带来的经济影响日趋明显。虽然国家每年大规模投资,但德国的整个东部地区经济起色不大、失业率居高不下, 新旧联邦州的生活水平差距明显。面对本来就已经人满为患的就业市场和那些源源不断从东部涌来的“打工潮”,各旧联邦州叫苦连天,州政府财政部不得不收紧钱袋,生怕少得可怜的一点钱又要花到“外人”身上。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实际帮助的外来户们,自然把怨气撒在德国统一上,大呼“上当”;而前联邦德国(西德)的居民,看着自己工资的一部分,按月流入东部的财政局,也十分不满。一来二去,剩下的就是一边在家闲着,一边又牢骚满腹、怨天尤人,抱怨政府无力、企业无能。同时,那些想有所作为的德国人于5年前,开始了德国历史上除二战前期以外的第二次大移民,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寻找发展机会。德国首位女总理默克尔上台后,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改善,更加剧了国人对现状的不满。去年中旬,德国最大的市场调查公司做了一次“你眼中最典型的德国人”的调查,34%的人认为,自暴自弃和懒惰是当前德国人的两大通病。德意志民族勤奋、骄傲的精神在过去的50年里逐渐消失。

  德国人靠“厚道”赢得尊重

  虽然德国人认为自己变了,但他们留给别人的印象似乎没怎么变。在美国有很多德国移民,美国人对他们的素质评价很高,德国人在美国作奸犯科的事几乎没听说过。在美国有一个笑话,说如果啤酒里有一只苍蝇,美国人会马上找律师,法国人拒不付钱,英国人会幽默几句,而德国人则会用镊子夹出苍蝇,并郑重其事地化验啤酒里是否已经有了细菌。有美国人感叹说,这个世界上认真的民族也是最有希望的民族。美国的一位政治学教授评价德国时说,美国媒体很少正面批评德国的外交和国内政策,随着德国地位的上升、英国地位的下降,美国人对德国人越来越有好感。

  与美国相比,英国人对德国就不那么友好了。去年,德国驻英国大使毫不讳言地表示,英国的历史教育中仍然缺少对战后德国的正面介绍,这让今天的英国年轻一代对德国抱有“危险性的误解”。在英国人看来,德国人仍然没有摆脱纳粹

帝国时代的民粹情结,崇尚暴力又刻板愚蠢。在英国,如果一些女孩告诉父母自己要嫁给一个德国人时,不少父母会吃惊地问:“他是德国人?他是好人吗?”和民间积怨相比,德国政府尤其是默克尔的新政府与英国政府间却保持着不错的合作关系。英国的政治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英国不可能完全远离欧元区带来的影响。英国在经济上必须同德国这一强势国家合作。无论英国人心里怎么想,德国人已经和他们的生活撕扯不开了。

  与美英不同,俄罗斯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与德国相距甚远。但令人奇怪的是,很多年来的民意调查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俄罗斯人被问到“哪些国家对俄最友好时?”排在第一位的基本都是白俄罗斯,而第二位的总是德国。这有历史方面的原因,由于血缘关系,俄罗斯历史上有好几位沙皇有德国血统,两国的交往密不可分。近代,俄德之间战争不断,二战将两国人民的对立情绪推到了顶点。然而,冷战中苏联与东德的亲近使苏联人的仇恨情绪得到了缓冲。冷战结束后,德国认为苏联为欧洲的和平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最终使欧洲1989年实现了“和平革命”,并结束了德国和欧洲的分裂状态。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西方对俄口惠而实不至的时候,德国伸出了援手,多次要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照顾俄罗斯的利益,推动俄融入大欧洲,促成建立俄—法—德三驾马车机制。因此,俄罗斯人认为,对俄来说,美国总是落井下石,而德国总是雪中送炭。现在,虽然默克尔对俄德关系不太热心,但出于一种情感和现实需要,俄方对德国高层做了大量工作,两国关系出现了回暖的趋势。

  德国人仍想“撑起欧洲”

  德国的呐喊并不是孤立的,从去年开始,欧洲的颓势日益明显。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德国。因为德国的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在欧盟内部,德国不仅国内生产总值名列第一,人口数量也是第一。在国际商品与服务贸易方面,德国是世界第二,而商品出口则名列第一。在倡导和推行欧洲统一方面,德国又出钱又出力,虽然去年欧盟宪法受挫,但德国表示不会放弃。目前,德国人急于解决经济增长问题,政府计划每年追加投资10亿欧元用于发展新技术,以保持德国在技术方面的领先,并优先发展生物基因、材料、医药等科研领域的技术。在外交方面,大联合政府认真修复与美国的关系,积极参加重大国际问题的协调和讨论,向重点地区派出军事力量,这些都显示了德国的决心。

  德国想复兴就无法忽视中国。在德国人看来,中国正全速前进,很快就会超过德国。德国人对中国的心态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希望凭借

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自己的新经济增长点,开拓中国市场,增加德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生产企业向中国的转移造成本国工作岗位的减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因此,在默克尔访华前,德国媒体既为经济界“壮行”,也为司法部门搜集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证据。所有这些都可归为一点———德国人不甘于沉默,他们仍想让“欧洲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世界。▲

  相关专题:环球时报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