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领养中国孩子的瑞典家庭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1日15:36 《环球》杂志 | |||||||||
自美国、西班牙之后,近些年来北欧尤其是瑞典成了在中国收养儿童的“大户”。据瑞典国家统计局统计,仅2004年就有497名中国孩子被领养到瑞典家庭,中国也成为瑞典在海外收养孩子最多的国家。当一对对瑞典夫妇带着中国孩子漫步街头成为一道独特风景时,我们不禁想问:这些远赴重洋的中国孩子的命运究竟如何? 《环球》杂志记者/和苗
“领养孩子”在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出炉”的事情,但是在人口稀少的北欧小国——瑞典,却有一些特殊家庭是由瑞典父母和中国孩子组建的。不久前,这些远在地球另一边的瑞典领养家庭来到北京,对《环球》杂志记者讲述了他们对这些中国孩子特殊的感情。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韩国是瑞典最大的领养国,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瑞典领养家庭的首选。 “中国孩子” 在信息漫天的网络世界里,有这样一个瑞典民间组织——“中国孩子”(Kina Barn)。这是近年来瑞典较大的一个关于领养家庭的民间组织。来自瑞典各地的领养家庭都在网站论坛里讲述他们领养了中国孩子后的生活点滴和感受,交流他们应该如何照顾领养的孩子以及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畅想。当然论坛里还有很多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介绍,为那些打算领养中国孩子的瑞典家庭打开了解中国的一扇大门。 “中国孩子”是瑞典领养家庭的交流园地。有的家庭将自己纪录孩子成长的录像和照片放在网上,从那里可以观看他们到中国领养孩子的整个经过;有的家庭把和孩子相处的日子用文字记下,从他们的言语中可以感受父母和孩子的幸福;还有的家庭通过论坛互相约定带孩子一起聚会。很多家庭因为领养了中国孩子而拥有了共同的“第二家乡”——中国。 “是爱让我们走到一起” 这是一个有着基督教价值观和生活观的传统瑞典家庭,他们是“中国孩子”组织的成员。照片中的女主人在接受采访后,用了多达近10页的文字倾诉她关于领养孩子的感想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永远都不希望我们的女儿感谢我和丈夫领养了她,因为不是她选择了被遗弃,而是我们选择了领养她,是爱让我们走到一起。我们的女儿学习瑞典语、喜欢瑞典食物、习惯瑞典的生活方式,其实她将来长大后就是一个有着中国人外表的瑞典人。” 在领养了艾伦后,她和丈夫对中国的一切都处于“疯狂状态”,只要电视里出现了关于中国的报道,他们就会立刻奔跑到电视机前用录像机录下来,因为“孩子在成人之前,领养父母是他们和祖国之间的桥梁,领养父母有义务给孩子讲述他们的祖国和出生背景,中国现在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时刻关注着她。” “爸爸月” 在北京好苑建国酒店大堂的餐厅里,坐着几对外国夫妇,他们的怀里是可爱的中国孩子。这些夫妇来自瑞典各地,通过“瑞典儿童之友国际领养协会”他们如愿以偿地到中国来接孩子。 “儿童之友”是瑞典与中国收养中心有业务联系的正规收养机构,在北京代理刘金明女士的帮助下,记者终于有机会和这些瑞典领养家庭面对面。 塞德尔隆德夫妇都从事医护工作,他们有个从韩国领养的大女儿和刚刚从广东清远福利院领养的小女儿。女主人始终抱着小女儿,她在“新妈妈”怀里很安静,用好奇的眼神盯着我。 女主人神情激动地说:“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有很多旅行,我们要带着孩子去感受她们的祖国和出生地,我们一定经常去韩国和到中国来,亲朋好友都很羡慕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呢!” 男主人在照顾孩子方面是个“优秀专家”,他笑着说:“能够成为在家专职照顾孩子的好爸爸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他现在就正休假在家里照顾大女儿,等她上幼儿园后,他就会恢复自己的工作,而由女主人休假照顾孩子。 在瑞典,所有父亲都必须带薪在家照顾新生孩子至少1个月的时间,为的是让工作忙碌的男士们能够有机会和孩子近距离和长时间接触。在瑞典驻华使馆举办的露西亚节聚会上,也可以看到对孩子爱不释手的瑞典男士们,所以男主人的回答并不新奇。 相关专题:《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