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专题 > 正文

欧洲三强难了中东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00:38 财经时报

  本报特约作者方曙光 发自罗马

  地球人都知道,只要美国不发话,任何人想让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偃旗息鼓都很难。但自打以黎开战那天起,欧盟三巨国——英国、法国、德国就开动外交机器,一厢情愿地想扑灭中东战火。这正应了欧洲人经常自嘲的那句老话:“不掺和就不叫欧盟”。

  欧洲人“掺和”是有原因的:一方面,黎以与欧洲一水相连,牵涉到其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英、法、德三国与黎以有扯不清的干系,三国都有砍不断的“中东情结”。

  然而,欧盟三巨头在黎以冲突上各打各的“算盘”,却再次凸现一个冷冰冰的现实:面对国家利益,欧盟离“共同外交”之梦还很遥远。

  英国:始作俑者继续随美

  而正是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在1917年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并在1922年托管巴勒斯坦后鼓励大批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为巴以冲突埋下伏笔的。

  在国际问题上,美英结盟是二战以后的老例规。这回英国首相再次成为了美国总统的“跟屁虫”。

  在7月17日八国峰会上,两人就在“麦克风未关”的小插曲中扮演了这对角色:当时,布莱尔提出愿意前往中东斡旋,布什很直接地拒绝了:“康迪(赖斯)马上就要去。”英国《卫报》第二天评论说,布莱尔“给布什拎包”。

  在诸多外交场合,英国也积极配合美国反对以色列立即停火的提议,安理会如此,罗马会议如此,在欧盟自己的会议上也是这个立场。

  8月1日,欧盟讨论中东局势的特别外长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英国联合德国、波兰和捷克反对轮值主席国芬兰提出的要求黎以双方“立刻停火”的决议草案。会议只好通过了卢森堡提出的折中方案——要求双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最终达成“可持续的停火”。

  法国: 重温中东旧梦

  二战后,法国曾经托管过黎巴嫩一段时间,对巴勒斯坦人一直抱同情态度,当年阿拉法特病危就是希拉克总统派军用飞机将其接到巴黎治病的。重新发挥在中东的影响力是法国人的一个梦。

  在黎以冲突问题上,法国一直旗帜鲜明地向美国叫板。

  法国要求双方立即停火。在欧盟特别外长会上,这得到了芬兰、意大利、西班牙、斯洛伐克、瑞典等多数成员国的支持。对于这个会议通过的折中表述,法国表示自己理解“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就是“立即停火”的意思。

  其次,与美、英不同,法国认为要发挥伊朗、叙利亚等中东强国的作用。法国外长布拉齐据称有飞赴德黑兰进行斡旋的计划,他曾表示,伊朗是中东地区的“稳定力量”,希望德黑兰能对真主党发挥影响作用。

  与美国最明显的分歧是在派兵问题上。美国和法国都同意有三步,即停火、达成政治协议和出兵帮助解除真主党武装,但对这三步的先后意见不一。美国支持先解除真主党武装,法国则坚持停火、达成政治协议和派兵的顺序不能乱。

  法国向安理会提出,多国部队只能在以黎停火并原则同意永久停火之后部署,并在8月2日宣布不出席安理会原定3日召开的关于组建中东多国部队的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也就只能被再次推迟。

  由于美国、英国在中东地区的“民愤”极大,美、英向黎派遣部队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法国是众望所归的多国部队的领头羊。法国不出席,多国部队组建会议必然流产。在法国的号召下,欧盟内已有意大利、西班牙、斯洛伐克、瑞典、丹麦等表示愿意出兵。

  德国:昔日屠犹 今日挺以

  几十年来,“焦不离孟”的法德两国一直主导着欧盟的运转,但从处理黎以冲突来看,默克尔已经铁下心告别“法德轴心”,并和小布什打得火热。

  德国反对“立即停火”,正好顺应美、以的战略:让以色列有充分的时间清除真主党武装。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对欧盟外长们通过的决议有自己的诠释:“停止敌对行动不同于停火”,这分明是和法国叫板。

  默克尔在出兵问题上也不给希拉克的面子。她对德国一家报纸说“目前多国部队的责任是什么还搞不清”。

  对待冲突的双方,德国的偏袒十分明显。默克尔对“真主党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针对以军攻击联合国哨所致4名观察员牺牲,却只是表示“非常遗憾”,还强调奥尔默特“已经道歉”。

  由于挥之不去的二战“屠犹”梦魇,德国人不敢涉足中东这个敏感问题过深。目前德国的三大在野党都反对政府卷入黎以冲突的外交斡旋,执政联盟的两党对此也意见不一。默克尔因此表示:“在这一地区的任何作为,我们都要极为谨慎。”

  另外,由于大屠杀的阴影,德国人对待以色列一直有一种“补偿”心理。默克尔谈到黎以冲突时明确地说,德国有一个“历史责任”——“坚决支持以色列的生存权利”。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