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以一停火,奥氏就上火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4日12:27 新闻晚报 | |||||||||
“这场战争开始时,奥尔默特几乎拥有整个国家的支持;结束时,他却留下了一个受伤的国家,一个感觉已经缺少领袖的国家,”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曾经的一名支持者这样形容黎以冲突。黎以一实现停火,奥尔默特将受到民众的拷问。 前车之鉴
长期以来,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一直处于敌对状态。以色列多次对黎实施军事打击,其后果往往对以色列政坛产生重要影响。 以军1982年大举入侵黎巴嫩。次年3月,以军在黎首都贝鲁特难民营屠杀平民事件曝光,时任国防部长沙龙被迫辞职,总理贝京也于当年辞职。 为报复真主党武装对以北部的火箭袭击,以军1996年对黎南部地区展开代号为“愤怒的葡萄”的军事行动。其间,以军轰炸了黎南部加纳村一处维和部队营地,造成在那里避难的100多名平民丧生。这一事件使以色列面临巨大国际压力,当时的希蒙·佩雷斯政府最终决定停止军事行动。佩雷斯也没能在当年的议会选举中获得成功。 2000年,以色列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结束对那里长达22年的占领。时任总理埃胡德·巴拉克在国内却被指责撤军过于迅速,可能间接“鼓励”巴勒斯坦人在其被占领土上对以色列的袭击。2001年选举中,巴拉克败给沙龙。 一系列事例证明,黎巴嫩问题往往能“拖垮”以政坛领导人。如今,这一难题也摆在了奥尔默特面前。 政坛危机 黎以冲突一个多月来,号称中东超级强国的以色列没能阻止真主党武装对以色列境内的火箭弹袭击。截至13日深夜,真主党向以色列发射的火箭弹已经超过4000枚,以北部城乡上百万居民始终处于火箭弹阴影下。 “以色列根本没有达到摧毁真主党或者其兵工厂的目标,却又不得不面对冲突带来的道德和人道主义危机,”《华盛顿邮报》援引军事智囊库“史汀生中心”主席埃伦·莱普森的话说,“这一结局看上去将给以色列政坛带来一场不易化解的危机。”根据以色列媒体11日公布的一份民意调查,奥尔默特的民众支持率已经从黎以冲突初期的75%降至48%。□徐超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相关专题: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