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国际先驱导报专题 > 正文

美外交官挑肥拣瘦 中东等热点地区无人愿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11:10 国际先驱导报

  美国国务院的驻外重点已由欧洲转向中东等“热点”地区,然而却出现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去的现象

   国际先驱导报驻华盛顿记者杨晴川报道美国国务院近日对外交官驻外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其宗旨是优先填补伊拉克和其他中东国家等“热点地区”的职位空缺。

  据悉,这一政策是由国务卿赖斯一手制定的。她从上任开始,就着手整合国务院的驻外资源,将重点由欧洲转向中东和亚洲。她希望通过出台改革措施,把最优秀的外交人才派到“对美国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地区去”。

  强制指派填补空缺

  根据宣布后立即生效的这项新政策,国务院驻外事务局在委派驻外人员时,必须先将热点地区的职位填满,然后再采取竞争方式确定派往欧洲等“好地方”的人选。与此同时,国务院明令禁止管理人员在派遣驻外人员时进行私下交易,并终止过去在艰苦地区人员空缺时由低级官员充任高级职位的做法。此外,被派往艰苦地区去的外交官今后再也无法通过竞争方式去艰苦类地区当中的“好地方”,如曼谷、开普敦和伊斯坦布尔。而且,为了增加驻外人员人数,国务院还规定今后外交官在国内工作的连续时间不超过5年,而此前为6年。

  

伊拉克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点,因此也成为美国外交官最集中的地方。目前美国总共1.1万名外交官当中,有1200多人驻在伊拉克。其中约1000人是自愿去的,另外200个职位则要从国务院职员中指派。目前赖斯正在积极推进向伊拉克各省派遣重建工作队的计划,这意味着伊拉克将需要更多的美国外交官。

  为了鼓励外交官到艰苦的地方去,国务院今年早些时候给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外交官大幅加薪,将其除基本工资以外的奖金提高了70%。

  外交官都想去“好地方”

  新政策出台后,立即在美国外交官圈子里引发热评。一个由外交官创办的网站“带枪的领事”上立即贴出许多相关的评论贴子。一名叫做约翰·伯吉斯的资深外交官首先发贴说,现在时代不同了,赖斯还在搞类似军事条令的这套东西有些不合时宜。

  伯吉斯说,他在国务院干了25个年头,只有一次被派到非艰苦地区——伦敦。而他是因为家庭原因才竭力争取这个机会的。当时他妻子已经和他在中东地区一起呆了12年,而他的儿子则需要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因此找一个“好地方”也在情理之中。

  化名为“另一个约翰”的一名外交官在后面跟贴说,建议好莱坞立即拍一部反映外交官真实生活的电影,让决策者和老百姓体会一下驻外人员的艰辛。

  一个姓名缩写名为“RM”的外交官在贴子中却认为,国防部和国务院划分艰苦地区的方法是不同的,因此他认为同行们不必为新政策叫苦。比如说泰国曼谷,是东南亚旅游热点,但却被国务院列入艰苦地区。他在上世纪80年代被派到那里,开始很担心,去后便有些“乐不思蜀”。在同样被列为艰苦地区的沙特阿拉伯,食品又丰富又便宜,而且社会治安奇佳,基本没有刑事犯罪。虽然没有西方式的娱乐设施,但他也觉得是个不错的地方。

  “挑肥拣瘦”有原因

  在表面上,国务院官员否认新政策的出台主要是为了改变驻伊拉克外交官的职位空缺长期无法填满的困境。但私下里,一些国务院高官对媒体表示,热点和艰苦地区的职位出现空缺确是事实,而且越来越没有人愿意去,因此国务卿赖斯不得不考虑使用强制指派的方法将外交官派到这些地方去。

  按照国务院规定,热点地区由于局势动荡往往不允许外交官携子女或配偶随任。而这类“光棍”驻外职位已经由2001年的200个增加到800个。现在国务院要外交官向热点地区集中,而他们的家庭问题却没有随之得到很好的解决。

  也有人指出,赖斯和国务院领导层过于关注像伊拉克这样的热点地区,以至于在人力配置方面失去平衡,贬低了美国外交官在一些非热点地区开展工作的价值。他们认为,热点地区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比如波黑,10年前是“热点”,现在则什么都不是。当时在那里的工作业绩现在也失去了价值。

  此间外交界人士指出,外交官不愿意去“热点地区”,除了家庭因素、环境艰苦等原因的考虑,也因为美国在这些“热点地区”的政策不得人心,开展工作掣肘多多,种种考虑之下,外交官们难免“知难而退”了。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